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志怪小說的巔峰,其英譯本的研究有助于傳播中國典籍文化。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將重點聚焦在影響譯者的各種因素上,是中國主要翻譯理論之一,是“文化轉(zhuǎn)向”后翻譯領(lǐng)域研究的一大進步。本文以《聊齋志異》作為研究對象,以閔福德英譯版為參考,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指導下,從環(huán)境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這四個方面分析總結(jié)閔福德的譯文,探討英譯本的“求真度”“務(wù)實度”和譯者行為“合理度”,以期從譯者本身出發(fā),以一個新的角度為相關(guān)翻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為推廣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典籍貢獻力量。
【關(guān)鍵詞】譯者行為批評理論;《聊齋志異》;恐怖氛圍;閔福德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8-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34
《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自傳教士郭實臘開始,在翟理斯、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閔福德等眾多中外譯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歷經(jīng)180多年的時間,在英語世界也頗受讀者青睞。雖然《聊齋志異》已經(jīng)有許多英譯本,但相關(guān)的譯介研究卻稍顯不足。在中國知網(wǎng)檢索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該書的相關(guān)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譯本的翻譯策略方面,國內(nèi)關(guān)于《聊齋志異》恐怖氛圍的研究比較少,從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視角來研究《聊齋志異》恐怖氛圍營造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诖?,本文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指導下,以閔福德英譯本為參考,探究其譯本的“求真度”與“務(wù)實度”以及譯者行為的“合理度”。
一、《聊齋志異》及其英譯本
《聊齋志異》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共491篇,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書中多數(shù)作品借鬼狐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揭露社會矛盾,表達美好愿望。閔福德歷時14年,翻譯出版了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閔福德譯本是其耗費十幾年的精力,潛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其譯筆優(yōu)美且忠實于原文。書中附有大量的簡介和注釋,并詳細解釋了其所用翻譯技巧和使用語言。閔福德明確表示期望讀者在閱讀時,不僅要關(guān)注表層的故事情節(jié),還要看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和宗教差異等[1]。
二、譯者行為批評理論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將重點聚焦在影響譯者的各種因素上,是中國主要翻譯理論之一,是“文化轉(zhuǎn)向”后翻譯領(lǐng)域研究的一大進步。該理論的構(gòu)建者是周領(lǐng)順教授?!扒笳妗獎?wù)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模式是譯者行為合理度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該連續(xù)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評價系統(tǒng),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是“求真”與“務(wù)實”,不可將二者割裂,分開看待。“求真”主要是指譯者更加關(guān)注原文,“務(wù)實”是指譯者更加關(guān)注讀者/社會[2]。求真度決定“求真”,務(wù)實度決定“務(wù)實”,而譯者行為的合理度是基于求真度和務(wù)實度,三者相互制約。譯者處于原文和讀者之間,最好的翻譯方式是既要求真于原文,不脫離原文的內(nèi)容,又要務(wù)實于讀者,注重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3]。
三、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在《聊齋志異》
閔福德英譯本中的應用
《聊齋志異》共有491篇,其中閔福德選取其中104篇進行翻譯。《聊齋志異》作為文言志怪小說,在恐怖氛圍塑造方面獨具一格,本文在閔福德英譯本中選取4篇最具代表性的鬼怪恐怖故事,從中選取部分例句,從環(huán)境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四個方面,分析總結(jié)閔福德的譯文,探析其英譯本對原文的“求真度”,對讀者的“務(wù)實度”以及譯者行為的“合理度”。
(一)環(huán)境描寫
環(huán)境描寫是用來增強恐怖氛圍的有效途徑,能夠烘托恐怖詭異的故事氣氛,影響讀者的閱讀效果和感受。原文在每個故事中都穿插著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作者細致刻畫了故事發(fā)生時周圍的環(huán)境,傳遞出陰森與恐怖的氛圍感。
例1:忽見闕頭斷臂之尸,起立如林。
...for the most part headless and armless,stand up in serried ranks like trees in a forest.
為補足信息,閔福德增添了for the most part來表現(xiàn)林中大部分尸體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閔福德將“起立如林”譯成stand up in serried ranks like trees in a forest,還原了原文明喻的修辭手法,并在譯文中添加in serried ranks來稍加修飾,使譯文比喻的形象更加鮮明,人死后尸體仍舊直挺挺立著的恐怖景象歷歷在目。閔福德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林中橫尸遍野,卻又離奇般活過來的恐怖場景。閔福德在求真于原文的基礎(chǔ)之上,添加些許單詞進行補充解釋,務(wù)實效果更強,具有較高的譯者行為合理度。
(二)外貌描寫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憑借細膩的寫作手法,細致刻畫鬼怪的面貌特征和尸體等恐怖意象,借此給讀者呈現(xiàn)出具體的恐怖鬼怪形象和死亡的恐怖意象,給人以強大的視覺沖突,營造恐怖氛圍,從而激起讀者的恐懼之情。
例2:面似老瓜皮色;張口巨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
Its face dark and blotchy like an old melon rind.Its cavernous mouth lolled open,revealing great shining fangs...
