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編輯札記”,對于我來講,最大的好處就是逼自己每月成稿一篇,雷打不動。因為如果不寫,雜志就得“開天窗”,所以到日子必須醞釀選題,到時間必須思考如何下筆,到時候必須交稿拼版。月月寫,竟然積累到可以集結(jié)成書的篇幅。奇跡呀,尤其是對于不太擅長時間管理的我。
寫“編輯札記”,明白了一件事,我的確不太擅長時間管理。我熱血沸騰的時候開了一個公眾號—“如意庵大街116號”,回憶小時候的雞零狗碎,記錄我們家的雞毛蒜皮。沒想到好多人在看,好多人在等,好多人在催更。后來,沖動走了,激情沒了,時間不夠了,安排亂套了……驀然回望,這個公眾號竟然停更兩年了。
周六下午,10月份的“編輯札記”該動筆了。衛(wèi)生間里泡著一盆衣服,院子里的落葉顯得有點凄涼,窗外的陽光不享受一會兒就消失,瞌睡蟲也在打著招呼“過午不候”……一堆瑣碎之后發(fā)現(xiàn),“編輯札記”還是一個空文檔。
天津成立了城市數(shù)字游民部落,一群不上班、不受朝九晚五管束的人,靠自律、靠科學(xué)的時間管理,完成了工作與休息的和諧共處,促成了賺錢與花錢的默契配合。
想起小時候我爸拿來教育我的一個禪宗的典故。往一只杯子里倒鵝卵石,裝滿。問,滿載的杯子還能裝進東西嗎?答,細(xì)沙。細(xì)沙順著鵝卵石的縫隙填滿角落,杯子再次裝滿。繼續(xù)問,此刻的杯子還能裝進東西嗎?繼續(xù)答,清水。當(dāng)鵝卵石和細(xì)沙占據(jù)了所有的空間,一只滿當(dāng)當(dāng)?shù)谋永镆廊挥星逅奈恢?。順序相反,杯子里先注滿清水,然后,僅一粒鵝卵石就能讓水溢出。
大徹大悟的禪師最后的總結(jié)發(fā)言:這只杯子就是一天的經(jīng)歷,鵝卵石是大事,沙子是理性的事,水是瑣碎的事。如果先裝大事,就有空間裝理性的事,裝完理性的事還有空間裝瑣碎的事。但如果先裝滿瑣碎的事,就再沒有空間裝大事。如果硬要裝,這一天就是一片狼藉。
美國管理大師史蒂芬·科維用“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把事情分為四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這就是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
如果一個人整天都在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那他的人生終將碌碌無為;如果總是在做不重要而很緊急的事,雖然看起來很忙,但是沒有什么成效;如果重要而又緊急的事做得太多,壓力就會倍增,難逃“忙中出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學(xué)習(xí),如果長期不顧不管,它們慢慢就會變成重要而緊急的事。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guī)劃和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xiàn)對時間的靈活及有效運用,從而實現(xiàn)個人或組織的既定目標(biāo)的過程。中國的禪師、美國的管理大師,似乎都在提醒我們,時間管理很重要。
時間管理是一項技能,需要不斷地實踐和改進。如果你不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那么就需要改變你對時間的態(tài)度。比如,每天給自己安排幾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就守住這幾件關(guān)鍵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用空間和縫隙來完成。
梳理了時間管理,我完成了本期的“編輯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