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靈楠 劉學思
【摘要】在中國的文化輸出中,中國典籍翻譯占有很高的比例與文學價值。深度翻譯理論提倡運用闡釋性的文本語言將譯文文本回歸于原文文本的文化背景之中,對于典籍英譯具有指導作用,能極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作文化負載信息。本文將以《蘭亭集序》英譯文為例,探究深度翻譯理論在其中的運用。
【關鍵詞】深度翻譯;典籍英譯;顯性文化負載詞;隱形文化負載信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1-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33
《蘭亭集序》是書圣王羲之為蘭亭詩所著的序文,其文字燦爛,字字珠璣。隨著中國文化向世界的不斷傳播,古代典籍翻譯在這其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夸梅·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的“深度翻譯”理論提倡用闡釋性的文本語言將譯語文本回歸至原文文本的文化背景之中[2],被普遍應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及其翻譯研究之中。
本文以羅經(jīng)國教授英譯的《蘭亭集序》為例探討分析深度翻譯理論在其中的運用,旨在探討分析深度翻譯理論在文學典籍中的具體運用。
一、深度翻譯理論
“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就是通過注釋、評注等方法將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中,使源語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進目的語文化對他者文化給予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1]427。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曾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釋》中提出文化研究是一種解釋行為的理論,應從文化持有者的角度來解釋異文化,其解釋要達到的要求,即“深描”[3]5。深度翻譯中的闡釋就是由“深描”啟發(fā)并繼承而來。阿皮亞認為,格爾茨提出的深描理論使意義深度語境化,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文本,并使其對另一種文化群體起到與原文本對該文本的文化群體一樣重要的作用。我國翻譯界也力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著作等從深度翻譯的角度切入進行研究,其目標是以中國文化“自譯”的方式,突破中國文化“他者”的身份,從而達到中國文化的“自我再現(xiàn)”。而本文將分析探討深度翻譯理論在我國文學典籍作品中的運用,探究其對于我國文學典籍作品的指導意義。
二、深度翻譯的運用
“中國典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沉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chǎn)”,典籍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還具有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因此,典籍翻譯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要探究原作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進而深刻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普通的翻譯方法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能很好地再現(xiàn)原文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需要運用深度翻譯。我國著名翻譯家曹明倫曾在文章中指出,翻譯之目的就是讓不懂原文的讀者通過譯文了解甚至欣賞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極其文體風格,由于語言文化差異,若不在譯文中加以注釋說明,那么譯文讀者就不可能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5]118。
阿皮亞認為,譯文應該被賦予與原文相同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譯者應該確保譯文讀者從譯文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和原文讀者從原文中獲得思想情感是一致的。因此,“深度翻譯”主張譯者運用闡釋性的語言給譯文讀者提供與原語作品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將譯文放置于原文的文化背景之中,其目的是方便譯語讀者對原語作品進行合理正確的理解與鑒賞,提倡在翻譯過程中將原語所隱含的文化信息用注解或術語表的方式進行解釋,從而縮小文化理解差異,增強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對等性。阿皮亞在闡述深度翻譯理論時指出它的翻譯方法可以是“注釋以及相關集注”,它的主要形式是語境化,經(jīng)過延伸,它的常用方法包括增譯、意譯、文內(nèi)引注、添加尾注或腳注、直譯或音譯后再加注等方法,也有學者將其總結為文學和學術翻譯以及譯文加評注和附注的方法[6]5。
《蘭亭集序》不僅是書圣王羲之的一部流芳百世的書法作品,其文章內(nèi)容也是行文流暢、韻味深長,其中蘊含的思想更是超越了時代。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深度翻譯在其英譯文中的運用。
(一)在文化負載信息中的運用
文化負載信息根植于某一特定文化之中,有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特殊含義,可以表現(xiàn)為顯性文化負載詞和隱形文化負載信息。顯性文化負載詞又稱文化內(nèi)涵詞,它表現(xiàn)為具體的詞語或詞組等,它有著深深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的是該民族獨有的信息,這是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找不到的。在一種語言作品被外譯到另一種語言中時,文化負載詞是最能體現(xiàn)原語的文化背景信息的東西。隱性文化負載信息則不是表現(xiàn)在某一具體的詞語或詞組之中,而是深藏于原語語境之中,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進行具體分析把握。
對于譯者而言,翻譯不僅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體系的詞句轉變成為另一種語言體系的詞句,而是要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文體的背景、風格與原文相合。深度翻譯理論對于文學作品的一個指導意義就在于其有助于原文的顯性文化負載詞和隱性文化負載信息在譯文中再現(xiàn),經(jīng)過深度翻譯,譯語讀者能夠正確感知到原作的文化背景知識。
1.在顯性文化負載詞中的運用
顯性文化負載詞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中特有的詞、詞組、習語以及搭配等,這類詞語往往在譯語語言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語,在翻譯時,根據(jù)深度翻譯理論,譯者對于特有的文化負載詞可以通過添加尾注、文內(nèi)加注等方法進行翻譯,以此再現(xiàn)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在《蘭亭集序》的譯文中,譯者主要通過添加尾注來解釋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負載詞,幫助英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識,促進文化輸出。
例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譯:in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①,that is,the year of Guichou.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尾注①: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was 353 A.D.
