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心欣,蔣萍,曾素華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中醫(yī)經(jīng)典科,浙江 杭州 310009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心血管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是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關鍵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1]。高血壓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群,根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高血壓病老年人占老年人總數(shù)49%左右[2]。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出現(xiàn)腦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冠心病、缺血性眼病、腎功能衰竭等器質性病變的幾率較高,為老年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壓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凝血功能、血液動力學均可出現(xiàn)異常變化,增加了腦卒中發(fā)病的風險[3]。西醫(yī)主要是通過降壓藥干預高血壓病,硝苯地平屬于常用的鈣拮抗劑,對血壓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4]。穴位敷貼是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有機結合了中藥及經(jīng)絡穴位的治療優(yōu)勢,在降低血壓方面療效肯定[5-6]。本研究觀察穴位敷貼聯(lián)合西藥治療對老年高血壓病臨床療效及對血液動力學、流變學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7]有關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 mm Hg 或(和)舒張壓(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
1.2 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年齡>60 歲;耐受敷貼治療;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合并肺動脈高壓;伴有老年癡呆;過敏體質;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造血功能不全;穴位敷貼處出現(xiàn)皮膚破損。
1.4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診治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87 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 例與研究組43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62~80 歲,平均(73.25±4.11)歲;病程3~18 年,平均(10.28±2.07)年。研究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61~83 歲,平均(74.09±4.41)歲;病程2~20 年,平均(10.63±2.39)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硝苯地平緩釋片(國藥集團廣東環(huán)球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160)口服,每天1 次,每次10 mg,治療42 d。
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穴位敷貼治療。操作:取菊花、決明子、桔梗、川芎、夏枯草、天麻、鉤藤、冰片、吳茱萸、水蛭、桑葉各10 g,白芥子2 g。上藥烘干后研粉,加用蜂蜜調制成膏狀,以一元硬幣大小的藥貼貼敷在內關穴、神闕穴、涌泉穴雙側,每天1 次,每次6~8 h。7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6 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血流動力學指標。于治療前后采用經(jīng)顱多普勒彩色超聲測定基底動脈的舒張末期流速(VD)、收縮期流速峰值(VS)、血管搏動指數(shù)(PI)。③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后測定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低切黏度及高切黏度。④血壓水平。于治療前后測量SBP、DBP 水平。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7]評定臨床療效。顯效: DBP 水平減少≥10 mm Hg 或SBP 水平減少≥20 mm Hg,或者是DBP、SBP 水平均恢復正常;有效:DBP 水平減少<10 mm Hg 或SBP 水平減少<20 mm Hg,且DBP、SBP 均無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DBP、SBP 水平變化達不到有效標準。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2 組治療前后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VD、VS、P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VD、VS、PI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VD、VS、PI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4 2 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低切黏度及高切黏度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上述4 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4 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5 2 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SBP、DB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SBP、DBP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SBP、D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 mm Hg
表4 2 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 mm Hg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中醫(yī)學多將高血壓病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病與腎、脾、肝息息相關,病理因素主要有痰、虛、瘀、風、火,多因情志失調、氣血精虧、飲食不節(jié)、先天不足等誘發(fā),多辨證為痰瘀夾雜證[8]。硝苯地平緩釋片是臨床常用基礎降壓藥,屬于鈣離子拮抗劑,通過對鈣離子內流的抑制進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發(fā)揮降壓功效[9]。
穴位敷貼是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方法,其將中藥粉碎后,選擇醋、水、茶油、酒、生姜等溶劑調和,在特定的穴位上貼敷,通過經(jīng)絡發(fā)揮藥理效應。穴位具有匯集臟腑氣血,經(jīng)絡發(fā)揮聯(lián)系臟腑、貫穿全身上下、溝通表里、運行氣血的作用,貼敷藥物于穴位上,能夠對穴位進行刺激,進而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同時放大藥效作用,最終實現(xiàn)調和臟腑陰陽平衡、經(jīng)絡疏通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穴位敷貼能夠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水平。
汪司右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穴位敷貼后會明顯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能夠減少細小動脈的外周阻力,降低心臟負荷,增加每分鐘心輸出量及每搏心輸出量,最終使人體血液循環(huán)改善。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VD、VS、PI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穴位敷貼能夠改善血液動力學,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病患者血液黏度增高,且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及高切全血黏度水平均較正常人群升高,呈現(xiàn)高黏滯狀態(tài)[11]。高血壓病患者發(fā)生血液流變學異常的機制到目前尚不十分明確,諸多學者普遍認為血液流變學異常與高血壓病有相同的發(fā)病機制,同時血液流變學異常亦是高血壓病重要誘因[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血漿黏度、低切黏度及高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穴位敷貼能夠下調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改善機體高黏滯狀態(tài)。
綜上所述,穴位敷貼聯(lián)合常規(guī)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老年高血壓病可提高臨床療效,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從而降低血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