顏涵 黃樂佳 劉靖
摘? ? 要:跨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對事物的多角度認知,掌握整合和使用跨學科信息的能力,發(fā)展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完善對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形成責任意識。初中英語跨學科教學應關注主題確立、材料選擇和材料處理三個方面,即主題確立體現(xiàn)跨學科教學指向現(xiàn)實世界的特點、材料選擇注重跨學科教學的綜合性、材料處理實現(xiàn)學科間有機結合的任務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遷移創(chuàng)新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初中英語;主題確立;材料選擇;材料處理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聯(lián)系[1],引導學生在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和多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中,實現(xiàn)知識遷移與應用,解決真實問題。已有英語教師基于“英語+其他學科”進行了跨學科教學嘗試,但他們的教學常常存在“拼盤式”的現(xiàn)象,如在“英語+音樂”的跨學科教學中,英語教師通過播放音樂片段,引導學生開展分析歌詞的語言學習活動,忽視了音樂學科本身的學科知識和內在邏輯。
跨學科教學是指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圍繞該學科的一個中心題目,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對這一共同題目進行加工而展開的教學[2]。在教學策略上,跨學科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以綜合性的實際問題為中心,聯(lián)系真實世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促使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3]??鐚W科教學的目標包括對知識的掌握、對跨學科能力的開發(fā)和對價值判斷的引導[4],以使學生形成對事物的多角度認知,掌握整合和使用跨學科信息的能力,發(fā)展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完善對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形成責任意識。下面以外研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9 Population為例,具體闡述跨學科教學的路徑。
一、主題確立:體現(xiàn)跨學科教學指向現(xiàn)實世界的特點
跨學科教學提倡通過有意義的網(wǎng)絡化教學設計,實施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建立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換言之,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應能將所學的綜合知識技能用以解決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的跨學科教學主題確立應指向現(xiàn)實世界。
從英語學科角度來分析,Module 9 Population的內容如下:第一單元的語篇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三個國家為例,介紹世界人口數(shù)量及其變化,人口增長和減少帶來的影響等;第二單元的語篇以虛構的城市Arnwick為例,講述小鎮(zhèn)Parkville成為城市Arnwick的過程,說明人口過快增長給城市帶來的影響,以及政府應采取的解決措施。可見,Module 9 Population的主題應為“城市人口增長及其影響”。然而,單純了解城市人口增長及影響并不能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解決未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未來生活中還將面臨“什么城市更適合旅游?”“什么城市更適合工作或生活?”等與地理學科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因此,Module 9 Population的教學可融入地理學科的知識。
從跨學科視角來看,地理學科對人口問題的探討在大范圍內從全球視角展開,在小范圍內從城市發(fā)展視角展開?;贛odule 9 Population的主題,結合地理學科本身討論人口問題的上述兩個方面,以及八年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維能力,并考慮跨學科教學指向現(xiàn)實世界的特點,筆者將Module 9 Population的跨學科教學主題確定為“人口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學生在該主題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你會選擇在哪個城市生活?為什么?”。為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需要在感知人口問題的現(xiàn)狀、辯證分析人口增長的利弊、提煉總結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客觀推斷未來城市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在哪個城市生活。綜上,“人口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這一主題兼顧地理學科討論人口問題的視角和英語教材內容,既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相連,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
二、材料選擇:注重跨學科教學的綜合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5]??鐚W科教學并不與初中英語教學對立,它們之間是互為依存、相互補充的??鐚W科教學不要求教師成為“全科教師”,教師無需追求所跨學科知識內容的過度完整性,即無需收集與所跨學科知識相關的全部事實和材料[6],而需以服務英語學科教學目標為目的,引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體現(xiàn)跨學科教學的綜合性。
(一)結合學生學情
在跨學科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提供英語教材的內容,學生則無法與其他學科知識建立關聯(lián),如果教師所選擇的跨學科教學材料遠遠超出學生已有的知識范疇及能力,學生將會不斷遭遇挫折。因此,跨學科教學材料的選擇應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水平,以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7]。
一方面,Module 9 Population第一單元語篇涉及的地理信息十分有限,僅包含人口的數(shù)量及其變化,人口增長和減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地理學科中與人口問題有關的知識非常豐富,不可能全部引入教學。因此,筆者充分調研八年級學生已有的地理學科知識儲備,即在課前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人口問題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參考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人口與人種”中的知識點,引入地理學科中與人口問題相關的要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和人口密度,幫助學生探討人口要素與人口增長間的關系,進而建立較為完整的人口問題視角。
(二)服務教學目標
英語學科的跨學科學習應是立足于英語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英語學科內的知識、技能、思想、情感的學習[8],這就要求教師在跨學科材料的選擇上圍繞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展開,使其服務于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以避免將英語學科的學習變?yōu)槠渌麑W科的學習。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補充材料,補充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輔助某個教學目標的達成。