在這個句子里,“永和”與“癸丑”都是中國古人用來表達時間的詞匯,“永和”指年號,在中國歷史上,曾有6個王朝用“永和”為年號,在翻譯時,譯者一定要明確此處的“永和”是在哪個時間?!肮锍蟆眲t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干地支,在中國傳統(tǒng)紀年農(nóng)歷的紀年中,“癸丑年”就是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huán)的第50年。譯文對于這兩個詞采取的都是音譯,但在深翻層面又有所不同。根據(jù)歷史記載,此處的“永和”是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自公元345年至公元356年,歷時12年。譯者添加尾注,指出了“永和九年”的具體年份即公元353年,避免造成朝代的混淆;對于“癸丑”,譯本則采取了增譯,增加了中國文化中陰歷的概念。對于這兩個文化負載詞,無論是直譯還是音譯,都不能被譯語讀者輕易理解,采取意譯則會顯得句子過長,因此,加注和適量增譯是十分合適的方法。
例2: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譯:...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Xi③.
尾注③:The festival of Xi started in the Zhou Dynasty.It was the custom of the ancient people to pay homage to the water god and entertain themselves by the water on March the third in the lunar calendar.
“會稽山陰”指的是會稽郡山陰城,譯者在譯文中補充了原文省略的“郡”和“縣”,避免了讀者誤讀。此外,“修禊”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指的是三月上巳洗濯消災祈福,是古代民間在春秋時節(jié)在水邊舉行的祭禮。它起始于周朝,魏朝之后將這個日子定為三月三日,在這天,人們會相聚于水邊玩耍和潑水,以此祈福和洗滌身上污穢之物,后來這個活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游春活動,主要以踏春出游為目的。譯文運用尾注指出這個節(jié)日的起源以及發(fā)展,以及在這一天,人們會在水邊舉行集會和慶典,并且直接用音譯“Xi”更能凸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在這里,譯者運用一個簡單的句子就將原文的這個風俗解釋清楚,避免了讀者誤讀和產(chǎn)生歧義。
例3:若合一契。
譯:as if the ancients and I were the two halves of a deed⑥.
尾注⑥:In old times,a deed was cut into halves.The holder one half could claim his right when the two halves fit together properly.
“契”在這里指的是古代的符契,它是一種能夠一分為二的信物,原文作者用“契”來比喻自己與前人相合的思想與情感。人將符契分為兩部分,契約雙方各執(zhí)一部分,以此為信物,在兩份符契完整歸一后,持有者就能夠得到符契中所寫的東西。在這句話中,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他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就像符契一樣貼合,譯文在意譯的基礎上還適當增譯,指出原文作者和前人相合之處在于思想和情感,并添加尾注對于“契”這個文化意象進行解釋,雖然句子相對較長,但更易于譯語讀者理解原文含義。
2.在隱形文化負載信息中的運用
隱形文化負載信息通常是表現(xiàn)在一個句子之中,有時候傳達的是某種思想、邏輯、理論、情感等,它并不會單純地體現(xiàn)在某一個詞或者詞組之中。根據(jù)深度翻譯理論,譯者對于這類隱形文化負載信息可以通過增譯、添加尾注或尾注的方法來表示,凸顯原文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例4:齊彭殤為妄作。
譯:though I know that it is absurd to identify life with death and long life with early death⑦.
尾注⑦:It was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tse (369 B.C.-296 B.с.),who li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was known for his nihilistic philosophy.
