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 郭霽瑤|北京報道
面對記者“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是否給教育帶來沖擊和改變”的提問,北京市八一學校常務副校長王華蓓斬釘截鐵地回答了兩個字:巨大。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掀起陣陣巨浪。國內外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場,投身到這一場歷史洪流之中,人類似乎已經正式開啟人工智能時代。
技術在變,時代在變,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這也正是引發(fā)當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群體焦慮的根源。當過去的人才標準、學習方法不再受用,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變?
“非常有必要,因為時代在變化,教育方式也應該要改革,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北本┦谐枀^(qū)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說。
面對這一時代巨變,教育最前線已開始積極擁抱AI,尋求轉型。
“復旦的定位非常清晰,AI 這個技術來了,我們就要去擁抱它,雖然其負面作用也需要考慮,但我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先具備了解AI 和用好AI 工具的能力?!睆偷┐髮W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說。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北京、上海的重點小學、中學、大學校長進行專訪,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育又將如何變革。
大眾還在熱烈討論AI 大模型究竟會如何改變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時候,復旦大學已經為全校師生安排上了一款“神器”。
雖然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究竟是喜是憂,各界還在爭論之中,但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類掌握了AI 技術就像人類學會了發(fā)電,AI 也是這個級別的技術和工具,會非常深遠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
“因此,復旦的定位非常清晰,AI這個技術來了,我們就要去擁抱它,雖然其負面作用也需要考慮,但我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先具備了解AI 和用好AI 工具的能力?!苯鹆Ρ硎?。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I 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在當下的AI 時代,一臺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無疑是能讓科研工作如虎添翼的“大科學裝置”,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新型“基礎設施”。
今年6 月,國內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在復旦大學正式上線。這臺為發(fā)現和解決復雜科學問題而建的科研“超級計算機”由復旦大學與阿里云、中國電信等共同打造,其以先進的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計算,可支持千億參數的大模型訓練。這不僅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例,也領先于斯坦福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
據介紹,復旦大學的CFFF 平臺由面向多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的AI for Science 智能計算集群“切問一號”和面向高精尖研究的專用高性能計算集群“近思一號”兩部分組成。從其開始建設的第一天起,就收到了來自復旦不同院系的多種研究需求,不僅涵蓋生命科學、大氣科學、材料科學領域,也包括金融系統(tǒng)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
目前,CFFF 平臺上的第一個科研成果已經誕生。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研究院李昊團隊近期發(fā)布了45 億參數量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預測效果在公開數據集上首次達到業(yè)界公認的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集合平均水平,并將預測速度從原來的小時級縮短到了3秒內。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在指導學生實驗,并利用AI 工具處理實驗數據。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劉智攀用AI 等新方法探索化學研究并研發(fā)LASP 平臺
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周陽老師用計算探索社會科學
這也是CFFF 平臺上孕育出的第一個大模型。金力透露,未來復旦希望基于CFFF 平臺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科學大模型,如生命科學大模型、材料科學大模型、大氣科學大模型、集成電路大模型等。
“以CFFF 平臺為代表的智算平臺作為一種新興的科研超算架構,將成為科研的重要支撐力量,極大提升科研效率、降低科研成本,加速科學原理發(fā)現和技術突破,并有力推動科學大模型的落地。”金力表示。
除了讓復旦的師生都用上“超算”,金力還認為,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已經需要從科研范式變革的角度去看。
據金力介紹,傳統(tǒng)科研范式經歷了4 個階段的演化發(fā)展,一是通過實驗描述自然現象的“經驗范式”;二是通過模型或歸納進行研究的“理論范式”;三是應用計算機仿真模擬解決學科問題的“計算范式”;四是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事物內在關系的“數據范式”。
