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吳 婕 何 平
(1.安徽大學商學院; 2.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近年來,基于平臺的電子商務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制造商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來獲利[1]。平臺的運作模式主要分為兩類:平臺抽成模式[2,3]和轉售模式[4]。目前,制造商普遍與平臺展開合作并獲利。以海爾為例,在2022年京東“618”活動中,海爾電器的業(yè)績增速達23%,實現了多品類全網份額第一(1)資料來源于https://xueqiu.com/4582457192/223255733?page=1。。當制造商同時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渠道銷售產品時,平臺上的銷量會影響線下渠道的銷量,即“跨渠道效應”[5]。
在平臺經濟快速發(fā)展,以及國家制定“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制造商的運作決策還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參考價格效應[6~8]。根據Market Track的調查數據,80%的消費者會在購物前進行價格比較(2)資料來源于https://www.fierceretail.com/digital/80-shoppers-do-online-price-comparison-before-store-shopping。。由此可見,參考價格效應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9]。②碳排放管制[10]。制造業(yè)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導致環(huán)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11],目前,碳交易機制是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的減排政策[12]。歐盟于2005年建立的EU-ETS是最早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體系[13]。2021年7月16日,我國建立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3)資料來源于https://m.gmw.cn/baijia/2021-07/16/1302409273.html。。這意味著我國制造型企業(yè)已經或即將面對碳交易機制的約束,且碳配額已成為其生產產品的必備資源。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及銷售渠道的增多,部分學者探討了平臺模式的選擇問題。HAGIU 等[14]發(fā)現營銷活動的信息會影響平臺模式的選擇;TIAN等[15]發(fā)現激烈的競爭會促使平臺選擇轉售模式??缜佬南嚓P研究中,BRYNJOLFSSON等[16]發(fā)現計算機行業(yè)存在負向跨渠道效應;在此基礎上,MORTIMER等[17]、HILTON等[18]發(fā)現書籍行業(yè)具有較弱的正向跨渠道效應,而音樂和電影等行業(yè)則較強;ABHISHEK等[5]發(fā)現跨渠道效應影響平臺模式的選擇。有關參考價格效應的研究中,FIBICH等[6]發(fā)現零售商在初始階段應采用撇脂定價策略或滲透定價策略;基于FIBICH等[6]的模型, ZHANG等[8]研究了參考價格效應與飽和效應結合下的耐用品定價策略,發(fā)現短視賣家應采用撇脂定價策略。
在政府的碳排放管制政策下,也有學者對碳交易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魏守道[19]研究了供應鏈的最優(yōu)減排研發(fā)策略,發(fā)現研發(fā)競爭是制造商的最優(yōu)策略;楊磊等[12]發(fā)現碳配額越大越能激勵制造商積極減排;唐洪雷等[20]發(fā)現碳交易價格過高或過低都對企業(yè)生產決策有不利影響;此外,XU等[10,21]發(fā)現碳交易機制能促進供應鏈的協調。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主要聚焦于參考價格效應、碳交易機制和平臺模式選擇中的一個或兩個方面,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將這3個方面同時納入模型中,探討這3個因素對制造商的生產決策、碳排放量及供應鏈協調的影響。