結合歷史文化背景來看,這句話是帶有隱性文化負載信息的:“彭”指的是彭祖,傳說中長壽的人;“殤”指的是未成年死去的人,而這句話則是引用了莊子《齊物論》中的“一生死,齊彭殤”。結合當時背景,這句話還蘊含著作者對于當時東晉士大夫不務實際、追求無為的虛無思想的批評。譯文采用的就是直譯和省譯的方法,譯為“將生死等同以及將長壽與早逝等同是荒謬的”,即便譯者并沒有將“彭”和“殤”的古文言意思譯出,但其譯文符合原文的意思,此外,他還添加了腳注,說明了這個思想是出自莊子,并對莊子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稱他是“戰(zhàn)國時期推崇‘無為’等虛無主義的哲學家”,表達出了原文中對于莊子這種“無為”思想的否定,既體現(xiàn)出了原文中蘊含的隱形文化負載信息,又表達出了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
除此之外,譯者對于原文一些省略了的背景文化知識也在譯文中進行了補充。例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痹谶@版英譯文中,譯者將“古人”這個詞語譯為“The wise man in ancient times”,稱其為古時智者,并添加尾注“Here the wise man refers to Confucius”,隨著中國文化向世界的不斷傳播,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以及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如此一來,后面一句話“死生亦大矣”所表達的就是儒家思想。譯者通過深度翻譯向譯文讀者闡釋了這句話背后的思想學派,再現(xiàn)了原文的文化背景。
(二)在四字結構中的運用
在《蘭亭集序》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結構。漢語中的四字結構是中國語言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們有的獨自成句,有的排比并列,具有極強的修辭效果。對于四字結構詞語來說,它們往往言簡意賅,蘊含豐富的文化知識,而深度翻譯理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它們在翻譯時既保持原有的民族色彩和特點,也易于譯語讀者接受。
例5:流觴曲水。
譯:floating wine vessels④.
尾注④:An elegant way by which the ancients enjoyed themselves.People sat at the lower reach of a stream,composed poems,and drank from the wine vessels that were floated down from the upper reach of the stream where the wine was prepared.
“流觴曲水”指的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活動,每年陰歷的三月,人們會在蜿蜒的水流旁舉行集會,并在水流的上游中設酒杯,裝著酒的酒杯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把它拿起來喝掉,并作詩一首,這樣的飲酒方式,別致雅趣,后來發(fā)展為文人墨客飲酒作詩的一項雅事,現(xiàn)在逐漸用來形容春游宴會。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過多地在正文中對這個詞語進行解釋說明,而是采取添加尾注的方法,對“流觴曲水”進行了具體的解釋,闡述了這個活動的展開方式,既不影響讀者閱讀,又詳細解釋了這個詞語和活動。
三、結語
本文選取的是羅經(jīng)國教授英譯的《蘭亭集序》,總體來說,他的譯文相對較長,并且運用了大量尾注對原文中富含文化背景的詞句進行解釋說明,在傳達原文意義和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方面較為詳細。結合深度翻譯理論,此譯文使用了深度翻譯方法,以語言文本的形式將原文中的文化知識呈現(xiàn)了出來,其呈現(xiàn)方法不盡相同,或是意譯,或是增譯,或是直譯,或音譯再添加尾注,又或是直接文內(nèi)引注??梢钥闯?,深度翻譯理論對于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于含有豐富文化背景內(nèi)涵的文學典籍作品來說,深度翻譯理論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同時,在翻譯中也要注意,雖然深度翻譯能夠極大地還原原文文化負載信息和特色,但凡事都要講究“度”,過猶不及,過多的注釋或增譯有可能會破壞原文美感,打亂句子結構,影響讀者閱讀[4]2。因此,在運用深度翻譯理論時,還需結合實際,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Venuti.(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
[2]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J].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808-819.
[3]Hermans,Theo.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DB/OL].http://www.soas.ac.uk/Literatures/satranslations/Hermans.pdf.2007-12-07.
[4]李永安.“深度翻譯”也有“度”[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1,41(02):2.
[5]曹明倫.談深度翻譯和譯者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以培根《論謠言》的三種漢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3,(03):117-119.
[6]黃小芃.再論深度翻譯的理論和方法[J].外語研究,2014,(02):5.
作者簡介:
朱靈楠,女,貴州赤水人,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MTI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
劉學思,女,湖北荊州人,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