但隨著大數據資源的不斷增長和需要求解的科學問題日益復雜,引發(fā)了對于科學研究“第五范式”的探索,即在數據范式的基礎上,引入智能技術,強調人的決策機制與數據分析的融合,將數據科學和計算智能有效結合起來,這就是“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時代的來臨。
“面對AI 大模型引發(fā)的廣泛討論,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中贏得主動,在關鍵領域取得創(chuàng)新突破,是時代給予教育的新命題。這不僅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也關系到未來的國際競爭?!苯鹆娬{。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 萬人,比去年增加98 萬人,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而2023 屆全國高校畢業(yè)生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 萬人,也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1291 萬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面臨著志愿專業(yè)的選擇,他們害怕進入“天坑” 專業(yè),學得辛苦卻就業(yè)艱難;1158 萬即將進入社會的畢業(yè)生,面臨著就業(yè)職業(yè)的選擇,他們害怕成為人才“廢品”,知識能力無法匹配社會需求。
他們的迷茫和困惑,無疑是教育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金力表示,這也是復旦一直探索的重點:如何讓大學擺脫“天坑”專業(yè)的困惑?如何讓大學“生產”出的人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高校培養(yǎng)學生已經有一套多年形成的體系,但面對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我們現有的體系遇到了很大挑戰(zhàn):一是不斷產生新技術,二是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苯鹆φf。
金力以復旦的創(chuàng)新探索為例,目前,復旦大學的“2+X”本科培養(yǎng)體系已基本完善,在彈性學制下,學生在完成通識教育和大類基礎教育的同時,可以自由修讀各類課程,獲取各類學習資源。
在金力看來,一所學校里培養(yǎng)的學生,就像是學校的“產品”,如果很難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我認為高校避免‘天坑’專業(yè)的困惑,一個重要的、有效的途徑是產教融合。這種產教融合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轉移,而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新上的密切互動和合作;二是人才培養(yǎng)上面密切互動和合作。學校和企業(yè)之間在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上應該是雙向賦能的關系?!苯鹆Ρ硎尽?/p>
“企業(yè)能夠更多看到社會需求,所以企業(yè)可以幫助高校設定目標和方向,從而幫助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面目標更明確。同時,我們經常說企業(yè)是創(chuàng)新的主體,但在中國目前真正能夠擔負起創(chuàng)新主體責任的企業(yè)還遠遠不夠多。人才是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關鍵因素,企業(yè)也可以通過與高校密切合作,獲得更多創(chuàng)新所需的人才?!苯鹆φf。
金力還強調,AI 作為重要技術和工具,也將會改變創(chuàng)新的文化。因為AI 可以把比較困難、比較麻煩的工作變得容易和高效。隨著原來不懂和不會用AI 的人學會使用AI,并且能用上最好的AI 工具,會出現創(chuàng)新的爆發(fā)。
“在數據和智能技術驅動的‘大科學時代’,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中贏得主動,在關鍵領域取得創(chuàng)新突破,是時代給予的命題,需要政產學研各方協力作答。”金力說。
面對記者“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fā)展是否給教育帶來沖擊和改變”的提問,北京市八一學校常務副校長王華蓓斬釘截鐵地回答了兩個字:巨大。
北京市八一學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科技園區(qū)核心區(qū),始創(chuàng)于1947 年,是一所覆蓋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教育集團校。雖然已經擁有多年教學經驗,但王華蓓沒有“走老路”,她不僅“逼”著自己擁抱新的時代趨勢,例如她正在關注的研究方向是“AI 如何賦能教育改革”,同時她也在“逼”著全體教師一起擁抱新技術,比如八一學校正在作為北京市和海淀區(qū)的試點校打造“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智慧校園”。
而在這些背后,一方面是在“新課標”和“雙減”等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變革正在加速;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學生們的變化,已經擁抱AI 的他們正在“倒逼”學校和老師做出改變。
北京市八一學校常務副校長王華蓓《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如果不是當堂作文而是在家完成,我們真的不知道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還是AI 寫的。那作為老師,我們的教學應該如何做出改變?”王華蓓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在王華蓓看來,AI 給教育帶來的巨大改變,主要體現在4 個方面。
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老師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榕c學生共同學習的建構者、指導者和陪伴者。過去老師是唯一的知識占有者,但現在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和不了解的知識,會去找AI 問,AI 給出的內容可能更豐富、更全面,而且“無所不知”。