考慮由一個制造商、一個電商平臺和一個線下渠道組成的供應鏈。制造商一方面受到碳交易機制的約束,另一方面同時通過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銷售產品。
電商平臺以抽成模式或轉售模式運作。抽成模式下,制造商通過平臺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平臺收取銷售額的一定比例作為傭金,傭金率為φ(0<φ<1)。此時,制造商承擔訂單履行成本,設總訂單履行成本為F。轉售模式下,制造商將產品批發(fā)給平臺,批發(fā)價為ω;平臺向消費者銷售產品,承擔訂單履行成本。與平臺抽成模式相比,轉售模式下平臺會提高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從而提高顧客滿意度[22]。因此,兩種平臺模式下的顧客購買意愿存在差異,一般而言,轉售模式下的顧客購買意愿比抽成模式下更強[23]。設購買意愿的差異為δ。
線下渠道包括兩種情形:線下直銷(如品牌直營店)和線下零售(如沃爾瑪、屈臣氏等零售店)。線下直銷情形中,制造商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設線上零售價為p,線下零售價為p0,線上需求量為q,線下需求量為Q+rq。其中,考慮到線下官方旗艦店的零售價相對固定,故設p0為外生[21],Q是線下渠道的基本需求量,r是跨渠道效應,并且-1≤r≤1。線下零售情形中,制造商將產品批發(fā)給線下零售商,零售商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設線上零售價為pp,線下零售價為pr。本研究不考慮供應鏈上的庫存問題,即假設該供應鏈采用按單生產,故需求量即為生產量。
根據兩種平臺模式和兩種線下渠道情形,將研究問題分為4種組合,相應的供應鏈結構見圖1。以下分別介紹每種組合及其決策過程:①線下直銷情形,平臺抽成模式。此時,只有制造商做決策,決定線上零售價pM。②線下直銷情形,平臺轉售模式。此時,制造商和電商平臺做決策。決策順序如下:制造商首先決定線上批發(fā)價ωR,電商平臺再決定線上零售價pR。③線下零售情形,平臺抽成模式。此時,制造商和線下零售商做決策。決策順序如下:制造商首先決定線上零售價pM-o-p和線下批發(fā)價ωM-o-r,然后線下零售商決定線下零售價pM-o-r。④線下零售情形,平臺轉售模式。此時,制造商、電商平臺和線下零售商做決策。決策順序如下:制造商首先決定線上批發(fā)價ωR-o-p和線下批發(fā)價ωR-o-r,然后電商平臺和線下零售商分別決定線上零售價pR-o-p和線下零售價pR-o-r。
圖1 供應鏈結構
令市場中消費者的潛在數量為x,消費者通過線下實體店購買產品獲得的產品價值為v,設v在[0,x]上服從均勻分布。消費者通過平臺購買產品獲得的產品價值為θv。其中,θ是消費者對平臺的接受度??紤]到消費者通過線上平臺購買產品時,不能獲得線下實體店提供的現場感受或售前售中服務,故設0<θ<1??紤]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將心理預期價格作為參考價,即渠道間存在參考價格效應。令參考價為k,URi(i=p或r)是參考價格效應產生的效用,設URi=α(k-pi)+-β(pi-k)+[7]。其中,α是正向參考價格效應系數,β是負向參考價格效應系數。單位產品的初始碳排放量設為e0。碳交易機制下,政府分配給制造商的碳配額設為C,碳交易價格b假設為碳配額C的減函數[21,24],即b=a0-b0C。其中,a0為最高碳交易價格,b0為碳交易價格的碳配額彈性系數。
本研究模型中用到的決策變量及參數符號定義見表1。
表1 決策變量及參數符號定義
考慮制造商通過平臺和線下直銷渠道銷售產品。此時,線下零售價固定,故消費者傾向于將線下零售價作為參考價。根據BRYNJOLFSSON等[25]的研究結論“網絡售價低于傳統(tǒng)零售價”,假設線下零售價高于線上零售價。此外,由于線下零售價和基本需求量都相對固定,故線下銷量會受到線上銷量的顯著影響。根據ABHISHEK等[5]、XU等[21,26]的研究,這種顯著影響即為跨渠道效應,故該情形中考慮存在跨渠道效應。
平臺抽成模式下,線上購物時消費者效用為UM-p=θv-pM+UM-Rp,其中UM-Rp=α(p0-pM)。當UM-p>0時,消費者選擇在平臺上購買產品。此時,線上需求量為qM=x-(pM-α(p0-pM))/θ;制造商和平臺的利潤分別為πM-m=p0(Q+rqM)+(1-φ)pMqM-(a0-b0C)(e0(qM+Q+rqM)-C)-F,πM-p=φpMqM。
