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東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作為海南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高的審美價值。隨著當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也在不斷地與當代審美相融合,以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
本文旨在通過對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與當代審美的交融分析,探討其文化內涵、審美特色、發(fā)展現狀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推動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fā)展。
1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色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是黎苗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舞蹈形式、動作特點、舞蹈服飾、音樂伴奏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1.1 文化內涵
1.1.1 文化傳承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傳統(tǒng),是黎苗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其舞蹈表現形式多樣,舞者手腳動作繁復多變,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寶貴傳承。
1.1.2 民族特色
一個地區(qū)民間舞蹈的特色通常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來呈現。肢體動作作為民間舞蹈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雖受內容制約,卻是最能彰顯舞蹈風格獨特性的顯著標志[1]。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反映了黎苗族特有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舞蹈中常常有黎苗族人民的生活場景和精神狀態(tài)的描繪,如黎族的“朗典打柴舞 ”、苗族的“盤皇舞”等,充分展示了黎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命力。
1.1.3 傳統(tǒng)信仰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是黎苗族人民的信仰表達。舞蹈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傳統(tǒng)信仰和文化價值觀,如對自然界的崇拜、對祖先的紀念、對生命的尊重等。這些信仰和價值觀被巧妙地融入舞蹈中,成為其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審美特色
1.2.1 民族色彩濃郁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審美特色,在于其濃郁的民族色彩。舞蹈中常常融入民族傳統(tǒng)元素和文化符號,如苗族的“招龍舞”、黎族的“舂米舞”等,這些元素和符號賦予了舞蹈濃郁的民族色彩,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
1.2.2 舞蹈動作優(yōu)美
從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一些獨特的審美特色。首先是舞蹈動作的自然、流暢、靈動。這是由于黎苗族先民長期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觀察自然萬物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舞蹈風格。其次是舞蹈節(jié)奏歡快,具有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在黎苗族的文化中,節(jié)日是極其重要的,許多舞蹈為了慶祝豐收、祭祀祖先、迎接新年等特殊的日子而表演。再次是舞蹈服裝的多彩、絢麗。在黎苗族的文化中,顏色具有很高的地位,各種顏色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因此在舞蹈服裝的設計上,通常采用鮮艷、多彩的顏色,以強化黎苗族的民族色彩。
除了審美特色,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首先,它與黎苗族歷史、信仰、傳統(tǒng)、風俗、生活等各方面文化互為表里、息息相關,反映了黎苗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次,舞蹈中所展現的形態(tài)、動作、音樂、服飾等內容,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再次,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具有豐富的道德、宗教、精神層面的內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神靈的敬畏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等精神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最后,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通過舞蹈表演可以向人們傳遞黎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準則等,引領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2]。
2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與當代審美的交融
2.1 當代審美對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各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日益繁多,當代審美理念也在不斷演變。當代審美主張從整體上進行審美,因此,舞蹈表演更加注重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希望通過與不同地區(qū)的多元文化進行交流,發(fā)現其中的美學價值并吸收學習,將其有機地融入舞蹈表演中。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現行的審美背景下,發(fā)展出了更多元、更具個性的舞蹈特點。在舞蹈題材上,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也呈現出更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僅有表現民族傳統(tǒng)的舞蹈,還有融合現代元素的新型舞蹈。
2.2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與當代審美融合現狀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南省地方文化的珍貴遺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如何將傳統(tǒng)的舞蹈藝術與當代審美理念結合起來,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人們的審美水準不斷提高,傳統(tǒng)舞蹈表演的方式和形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將傳統(tǒng)舞蹈與現代審美理念融合已成為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必然趨勢。在海南黎苗族地區(qū),將傳統(tǒng)舞蹈的表演形式與現代審美結合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通過運用現代元素,使舞蹈表演呈現出更具時代特征的情境和氛圍。與現代審美理念相融合的趨勢使得傳統(tǒng)舞蹈在當代的表演中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易于被年輕人接受[3]。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審美觀念的不斷更新,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也在不斷地與當代審美相融合。一方面,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逐漸脫離了單純的宗教、生產、節(jié)慶等功能性表達,轉向了以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滿足現代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另一方面,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也在逐步向當代審美觀念靠攏,以提高藝術表現力和觀賞性。在舞蹈形式上,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開始向著舞劇、舞臺劇等更加成熟的文藝形式發(fā)展,以更好地表現其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同時,在舞蹈動作和編排上也更加注重藝術性和表現力,以增強舞蹈的視覺沖擊力和觀賞感受。
2.3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對當代審美的貢獻
在當代,隨著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與當代審美也在不斷融合,為當代舞蹈審美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元素。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注重情感表達和舞蹈動作的流暢性以及舞蹈演員的個人風格,為當代舞蹈審美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和思考方向。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包括傳統(tǒng)的舞蹈、戲曲和音樂等,為當代舞蹈審美提供了多樣性和包容性以及更加豐富的內涵。
3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發(fā)展現狀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是海南省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其獨特的審美特色和文化內涵在海南地區(qū)的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1 歷史淵源
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海南省內的黎苗族群體中,舞蹈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藝術形式,在日常生產、生活和社交活動中被廣泛地應用,成為人們表達情感和溝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過起伏和變革。在過去一定時期內,因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一些黎苗族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逐漸衰落甚至消失。近年來,在海南省政府和各相關文化單位對黎苗族舞蹈的保護和傳承的組織引領下,其發(fā)展逐漸回歸正軌。
3.2 發(fā)展現狀
目前,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發(fā)展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上升階段,逐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
首先,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如設立了專門的資金用于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修建了一批文化藝術中心,為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保障,推動海南地區(qū)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其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熱愛并開始探索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一些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團體和舞蹈家們積極探索舞蹈的現代表現形式,適應時代潮流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tǒng)舞蹈的特色和文化內涵。
此外,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與關注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為其在國際上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契機。
但是,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fā)展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困難。一方面,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傳承人逐漸減少,傳承環(huán)境也日益惡化。另一方面,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臨著缺乏經濟支持和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4]。
不過,盡管面臨著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政府和社會組織提高了對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程度,幫助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承。此外,一些有志于文化藝術事業(yè)的企業(yè)家和投資者也開始關注和支持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為其提供了更多的經濟保障和發(fā)展空間[5]。
目前,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發(fā)展現狀較為樂觀,政府和社會各界在不斷提高對其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支持度,舞蹈藝術家們也在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以期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海南地區(qū)珍貴的文化遺產。
4 結語
綜上所述,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作為海南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審美觀念的更新,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也在逐步與當代審美相融合,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盡管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困難,但海南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引用
[1] 孫瑞琪.海南黎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風格特點[J].大眾文藝,2019(17):162-163.
[2] 黃東慧.海南黎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及其形成因素[J].大舞臺,2011(10):146-147.
[3] 王曄菁.“非遺”視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與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20(5):90-91.
[4] 盧君,黃英連.海南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形態(tài)結構及生存狀況[J].黃河之聲,2014(11):122.
[5] 袁佳.南島之春 海南黎族、苗族民間舞蹈的再生思考[J].舞蹈,2017(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