“我們鼓勵學生利用AI 快速完成文獻搜索和資料整合,比如,AI 能夠快速生成一篇演講稿,但這種演講稿是沒有思考,也沒有情感的。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發(fā)揮AI 永遠無法替代的作用,去引導和陪伴學生完成知識的深化和感性運用。”王華蓓說。
二是教育理念的轉變。讓教育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轉變,讓學校教育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浴皩W生的學”為中心,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無疑,AI 等技術的進步正在加速這一進程,讓過去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
以科學教育為例,八一學校從小學階段就在課后服務中提供多門科技類課程及科技社團活動,為學生埋下熱愛科學的種子。全國首家中學生科協在八一成立,有40 余名高中學生參與小衛(wèi)星研制,并成功發(fā)射了中國首顆中學生科普衛(wèi)星。
“我們在科學教育中,一直都是把學生作為‘主角’,而他們也確實帶給我們很多驚喜。”八一學校的科技社團老師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學生自主完成的作品,可以用大為震撼來形容。當記者感嘆現在的中學生太厲害了,老師卻說:“這是我們的小學同學完成的?!?/p>
三是教育評價的轉變。當上述教育理念具體落地,最具“指揮棒”意義的就是考試。近年來,無論中考還是高考,命題考查的思路變化很大,很多老師和家長也發(fā)現:刷題不管用了。
“這個話題現在的討論熱度很高,其實這個背后就是由教育理念轉變所帶來的結果,以后這個趨勢可能會越來越明顯?!蓖跞A蓓說。
王華蓓以高考為例,比如今年北京市高考語文的微作文題,考查的就不僅僅是學生的文本建構能力,更多是學生在現實場景中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也就是說,作文考試不是說你文本寫得好,辭藻特別華麗就能得高分,單純靠刷題、背范文、練套路都不管用。這非常明顯地體現了中高考也在轉向,出題理念正在從注重考知識到考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變化。”王華蓓說。
四是育人目標的轉變?!懊嫦蛭磥?,我們的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終身學習者,一個人只有擁有學習能力,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變化和挑戰(zhàn)。同時,也需要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教育從整齊劃一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成長體系,讓不同特質的孩子成長為各種類型的人才。”王華蓓說。
據介紹,作為海淀區(qū)的試點校之一,北京市八一學校正在推動“智慧校園”建設。王華蓓向記者展示了八一學校基于釘釘平臺自主開發(fā)的教育平臺系統(tǒng),基于這套系統(tǒng),不僅讓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學生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實現了數字化,做到全程透明可控,也通過充分的數據采集實現了大數據畫像與分析,能夠更加精準及時地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乃至心理情況進行分析。
在王華蓓看來,因材施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方法和原則,教育者需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能力和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和目標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斑^去我們只能靠教師的觀察和經驗來進行,但現在有了一系列技術手段,可以幫助教師找到合適的路徑去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學習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化發(fā)展?!蓖跞A蓓說。
“比如,八一學校正在通過教育技術的運用,把更多的智慧工具引入到課堂。我們可以通過智慧作業(yè)系統(tǒng)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分層指導,進而讓課堂從整齊劃一變?yōu)橐粋€混合式、多元融合的課堂。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也不再只是一對多,而是能做到點對點的溝通與互動。”王華蓓表示。
AI 技術大大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和成本,也增加了知識獲取的便利性和效率,面對已經被AI 改變的學生,教育、教師不可能不改變?!白鳛榻逃?,一定要首先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為面向未來的學生培養(yǎng)做好充分準備?!蓖跞A蓓說。
但能力培養(yǎng)的難度顯然是要大于知識傳授,也需要更多維度的條件和資源。相對于坐落在北京中關村科技核心區(qū)的學校,如果是教育資源和基礎較差的地區(qū),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和變化?
王華蓓表示,確實有很多人認為,AI 有可能會拉大教育鴻溝,但她認為,技術的“好壞”是由使用者決定的,AI 對教育者的挑戰(zhàn)和考驗確實才剛剛開始?!暗蚁嘈?,我們能夠通過努力,讓AI 成為助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彼f。
“從北京市到海淀區(qū)再到八一學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努力。比如借助AI 帶來的知識分享的便利性,我們通過利用數字資源共享的方式,讓更多的學校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讓全國各地學校的學生都可以在同一個應用場景下進行學習、交流和互動。我們還會邀請全國各地的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qū)學校的教師們,和我們的教師一起開展線上聯合教研。”王華蓓說。
“好多工作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了,孩子到底要學啥未來才不會被代替?”
“AI 可以下象棋、會畫畫、能寫作,人還學個啥呀?”