定理1在線下直銷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供應鏈的最優(yōu)線上需求量及企業(yè)利潤分別為
(1)
(4θ(1+α)(1-φ)2);
(2)
(2p0αG+2p0θ(2Q(1+α)+xE)+2x2θ2)/
(4θ(1+α))-(2(a0-b0C)(e0p0α(1+r)-
2Cθ+e0θJ))/(4θ)-D2(1+φ)/(4θφ2(1+α))-F,
(3)
其中,A=e0(a0-b0C)(1+α)(1+r);B=p0(r-α+rα);G=p0(r+α+rα);D=φ(p0α+θx);E=r+2α+rα;H=e0(a0-b0C);J=x+2Q+rx。
命題1表明,跨渠道效應為負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弱的行業(yè)(如計算機和書籍等),線上需求量和總碳排放量隨著傭金率的提高而減少;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強的行業(yè)(如音樂和電影等),線上需求量和總碳排放量隨著傭金率的提高而增加。直觀上,線上需求量與傭金率負相關,這與張伸等[3]、XU等[27]得到的結論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碳交易機制使兩者正相關的條件變得更加嚴格。當下,美團和Flipkart等主要以抽成模式運作的平臺正逐步提高傭金率,該舉措會使計算機和書籍等行業(yè)的銷量與總碳排放量下降,而音樂和電影等行業(yè)的銷量與總碳排放量會上升。因此,政府應該支持平臺按照不同行業(yè)來提高或降低傭金率,以進一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命題2①表明,制造商利潤會隨著跨渠道效應的增加而不斷增加。這是因為,跨渠道效應的增加會使平臺銷量帶動更多線下渠道的銷量,故制造商有動機通過平臺銷售更多產品,以獲得線上線下渠道的雙贏。已有文獻[26]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命題2②表明,平臺利潤隨著跨渠道效應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這個結論非常有趣。XU等[26]發(fā)現,平臺利潤隨著跨渠道效應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本研究卻發(fā)現,當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強時,平臺利潤與其負相關。這是因為,隨著正向跨渠道效應不斷增強,消費者線下需求量高于線上需求量,即消費者更傾向于從線下渠道購買產品,故平臺利潤會減少?,F實中,為了給消費者提供無差別的購買體驗,很多行業(yè)正積極采取全渠道零售形式。在此背景下,計算機和書籍等行業(yè)的制造商及合作平臺都能獲利更多,音樂和電影等行業(yè)的制造商能獲利更多而合作平臺的利潤會減少。
平臺轉售模式下,大型電商平臺(如京東和亞馬遜)一般為自營商品提供較高的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從而增強消費者的線上購買意愿。基于此,設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時獲得的效用為UR-p=θv+δ-pR+UR-Rp。其中,UR-Rp=α(p0-pR),δ是相比抽成模式時購買意愿的差異。當UR-p>0時,消費者在平臺上購買產品,此時線上需求量為qR=x-(pR-α(p0-pR)-δ)/θ,平臺和制造商利潤分別為πR-p=(pR-ωR)qR-F,πR-m=p0(Q+rqR)+ωRqR-(a0-b0C)(e0(qR+Q+rqR)-C)。
定理2在線下直銷情形中,平臺轉售模式下,供應鏈的最優(yōu)線上需求量及企業(yè)利潤分別為
(4)
(5)
2(1+α)(a0-b0C)(e0(1+r)(G+δ)-4CQ+
e0θ(J+2Q))+A2+(G+δ)2)/(8θ(1+α))。
(6)
線下直銷情形中,通過對比平臺抽成模式和轉售模式下的線上需求量和制造商利潤,可得如下結論。
根據命題3①可以推導出:當0
命題3②表明,訂單履行成本會影響兩種平臺模式下的制造商利潤比較:當訂單履行成本較低時,平臺抽成模式下制造商獲利更多;當訂單履行成本較高時,轉售模式下制造商獲利更多。這是因為,當訂單履行成本較低時,制造商可以自行承擔費用,抽成模式給制造商更大自主權以獲利更多;而當訂單履行成本較高時,制造商傾向于讓平臺承擔費用,故轉售模式可以讓制造商獲利更多。當下,隨著消費者對訂單履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以轉售模式著稱的平臺都在提升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這些舉措會顯著增加訂單履行成本,進而吸引更多制造商與其合作。