下面以Module 9 Population第一單元為例進行具體闡述。Module 9 Population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為:①學生能夠從對話中提取關于世界人口現(xiàn)狀與變化的信息;②學生能夠運用數(shù)字,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描述和對比不同國家人口的現(xiàn)狀與變化;③學生能夠從對話中提取并闡述人口增長/減少的利弊;④學生能夠辯證看待世界人口的變化趨勢。在英語學科單一視角下,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②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會重點關注學生對數(shù)字的英文表達,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語法形式的掌握情況。但在跨學科視角下,學生在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需要調動地理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即需要了解不同人口要素(如人口增長率、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定義,以及調動地理學科的讀圖技能,這使得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②比其他教學目標更適合成為與地理學科實現(xiàn)有機結合的突破點。因而,筆者在引入地理學科中與人口問題相關的要素時,重點關注引入的內容對促進學生使用數(shù)字進行描述的助益,即所引入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信息(補充信息示例如圖1所示),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數(shù)字表達的機會。諸如圖1的補充信息不僅可以輔助教學目標更好地實現(xiàn),凸顯學科內語言學習的教學重點,而且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學科知識和地理學科知識,直觀探討各人口要素與人口增長的關系(如人口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體現(xiàn)跨學科教學的綜合性。
三、材料處理:實現(xiàn)學科間有機結合的任務化
跨學科教學要想構建學科間的知識和能力網(wǎng)絡,實現(xiàn)學科間的有機結合,減少學科間的割裂感,避免“拼盤式”教學,則需借助教學任務的設置,將跨學科知識任務化,而不是將信息直接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鐚W科材料處理的任務化可以從表層的任務呈現(xiàn)形式和深層的任務內在邏輯兩個層面來實現(xiàn)。
(一)任務呈現(xiàn)形式
在表層的任務呈現(xiàn)形式上展現(xiàn)跨學科的特點有利于創(chuàng)設跨學科情境,可視化地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初步感知學科間的連接,為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搭建一個可視化支架,驅動學生調動并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儲備。
下面以Module 9 Population第一單元的學習任務為例進行具體闡述。從英語學科單一視角來看,Module 9 Population第一單元的學習任務為聽力任務,要求學生從對話中提取有關世界人口的數(shù)據(jù),任務形式為常見的聽填補充信息。從地理學科視角來看,考慮到教材內容涉及世界人口現(xiàn)狀,因而選用以世界地圖為任務載體,要求標注與人口相關的概念及數(shù)字的任務(呈現(xiàn)聽力文本中人口數(shù)據(jù)所涉及的國家及其所在大洲的輪廓,并要求在地圖的空白處以英文標明獲取的人口信息,如Population in 2020、Population in 2030、Population Growth、Population Density、Death Rate in 2020、Birth Rate in 2020和Population Growth Rate),即任務形式為在一張世界地圖的局部圖上完成信息的聽填。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位置空間感,而且可以訓練學生聽的技能。這一任務突破了以往的聽填形式,既與單元主題和教學活動相匹配,又涉及地理學科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記錄信息時調動已有的地理學科知識儲備迅速找到填寫信息的位置,或是在聽力任務中獲得關于該國家的地理位置,進而構建起英語學科和地理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網(wǎng)絡。
(二)任務內在邏輯
英語跨學科教學應從英語學科內的學習出發(fā)來設計教學任務[9]。然而,由于英語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教師常常在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關聯(lián)的跨學科教學中將英語學科的知識技能作為語言載體,將英語課堂變成“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內容”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英語跨學科教學任務時先挖掘英語學科材料的內部邏輯,找到碎片化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確定整合材料信息的方式,進而尋找該邏輯與其他學科邏輯的結合點,確保在英語學科內部學習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間的聯(lián)系。
下面以Module 9 Population第二單元的任務為例進行具體闡述。Module 9 Population第二單元的任務為閱讀任務,包括從語篇中提取有關人口問題成因、人口問題表現(xiàn)、人口問題解決措施的信息,總結概括人口增長給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分析問題、影響、措施間的關系,推斷未來城市的發(fā)展趨勢等。如果教師將該任務處理成英語單一學科視角下的閱讀任務,學生所獲取的知識則會僅僅停留在英語學科內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上,如描述問題、措施及影響的語言表達,獲取與梳理細節(jié)信息的技能,將細節(jié)信息總結為問題、影響、措施三個方面的概括與整合能力。為此,筆者先嘗試尋找教材第二單元語篇的邏輯與地理學科邏輯的結合點:第二單元語篇講述了城市人口增長給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及政府應采取的解決措施,其內容結構符合地理學科在討論人口問題時所遵循的“成因—影響—措施”這一邏輯鏈。然后,筆者借助思維導圖(如圖2所示)將這一邏輯鏈具象化,用以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
圖2可以讓學生在建構所習得的新知識時依托地理學科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信息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推斷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yǎng)。上述閱讀任務的內容設置兼顧英語學科和地理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兩個學科間交叉滲透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總之,開展初中英語跨學科教學契合英語課程所具有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符合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在實際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需關注主題確立、材料選擇和材料處理三個方面,使其與英語學科內教學實現(xiàn)有機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遷移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開展跨學科教學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教師整合知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緩解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幫助教師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豐富知識和能力網(wǎng)絡,發(fā)展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1.
[2][3][4]杜惠潔,舒爾茨.德國跨學科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8):34-38.
[6]任學寶.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和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2(4):59-64.
[7]張鴻儒,王小蓮.跨學科主題學習之主題選擇的“五項原則”[J].中小學管理,2023(5):17-19.
[8][9]郭華,袁媛.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本類型及實施要點[J].中小學管理,2023(5):10-13.
(本文為“教學月刊·2023年中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大賽”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