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絮
摘 要:近年來,非遺保護力度逐漸加大,河南地方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充分證明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活力。本文以河南地方戲為主題,論述其在非遺語境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路徑,擬為相關對象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遺;河南地方戲;傳承;創(chuàng)新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公布的2023—2024年度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劇目名單中,河南6部劇入選,涵蓋豫劇、曲劇兩大劇種,入選劇目有《三娘教子》《阿Q與孔乙己》等,入選的錄制演員有魏俊英、賈文龍、楊帥學等戲曲名角。作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此舉之于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對名角名作的影像記錄,留住的不僅是戲曲芳華,更有戲曲人的守正與創(chuàng)新。剛剛結束的“大戲看北京——豫劇晉京展演周”活動,以河南豫劇院為核心跨省組團,以展演周為載體,集結優(yōu)勢力量合力推進戲曲劇種的跨區(qū)域交流和互動。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親率青年演員共同演繹經典劇目,聚力“傳幫帶”,由此在社會上引發(fā)了“豫劇現象”。自2008年豫劇《程嬰救孤》走出國門至今,河南地方戲的影響力日趨漸盛,充分證明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而以豫劇為代表的河南地方戲在非遺語境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經驗,也值得進一步梳理與總結。
一、立足本體,凸顯劇種意識
戲曲本體,從古至今一直是各方學人關注的重點,從“詩本體”到“劇本體”再到“劇詩”說,包括當代學者施旭升提出的戲曲“樂本體”說,可以說戲曲本體觀一直在發(fā)展演進中。無論何種觀點,都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對戲曲藝術本體的認識呈現出由表及里、逐步走向本質化的演變。無可否認,近現代戲曲發(fā)展中,因對本體問題的認識不足,在藝術實踐方面出現過些許偏頗,但這在戲曲古典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轉變的過程中是無可避免的,現代戲的蓬勃發(fā)展就是中國戲曲現代化轉型的最好例證。時至今日,戲曲創(chuàng)演主體對戲曲本體的關注度似乎更高,這與創(chuàng)作評論的雙向互動、與戲曲理論研究的跟進和呼吁均有關聯。學者施旭升指出:“無論是現代化還是經典化,都需要戲曲藝術精神上的本體自覺與文化自省。”[1]唱腔音樂作為劇種特色和區(qū)別劇種的重要標識,對于劇種發(fā)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戲曲有“三性”,即音樂性、舞臺性和文學性。[2]音樂是戲曲的重要載體,音樂的好壞是評價一部新劇成功與否的重要參照,音樂性可以說是劇種特色的重要來源,蘊含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承載著戲曲劇種特有的“味兒”?!盁o曲不成戲,無樂不動情”,于戲曲藝術而言,唱腔音樂往往是劇種特色的集中體現。講到河南第一大劇種豫劇的發(fā)展,不得不提及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他與著名編劇陳涌泉強強聯合,立足中原文化,依托地方劇種,或改編或新創(chuàng),成功打造了凝聚豐富歷史文化精神、賦予歷史人物時代內涵的“忠、孝、節(jié)、義”四部曲,并且以豫劇節(jié)、豫劇優(yōu)秀劇目展演等活動為平臺,全面拓寬豫劇表演藝術,提升了河南戲曲的影響力。劇作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彰顯著創(chuàng)作主體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豫劇精品《清風亭上》在傳統戲《清風亭》的基礎上進行刪減,主體立意更為深刻,細節(jié)表達更為感人,舞臺呈現煥然一新,傳達著“百善孝為先”的普世價值。此外,值得肯定的是該劇在唱腔音樂設計方面注重對劇種音樂的堅守,體現了創(chuàng)演主體強烈的劇種意識。李樹建在劇中飾演善良樸實的張元秀,主要以豫西調行腔,精彩唱段不勝枚舉,如“斥子”唱段,他以精湛的唱功運用豫劇唱腔中的“滾白”將“奴才全將良心昧,氣得我渾身打戰(zhàn)心已灰……”這一大段唱詞一氣呵成,悲壯激越的唱腔令人動容。該劇對豫劇傳統曲牌和板式的運用,凸顯了劇種典型的藝術特征。
二、多元融合,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
“一保官王恩師延齡丞相,二保官南清宮八主賢王……”2023年賀歲檔電影《滿江紅》可謂火爆出圈,互聯網上關于豫劇的檢索量大幅增加,幕后豫劇演員也備受關注。貫穿影片始終的豫劇配樂令不少觀眾大呼“上頭”,更有觀眾留言,“因為電影配樂喜歡上了豫劇”。有著中原第一女丑之稱的戲曲演員張曉英,用極具辨識度的唱腔將《包公辭朝》《五世請纓》《穆桂英掛帥》等豫劇的經典唱段搬上熒幕,其中傳統豫劇輔以電音的處理別有一番風味,配樂與畫面高度契合,給予觀眾層次豐富的視聽感受。尤其是張曉英對傳統拖腔的處理可謂恰到好處,使其更加契合電音節(jié)奏感,鏗鏘有力的唱腔令人眼前一亮。老腔新唱的藝術魅力刷新了戲曲在年輕一代心目中的認知,傳統和現代的碰撞與融合,激蕩著戲曲文化之美,家國情懷的宏大主題與傳統戲曲配樂相得益彰。該片配樂引發(fā)的關注,對戲曲的時代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正如著名編劇陳涌泉所言:“戲曲要獲得良好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通過融入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當代科技,與觀眾審美相契合,與現代人情感相融通,這樣才能在流量時代成為社會的流行時尚,引領人們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價值?!?/p>