命題4在線下直銷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制造商與平臺無法實現協調;轉售模式下,當-1≤r 命題4表明,平臺抽成模式無法使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而跨渠道效應為負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弱的行業(yè),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這說明,跨渠道效應削弱了轉售模式的雙重邊際效應。值得注意的是,若不考慮碳交易機制,當且僅當跨渠道效應為負值時,制造商與平臺才能協調??紤]碳交易機制后,當跨渠道效應為正值時,制造商與平臺也能協調。這說明,碳交易機制促進了制造商與平臺的協調。已有文獻[10]中得出了類似結論?,F實中,若制造商與以抽成模式著稱的平臺合作,那么制造商與平臺無法協調。然而,計算機和書籍等行業(yè)可以與以轉售模式著稱的平臺合作來促進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此外,中國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有利于促進制造商與平臺合作來提高利潤。 考慮制造商同時通過平臺和線下零售渠道銷售產品。此時,線下零售價為線下零售商的決策變量,而線上零售價更易獲取,故消費者傾向于將線上零售價作為參考價。與前文相同,假設線下零售價高于線上零售價。此外,由于線下零售商具有自主定價權,可以通過調整價格來控制需求量,故該種情形中不考慮跨渠道效應[7]。 平臺抽成模式下,消費者線下購物時獲得的效用為UM-o-r=v-pM-o-r+UM-o-Rr,其中UM-o-Rr=-β(pM-o-r-pM-o-p);線上購物時獲得的效用為UM-o-p=θv-pM-o-p。若要消費者通過線上平臺購買產品,需要滿足UM-o-p≥0和UM-o-p≥UM-o-r,可推出v≥pM-o-p/θ和v≤(1+β)(pM-o-r-pM-o-p)/(1-θ);若要消費者通過線下渠道購買產品,需要滿足UM-o-r≥0和UM-o-r≥UM-o-p,可推出v≥pM-o-r+β(pM-o-r-pM-o-p)和v≥(1+β)(pM-o-r-pM-o-p)/(1-θ)。 為確保線上和線下需求量均大于0,必須滿足(1+β)(pM-o-r-pM-o-p)/(1-θ)>pM-o-p/θ,即θ>θ1=pM-o-p/(pM-o-r+β(pM-o-r-pM-o-p))。本研究假設該條件滿足。此時,線上和線下需求量分別為qM-o-p=(1+β)(pM-o-r-pM-o-p)/(1-θ)-pM-o-p/θ,qM-o-r=x-(1+β)(pM-o-r-pM-o-p)/(1-θ),制造商、零售商和平臺利潤分別為πM-o-m=ωM-o-rqM-o-r+(1-φ)pM-o-pqM-o-p-(a0-b0C)(e0·(qM-o-r+qM-o-p)-C)-F,πM-o-r=(pM-o-r-ωM-o-r)·qM-o-r,πM-o-p=φpM-o-pqM-o-p。 定理3在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供應鏈的最優(yōu)需求量及企業(yè)利潤分別為 βθ)x+T))/(8θ(1-φ)+θ2Y); (7) (8(1-φ)+θY); (8) ((1+β)(8-8φ+θY)2); (9) 2Cθ)(1-θ)+θφ(1-θ)(8C-5e0x)+(C-e0x)· (1+β)θ2φ2)+x2θ(1-θ)(1-φ)(θ(1+2β-βφ- φ)+1)-b0Cθ(1+β)(C(8-8φ+θY)+xe0(5φ+ θ(4+φ(-5+φ+βφ))-4)))/(θ(1+β)· (8-8φ+θY)))-F, (10) 其中,T=e0(a0-b0C)(1+β),Y=φ(8-φ-βφ)-8。 證明由?πM-o-r/?pM-o-r=0得零售商反應函數ωM-o-r=((1+β)(2pM-o-r-pM-o-p)+x(θ-1))/(1+β),將其代入制造商利潤函數πM-o-m,判斷Hessian矩陣負定的條件為8(1-φ)+θ(φ(8-φ-βφ)-8)>0。聯立?πM-o-m/?pM-o-p=0和?πM-o-m/?pM-o-r=0,進而得到定理3中的最優(yōu)決策。 通過比較定理3①與定理1①可以發(fā)現,信息技術的升級會增強參考價格效應,故為了提高抽成平臺的銷量,制造商的線下渠道應該選擇直營店。通過比較定理3②與命題1可以發(fā)現,在以抽成模式著稱的平臺逐步提高傭金率的背景下,為了提高平臺銷量,音樂和電影等行業(yè)的線下渠道應該選擇直營店。 