閔福德采用增譯,添加了dark and blotchy,直白地表明了什么叫作“面似老瓜皮色”,又在后面補充“像一個老瓜皮”,保留了原文的修辭,力求再現(xiàn)原作的寫作風格?!皬埧诰奕缗琛敝械拿饔鏖h福德并沒有翻譯出來,只用一個形容詞cavernous來修飾mouth,以此來表現(xiàn)山魈的嘴有多大,這樣一來,譯文沒有達到原文夸張恐怖的效果,在求真度和務(wù)實度方面都缺少些許力度?!笆枋琛睉獮椤跋÷洹钡囊馑迹h福德將其翻譯為great shining,應為理解有誤,在求真度上稍差一點。雖然閔福德在此句中理解有誤,但是其譯文依舊忠實再現(xiàn)了山魈猙獰嚇人的外貌。從閱讀效果來看,目的語讀者能理解原文,感受到山魈逼近床前的緊迫感,又能在心中想象出山魈猙獰丑陋的面貌,譯文的務(wù)實度較高,具有一定的譯者行為合理度。
例3: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
He peeped through and saw the most hideous sight...like a saw,leaning over a human pelt,the skin of an entire human body,spread on the bed–on his bed.
在此例中,閔福德為目的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添加許多字詞,來解釋補充原文隱含的意思。例如,閔福德在譯文開頭中添加了He peeped through and saw the most hideous sight,統(tǒng)領(lǐng)整段話,做一個簡單的信息總結(jié),為目的語讀者在閱讀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時,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符合英語世界讀者的閱讀習慣。閔福德在譯文中用like a saw再現(xiàn)原文“齒巉巉如鋸”里的比喻,保留原文的修辭手法,盡可能再現(xiàn)原文的精彩寫作手法。在翻譯“鋪人皮于榻上”時,添加the skin of an entire human body, spread on the bed–on his bed,一再重復“人皮”和“床”,凸顯王生看到此景時的震驚以及強調(diào)王生受到驚嚇,不能接受自己收留的美人是厲鬼所化。閔福德盡可能再現(xiàn)原文的恐怖元素,保留原故事帶給讀者的恐怖效果,具有一定的譯者行為合理度。
例4:遂化為女子。
It was instantly transformed into his pretty young ‘fugitive’ friend.
閔福德將此分句單獨成句,還添加了pretty young ‘fugitive’ friend用以代替原文中的“女子”,指代更加清楚,同時也能理清故事情節(jié)中不同主人公依次出現(xiàn)所造成的邏輯混亂。閔福德再現(xiàn)原文畫皮鬼由原先丑陋的厲鬼,披上人皮就化作美麗的女子,細致刻畫厲鬼的面貌和披人皮的景象,使恐怖的氛圍效果再次上升。
(三)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有助于讀者理解書中人物面臨恐怖情景時的心理感受,使讀者能設(shè)身處地地感受主人公的恐懼,增強讀者的閱讀效果。
例5:顧念無計,不如著衣以竄。裁起振衣,而察察之聲又作??蛻郑瑥头?,縮首衾中。
His only hope of survival,he decided...He rose up and was about to put on his clothes when he heard...and dived back...
閔福德運用第三人稱,刪除心理描寫,直接點明這是“生還的唯一希望”。閔福德采用一個長句將所有的動作串聯(lián)在一起,從而展現(xiàn)事態(tài)的緊迫性和當時的情況危急。閔福德往往會基于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在翻譯時選擇句式變化,增詞或減詞,轉(zhuǎn)換人稱等方式,展現(xiàn)原文所具有的恐怖元素,再現(xiàn)原文故事的恐怖氣氛。從這一方面來看,閔福德的譯文務(wù)實度有余而求真度不足,但從整體的閱讀效果來看,目的語讀者更喜歡閔福德的譯文,因此,其譯本具有較高的譯者行為合理度。
(四)動作描寫
《聊齋志異》中有許多動作描寫,借以突出鬼怪的恐怖,塑造恐怖的氛圍,使故事富有感染力,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例6:因以樹自幛;彼右則左之,彼左則右之。尸益怒。庇樹間。
He darted behind it,dodging this way and that,always keeping the trunk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corpse,who...Suddenly he too froze...
原文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凸顯女尸的兇殘,她步步緊逼追逐客人,致其走投無路,只得圍著樹打轉(zhuǎn),烘托緊張的氣氛,使讀者讀來也緊張萬分。閔福德將原文過于具體的躲避動作進行解釋,籠統(tǒng)表達,如“因以樹自幛;彼右則左之,彼左則右之”,將其譯成“將樹當作屏障擋在自己與尸體之間”,并將下一句的“尸益怒”用作定語從句,用以修飾the corpse,使譯文更加簡潔,且修飾得當,不會造成各種主語混雜的混亂情況。但是,“庇樹間”譯成Suddenly he too froze理解有誤,應該是“他躲在樹后時”,此句的求真度有所欠缺,但整體讀來讀者效果較好,譯者行為的合理度較高。
例7:尸暴起,伸兩臂隔樹探撲之??腕@仆。尸捉之不得。
The corpse lunged violently forward...and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clutch at him around the tree.In utter terror,the man collapsed on the ground.