“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地方戲形態(tài)迥異、各有所長。新編越調歷史劇《臨危受命》發(fā)揮了河南越調劇團擅演三國戲之優(yōu)勢,創(chuàng)演團隊立足越調藝術傳統,力求固本創(chuàng)新,賦予其“守正創(chuàng)新”的時代內涵。劇作家擁有扎實功底和獨到視角,探幽燭微,以歷史真實驅動藝術真實,著意刻畫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該劇唱腔設計由河南越調劇團一級作曲家王炳燦操刀,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對劇種特點的精準把握,使得全劇近20個唱段獨立且鮮明,唱腔設計頗為考究,充分利用了越調傳統曲牌,采用了慢板、導板、流水、垛子等越調傳統板式,很好地保留了越調傳統之美,在遵循和保持傳統越調音樂程式的基礎上,輔以創(chuàng)腔處理,拓展了唱腔音樂內涵,是對越調傳統唱腔音樂的豐富和發(fā)展。電聲音樂元素的加入,為烘托劇情和塑造人物增色不少,再一次證明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重要性。再如豫劇新編歷史劇《義薄云天》,在尊重戲曲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在服裝舞美等方面圖新求變,火燒戰(zhàn)船、夜讀春秋等場面融合了現代舞臺技術,畫面感人,異彩紛呈,舞臺呈現奪人耳目,增強了傳統袍帶戲的時代表達。作為傳統題材戲,無論是戲路、人物塑造還是舞臺呈現較之以往均有所創(chuàng)新,是一部傳統味濃、呈現新穎、主題突出的佳作。
三、貼近現實,凸顯時代主題
中國戲曲有著鮮明的文化辨識度,是民族藝術之精粹?!肮P墨當隨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當代性,所以任何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應具有當下意義。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為戲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傳統藝術,戲曲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其發(fā)展的重要規(guī)律。于藝術而言,創(chuàng)新是其生命所在,于藝術家而言,創(chuàng)新是其根本使命,藝術家唯有在不斷超越和創(chuàng)新中方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當然,創(chuàng)新并非憑空臆造,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以繼承為基礎的,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對于傳統藝術戲曲而言尤為重要。創(chuàng)新是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繼承是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繼承,何種創(chuàng)新都應以不消減戲曲藝術本體為準則。無論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河南地方戲曲創(chuàng)演始終堅持以守正為根本,立足戲曲本體,銳意創(chuàng)新,善于融合多元藝術形式為己所用,繼而與時代同向、同行,古今輝映地推動著河南傳統戲曲的新發(fā)展。
現代曲劇《守望》聚焦基層教育,用傳統戲曲形式塑造時代楷模形象,創(chuàng)演主體很好地把握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全劇主題突出、角色鮮活、唱詞凝練、結構緊湊。傳統戲曲演繹當代故事,舞臺呈現既要結合劇情還要兼顧當代審美。如開場,映入眼簾的是山區(qū)全景,給人強烈的生活質感:一個剛剛解決溫飽的家庭,一個剛剛師范畢業(yè)的寒門學子,一群眼看無人教導的山里娃,質樸善良的鄉(xiāng)親,滿含期待的老校長,沒有冗長的背景陳述和情感鋪設,開門見山,初見入戲。誠然,一部新作要成為經典,還需要精雕細琢。這部劇不僅將傳統戲曲形式與時代主流思想完美契合,還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曲劇唱腔質樸、婉轉的抒情特性。在此基礎上,編創(chuàng)結合演員的聲腔特點,充分發(fā)揮了演員的聲腔優(yōu)勢,各種曲牌的靈活運用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開場的“鼓頭曲”,曲調質樸優(yōu)美,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曲劇味十足,讓觀眾很快就能從中找到文化的認同和情感的共鳴。再如劇中眾鄉(xiāng)親和學生們懇請張玉滾留下時唱道:“春天幫恁把地犁……你只用安心教書不用愁!”看到學生們從四面擁向自己,張玉滾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唱道:“一聲聲哥哥把我喚……心里有愧無言對,兩眼滾淚暗心酸……我要留下把學教……”長達五分鐘的唱段,蕩氣回腸,感人至深。隨著張玉滾妻子王會貞的出現,時代楷模的形象隨著劇情的展開愈加深入人心,她了解丈夫為教育堅守山村后,毅然辭職返鄉(xiāng),義務為學生們做飯,用實際行動支持山區(qū)教育事業(yè)。正如幕后伴唱:“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曲劇《守望》從現實中挖掘創(chuàng)作素材,緊扣時代主題,寫就了普通人用無悔的堅守和傾心的付出,助圓山區(qū)孩子們的求學夢。
四、結 語
河南地方戲得益于政府支持,戲曲生態(tài)全面提升,在契合劇種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成績斐然,地方戲長效發(fā)展機制趨于成熟,“現象級”作品不再鮮少,地方戲的蓬勃發(fā)展已成為中原文化高地建設的重要支撐。聚焦河南地方戲的時代發(fā)展,可以窺見其在藝術實踐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處理,上述作品可以說是既保留了傳統戲曲魅力,又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體現出了地方戲藝術表達的自主性。
非遺保護背景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隨著支持戲曲發(fā)展的相關政策先后落地,相關戲曲工作日趨深入,國家政策的優(yōu)越性立竿見影,為地方戲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從資金到人才,從創(chuàng)演到宣傳,近乎涉及戲曲創(chuàng)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全方位引導戲曲工作的全面發(fā)展。隨著各大賽事、展演活動的有序開展,經典傳統劇目重排、新劇目創(chuàng)演如火如荼,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逐漸生機盎然,戲曲在新時代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引領下,戲曲創(chuàng)演必將不斷譜寫新的時代篇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施旭升.本體的堅守與文化的偏至:百年來中國戲曲路向的回溯與反思[J].文化藝術研究,2013,6(3):85-93.
[2] 沈寵綏.度曲須知[C]//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