平臺轉售模式下,消費者線下購物時獲得的效用為UR-o-r=v-pR-o-r+UR-o-Rr,其中UR-o-Rr=-β(pR-o-r-pR-o-p);線上購物時獲得的效用為UR-o-p=θv+δ-pR-o-p。若要消費者通過線上平臺購買產品,需要滿足UR-o-p≥0和UR-o-p≥UR-o-r,可推出v≥(pR-o-p-δ)/θ,v≤((1+β)(pR-o-r-pR-o-p)+δ)/(1-θ);若要消費者通過線下渠道銷售產品,需要滿足UR-o-r≥0和UR-o-r≥UR-o-p,可推出v≥pR-o-r+β(pR-o-r-pR-o-p),v≥((1+β)(pR-o-r-pR-o-p)+δ)/(1-θ)。 為確保線上和線下需求量均大于0,要求 ((1+β)(pR-o-r-pR-o-p)+δ)/(1-θ)>(pR-o-p-δ)/θ,即θ>θ2=(pR-o-p-δ)/(pR-o-r+β(pR-o-r-pR-o-p))。本研究假設該條件滿足。此時,線上和線下需求量分別為qR-o-p=((1+β)(pR-o-r-pR-o-p)+δ)/(1-θ)-(pR-o-p-δ)/θ,qR-o-r=x-((1+β)(pR-o-r-pR-o-p)+δ)/(1-θ),制造商、零售商和平臺的利潤分別為πR-o-m=ωR-o-rqR-o-r+ωR-o-pqR-o-p-(a0-b0C)(e0(qR-o-r+qR-o-p)-C),πR-o-r=(pR-o-r-ωR-o-r)qR-o-r,πR-o-p=(pR-o-p-ωR-o-p)·qR-o-p-F。 定理4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轉售模式下,供應鏈的最優(yōu)需求量及企業(yè)利潤分別為 (2θV(1-θ)); (11) βδ(2θ-1))/(2V(1-θ)); (12) βδ(2θ-1)2)/(4V2(1+β)(1-θ)); (13) (1+β)W-2(1+β)(1-θ)(a0-b0C)(2e0δ-8θC+ 3e0θ(x+βδ)+(3xβe0-6Cβ+2C)θ2-e0H(2+θ+ 3βθ))+θ(x+T+β(δ+θx))((2x-T)(1-θ)-δ+ β(δ-2δθ-2θx(θ-1))))/(4θV(1+β)(1-θ)), (14) 其中,V=4+θ(3β-1),W=1+βθ。 證明由?πR-o-r/?pR-o-r=0得零售商反應函數ωR-o-r=((1+β)(2pR-o-r-pR-o-p)+δ+x(θ-1))/(1+β),由?πR-o-p/?pR-o-p=0得平臺的反應函數ωR-o-p=-(pR-o-r(1+β)θ-2pR-o-p(1+βθ)+δ)/(1+βθ)。將其代入制造商利潤函數πR-o-m,顯然Hessian矩陣為負定。聯立?πR-o-m/?pR-o-r=0和?πR-o-m/?pR-o-p=0,進而得到定理4中的最優(yōu)決策。 通過比較定理2與定理4可以發(fā)現,無論是線下直銷情形還是線下零售情形,當平臺采用轉售模式時,線上需求量和總碳排放量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和購買意愿差異大小都正相關,即該結論對不同線下銷售情形具有魯棒性。 4.3.1制造商與零售商協調 命題5在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制造商與零售商無法實現協調;平臺轉售模式下,當δ>e0(a0-b0C)(1-θ)時,制造商與零售商可以實現協調,且協調后的線下批發(fā)價為ωR-o-r=(H(3+2θβ-θ)+2θ(xW+βδ)+δ)/(4W)。 命題5表明,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無法協調制造商與零售商;而當消費者購買意愿差異較大時,轉售模式可以協調制造商與零售商。值得注意的是,若不考慮碳交易機制,當δ>0時,制造商與零售商即可協調;考慮碳交易機制后,制造商與零售商協調的條件變得更加嚴格?,F實中,以轉售模式著稱的平臺都在提升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這些舉措可以增大購買意愿差異,進而促進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協調。然而,在“碳中和”戰(zhàn)略的背景下,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協調將會更加困難。 