“尸暴起,伸兩臂隔樹探撲之。客驚仆。尸捉之不得?!痹诖司渲?,閔福德舍棄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重新組織譯文,將“客驚仆”調(diào)整到“尸捉之不得”之后,完整流暢地敘述了故事情節(jié)。描寫了尸體是以何種方式追逐客人之后,再來描寫最終結(jié)果——客人被嚇暈了,如此一來,譯文的邏輯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讀者效果很好,具有較高的務(wù)實度。閔福德譯本在調(diào)整句式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盡量求真于原文,展現(xiàn)了較高的務(wù)實效果。
例8:乃陰抽枕下佩刀。鬼攫得衾, 捽之,忿忿而去。
He secretly drew his dagger from beneath his pillow,concealed it in his sleeve...the bedcover,and pulled it down on to the ground as it stormed out.
閔福德為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在“陰抽枕下佩刀”后添加原文沒有的內(nèi)容,即concealed it in his sleeve?!棒馈睉潜蛔樱h譯為bedcover,且“捽”為“揪,扯”,僅將其譯成pulled it down on to the ground不能夠顯示山魈想置人于死地的可怕之處。而且原文的“忿忿而去”僅譯成stormed out,描寫山魈未得手后的憤怒力度不夠,不能夠表現(xiàn)山魈沒有達成目的后勃然大怒的樣子。此段閔福德的譯文在求真度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準確傳達出山魈的可怕之處,且目的語讀者讀來并不能感受到山魈的恐怖之處,這與原文有一定的差距,務(wù)實度也較低,因而,譯者行為的合理度也較低。
例9:嫗在室,惶遽無色。嫗仆,人皮劃然而脫,化為厲鬼。
The old woman came hurtling out of the building,her face deathly pale.As...to reveal her as the vile fiend she really was.
閔福德在翻譯“嫗在室,惶遽無色”時只翻譯出了“嫗無色”,沒有做到求真于原文,造成譯文的求真度較低。閔福德在翻譯“人皮劃然而脫,化為厲鬼”時,又增添了to reveal her as the vile fiend she really was,以此來解釋老嫗褪去畫皮后現(xiàn)出猙獰鬼相的原型。此例中,閔福德并沒有完全按照原文進行翻譯,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刪減或添詞,旨在更好地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具有較高的務(wù)實度,讀者效果較好,但求真度較低。
例10:李懼,匿首尸下。李力伏,俾不可得。
In terror,Li buried his own head under the nearest corpse.Li burrowed down still further and succeeded for a while in staying out of its reach.
“李懼,匿首尸下”,中文讀者肯定能明白李化龍把腦袋藏在離自己最近的尸體下方,但是閔福德加上the nearest,清楚地點明原文未表達出來的隱含意思,使目的語讀者能馬上理解李化龍把腦袋藏在何地。原文“李力伏,俾不可得”里有兩個主語,前半句的主語是李化龍,后半句的主語是野狗,但在譯成英文時卻不能這么頻繁地切換主語,避免指代不清晰。于是,閔福德將后半句譯成succeeded for a while in staying out of its reach,這樣主語就變成了李化龍,且不改變原文的意思,使上下文的邏輯更加通順。閔福德的譯文雖調(diào)整了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但生動再現(xiàn)了野狗吸人腦髓的恐怖行徑,也細致刻畫了李化龍的害怕與無助,具有較高的務(wù)實度,讀者效果也好。
四、結(jié)語
本文以《聊齋志異》閔福德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指導下,從譯者本身出發(fā),以一個新的視角,從環(huán)境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四個方面分析總結(jié)譯者的譯文,發(fā)現(xiàn)閔福德主要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礎(chǔ)上采取增詞與減詞的異化翻譯策略,以期將《聊齋志異》介紹給英語讀者,向目的語讀者解釋原文,避免引起讀者的疑惑或誤會,減少目的語讀者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務(wù)實為用,務(wù)實兼顧求真”,使譯本具有更好的閱讀效果。閔福德的部分譯文“求真度”較低,“務(wù)實度”較高,在“求真”與“務(wù)實”之間失去平衡,導致譯者行為的合理度較差,但是從英語世界對此版本的歡迎程度來看,從讀者的閱讀效果來看,譯本的整體效果很好,具有較高的譯者行為“合理度”。
參考文獻:
[1]李海軍.追隨蒲松齡的足跡—— 《聊齋志異》英譯概述[J].外國語文,2009,(05):81-85.
[2]周領(lǐng)順.譯者行為批評的理論問題[J].外國語文,2019,(05):118-123.
[3]周領(lǐng)順,杜玉.漢語“鄉(xiāng)土語言”葛譯譯者行為度—— “求真-務(wù)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視域[J].上海翻譯,2017,(06):21-26.
[4]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山東齊魯書社,1997:9,33-34,55.
[5]John Minford.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6:73-75,145-147,180.
作者簡介:
李志鑫,女,山東泰安人,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