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肝癌是致死率第二的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病機制和病因尚不明確,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腹脹、肝區(qū)疼痛、乏力等[1]。手術是治療肝癌最常用的方法,能迅速切除病灶,預后療效好,但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術后疼痛以及癌因性疲乏等,為此有必要進行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康復[2-4]。我院對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行手術治療的82例肝癌患者進行護理觀察,分析不同護理方法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男性為29例,女性為12例,患者年齡為47~73歲,平均為(60.76±2.36)歲。對照組男性為26例,女性為15例,患者年齡為46~72歲,平均為(60.43±2.25)歲;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其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手術治療,具備根治性手術相關指征,無手術禁忌證;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原發(fā)性肝癌,未發(fā)生轉移;術后心、肺、腎等其他重要臟器未發(fā)生嚴重功能障礙;意識清晰,無智力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疾病,可正常溝通交流;可接受家庭、電話隨訪;患者和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曉,同意參與本研究;研究經(jīng)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排除標準:轉移性肝癌、腫瘤腹腔內廣泛轉移者;伴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嚴重精神疾病、交流障礙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伴有心、肺、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存在既往射頻消融術或肝動脈化療栓塞史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健康指導等,待其出院后實施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叮囑患者在出院后第1年的前6個月每月回醫(yī)院復查1次,并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2、4周分別進行1次電話隨訪,之后每個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
1.3.2 觀察組 開展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
1.3.2.1 組建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團隊 護理團隊由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療科、麻醉科、介入科、檢驗影像科以及營養(yǎng)科等多學科醫(yī)護人員構成,并劃分為兩小組,管理組負責根據(jù)患者病情制訂護理方案,監(jiān)督護理工作落實;實施組負責貫徹落實護理措施,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管理組反饋,以便完成護理目標。
1.3.2.2 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方案的制訂 ①第一階段:出院前1 d,綜合評估患者身心狀況和社會行為,與患者和家屬積極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想法和需求,并有針對性地制訂延續(xù)性護理方案,進行出院指導。②第二階段:出院后,積極通過多種途徑隨訪,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和康復情況,并科學評估,以便及時調整護理方案。
1.3.2.3 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內容實施 ①建立微信群:建立微信群,群的交流內容主要為自我護理以及肝癌康復相關健康知識,每日晚上1~2 h集中回復患者咨詢,并進行針對性指導。鼓勵群內正常的交流分享,使患者積極樂觀面對疾病,增強信心。②電話隨訪:根據(jù)護理方案的時間安排電話隨訪,并積極記錄患者出院隨訪單。③家庭隨訪:共進行兩次家庭隨訪,并詳細記錄。全面評估患者身心狀態(tài)、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生活習慣和社交行為,并分析原因,針對發(fā)現(xiàn)或潛在的問題進行科學指導。④定期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每月由專家舉辦1次健康教育講座,組織患者和家屬參加,并進行現(xiàn)場答疑,引導患者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使其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心。
1.4 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自護能力、生活質量狀況。分別采用SAS量表、SDS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SAS、SDS評分分別超過50分、53分即可判定存在焦慮、抑郁情緒,且隨著分值的升高,焦慮、抑郁程度逐漸加重[5]。使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從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4個方面開展患者自護能力的評價,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最高分172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自護能力越強[6-7]。采用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LQ-C30)從功能區(qū)域(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和癥狀區(qū)域(疼痛、疲勞、惡心嘔吐)兩個區(qū)域共8個領域開展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每個領域評分根據(jù)公式進行0~100分轉換,功能區(qū)域評分越高,癥狀區(qū)域評分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佳[8-9]。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時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的比較(分,)
注:護理前兩組相比,t=0.503、0.918;護理后兩組相比,t=10.160、9.835。
2.2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各項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患者自護能力評分變化分析(分,)
表2 護理前后患者自護能力評分變化分析(分,)
注:護理前兩組相比,t=0.535、0.652、0.407、0.596;護理后兩組相比,t=6.338、7.540、4.116、8.036。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48.06±5.43)分、(60.57±4.14)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7.28±4.79)分、(52.64±3.36)分。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52.04±5.78)分、(62.26±4.62)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51.37±6.40)分、(56.51±3.45)分。觀察組患者情緒功能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45.66±3.32)分、(57.44±3.35)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4.70±3.41)分、(48.72±4.72)分。觀察組患者角色功能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48.07±6.02)分、(61.37±5.26)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7.96±5.67)分、(52.08±5.31)分。觀察組患者社會功能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43.46±5.31)分、(55.54±3.76)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2.47±3.63)分、(46.43±3.27)分。觀察組患者疼痛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45.89±4.65)分、(29.24±4.67)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6.52±4.53)分、(36.54±4.44)分。觀察組患者疲勞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55.21±5.21)分、(41.25.±5.36)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54.13±7.28)分、(48.28±6.82)分。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51.38±4.04)分、(36.18±3.45)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52.26±3.26)分、(44.87±4.12)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疼痛、疲勞、惡心嘔吐各領域評分無明顯差異(t=0.437、0.716、0.895、0.103、1.038、0.696、1.112、0.972,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t=7.102、6.135、8.732、9.016、9.104,P<0.05),疼痛、疲勞、惡心嘔吐評分相比對照組患者明顯要低(t=7.335、6.914、8.832,P<0.05)。
常規(guī)護理沒有針對性,因此效果難以保證。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護理自院內護理延伸到院外護理,貫穿患者康復全過程,該護理模式重視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改善,通過全方面、持續(xù)性、專業(yè)科學化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緩解負性情緒,重拾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10-12]。并通過微信群給予患者及時科學的指導,增進護患及病友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電話隨訪配合家庭隨訪及時為患者答疑解惑,改善患者、患者家屬的不良行為方式及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提升患者自護能力,加快康復[13-15]。
研究得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對肝癌患者負性情緒及自護能力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另外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疼痛、疲勞、惡心嘔吐評分相比對照組患者明顯要低,可見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還有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肝癌手術患者應用多學科聯(lián)合協(xié)作延續(xù)性護理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