“我是不是要給孩子報個AI 課?但他剛上小學,年齡太小會不會不合適?”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帶給全球一次次震撼的同時,也給這些家長帶來了新焦慮——AI 究竟要不要從娃娃抓起?家長又應該如何做好準備?我們又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的確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北本┦谐枀^(qū)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說道。
北京市朝陽區(qū)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作為長期深入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她深刻體會到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教育的沖擊?!拔磥砩鐣侨祟惻c機器共存的一個時代,應該讓孩子們具備與機器共處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素養(yǎng)。”
當你熬夜背誦歷史事實,而AI 只用幾秒鐘就將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重點整理成列時;當你沒日沒夜在書桌前刷題,但發(fā)現怎么也刷不過機器時,這些情況都在提醒著我們,死記硬背、完全應試性的學習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過去的孩子學習更多是以聽為主,以表達為輔。我認為,未來的孩子不僅要學會傾聽、閱讀等吸納式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表達能力,尤其是提問的能力。”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馬駿尤其強調了會提問的重要性。
她以如今的生成式AI 為例,要學會運用它,首先要學會提問,特別是精準地提問。而這正是當下最現實的表達能力?!芭囵B(yǎng)孩子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能把問題與真實生活進行聯系,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馬駿說。
記者在與多名教育、科技從業(yè)者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他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重復性、機械性的工作將會被大量代替。
商湯科技AI 倫理與治理委員會秘書處負責人梅瑩告訴記者,對于目前社會上普遍擔憂的比如標準化強、重復性高的崗位或將被替代的問題,公眾不必過分憂慮。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崗位。她援引了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馬爾科夫所著的《與機器人共舞》一書中的兩組有趣數據:互聯網行業(yè),每使一個崗位消失,會創(chuàng)造出2.6 個新崗位……而未來每部署一個智能機器人,會創(chuàng)造出3.6 個相關崗位。
“焦慮的點或許不應聚焦在工作崗位是否會越來越少,而是更應關注即將出現哪些新的崗位,未來我或者我的孩子如何及時去獲得這些工作機會?!泵番撜f。
人才標準在變,也正是引發(fā)家長群體焦慮的根源。當過去的學習方法不再受用,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變?
“我覺得有必要,非常有必要,因為時代在變化,教育方式也應該要改革,這種教育方式的轉變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馬駿認為,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候,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形成一種合力,來培養(yǎng)符合國家需求的人才。
馬駿進一步以興趣班報名為例進行解釋:“家長過去可能給孩子報的都是奧數、英語這類以學科知識為主的學習班,也有一部分家長會培養(yǎng)孩子們在鋼琴、美術等藝術方面的技能。我認為,未來可以多關注以能力素養(yǎng)為主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學生思維方面的培養(yǎng),比如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
正如馬駿所說,家庭教育應該根據時代發(fā)展進行調整,站在時代轉折點的家長接下來也將迎來許多挑戰(zhàn)。比如,眼下擺在許多小學生家長面前的問題——要不要讓孩子學AI?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了多位小學生家長,其中有人非常積極,也有人有些猶豫。猶豫的點主要在于,他們認為孩子年齡太小,接受能力還不夠。
受訪者|供圖
對此,馬駿認為,從接受能力的角度,家長們可以給予當下的孩子們多一些信心。就像Z 世代的年輕人是和智能手機、iPad 一起成長的一代,現在這批小孩將是和人工智能一起成長的數字時代原住民。他們對于人工智能了解喜愛、研究參與的程度,甚至比家長和父母還要高。
“我個人還是支持在小學階段開設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從小能夠接觸一些AI 的基礎知識?!瘪R駿直言道。
同時,她認為,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調整知識難度。比如低年級可以讓孩子對人工智能有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引導孩子對于AI 的興趣和愛好,到了中高年級再逐級提升難度,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需求。
“如果將AI 學習等同為編程的話,我們會更多地顧慮到學習門檻等。但我理解的人工智能學習,還包括人工智能思維、問題意識、辯證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馬駿說。
技術變革已至,教育也須馬不停蹄地接力改革。
馬駿分析認為,當下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在人工智能轉型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挑戰(zhàn)。
第一是師資問題。“目前來講,教師編制非常短缺,而科技教師、專業(yè)教師短缺的情況又尤其突出,所以師資是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瘪R駿說。
第二是資源方面?!拔覀兲貏e期待能夠引進社會資源,幫助學校解決一些困難,比如師資方面的不足。因為社會資源單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快,資源比較豐富。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帶著資源、理念走進學校。”
第三是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速度非???,但現在的教材、教具、教學設備等還不能夠應對時代發(fā)展速度。
“基于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改革應該是迫在眉睫的?!瘪R駿坦言。
也正是源于這份緊迫感,馬駿所在的北京市呼家樓小學積極探索,提出了“PDC 實踐育人理念”。據馬駿介紹,PDC 即project(項目)、drive(驅動)、create(生成),包括用項目驅動學生欲望和興趣、實踐和體驗、思維和意識,生成經驗與技能、素養(yǎng)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從而激活、改變、發(fā)展學生,對其進行價值建構,讓學生具備生存和生活能力,讓知識能夠學以致用。
馬駿表示,PDC 教育理念在人工智能時代作為一種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嘗試,最重要的是能夠基于孩子成長的特點,給予他們應對未來的能力,同時也能給家長一些引領,緩解他們的焦慮。未來PDC 項目也將根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順應時代要求。
“時代的變化也要求老師必須不斷學習、教育不斷改革,這樣才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瘪R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