4.3.2制造商與平臺協調 命題6在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制造商與平臺無法實現協調;平臺轉售模式下,當(2H-xθ)/(2-θ)<δ 命題6表明,線下零售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無法協調制造商與平臺;而當消費者購買意愿差異適中時,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這意味著,為了促進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主要以轉售模式運作的平臺應該適當提高物流效率和售后服務水平。 為了形象化地闡述本研究得到的理論結果,本節(jié)進行算例展示。參數取值如下:x=430,α=0.45,β=0.56,r=-0.8,a0=50,b0=0.01,C=4 990,e0=2,Q=500,p0=193,δ=0.3,F=5。由于天貓商城等平臺的傭金率大部分處于2%~5%之間,故取值φ=0.02。將上述參數代入前文定理和命題中的閾值公式,計算可得如下閾值:θ1=0.314,θ2=0.352,r2=0.001,F1=143.3,β1=5.26。由于本研究假設θ>θ1且θ>θ2,故取值θ=0.405。將上述數值代入各模型公式中,分別進行計算分析。前文中得到的命題1、定理3①比較典型,故在算例中主要展示這兩個結果。此外,為了展示跨渠道效應對供應鏈成員的影響,以及制造商選擇何種模式與平臺合作,算例中對跨渠道效應與企業(yè)利潤的關系、平臺模式的比較進行展示。最后,為了表征關鍵參數對供應鏈實現協調后整體利潤的影響,算例中也對供應鏈協調效率與關鍵參數的關系進行展示。 傭金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對需求量的影響見圖2。由圖2(a)可知,線下直銷情形中,平臺抽成模式下,當-1 圖2 傭金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對需求量的影響 跨渠道效應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見圖3。由圖3可知,線下直銷情形中,若平臺采用抽成模式,則隨著跨渠道效應趨向1,制造商利潤不斷增加,而平臺利潤先增加后減少。這與命題2的理論結論一致。若平臺采用轉售模式,則隨著跨渠道效應趨向1,制造商利潤和平臺利潤都不斷增加。這與定理2③的理論結果一致。 圖3 跨渠道效應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 平臺模式的比較情況見圖4。由圖4可知,當0 圖4 平臺模式的比較 為了描述供應鏈協調給供應鏈整體帶來的效益提升程度,定義供應鏈效率為:(協調后供應鏈利潤-協調前供應鏈利潤)/協調前供應鏈利潤[21]。供應鏈協調效率的變化情況見圖5。由圖5(a)可知,線下直銷情形中,當跨渠道效應為負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弱時,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協調后整體利潤提升1.54%~6.11%,并且供應鏈協調效率會隨著跨渠道效應數值的增加而提高。由圖5(b)可知,線下零售情形中,當消費者支付意愿差異較大時,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零售商實現協調,協調后整體利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提升13.19%~13.23%),并且供應鏈協調效率隨著消費者支付意愿差異增大而降低。由圖5(c)可知,線下零售情形中,當消費者支付意愿差異適中時,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平臺實現協調,協調后整體利潤得到了微弱提升(提升2.02%~2.03%),并且供應鏈協調效率隨著消費者支付意愿差異增大而提高。 圖5 供應鏈協調效率 本研究針對線下直銷和線下零售兩種情形,求解出供應鏈中各方的最優(yōu)決策,分析各參數對最優(yōu)決策的影響,通過算例展示出主要理論結果并刻畫供應鏈協調效率。通過分析線下直銷情形中的模型,得到主要結論:①抽成模式下,線上需求量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正相關,跨渠道效應為負的行業(yè)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弱的行業(yè)的線上需求量與傭金率負相關,制造商與平臺無法實現協調;②轉售模式下,線上需求量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正相關,某些情況下制造商與平臺可以協調;③通過比較平臺抽成模式和轉售模式發(fā)現,當碳配額較低時,跨渠道效應為負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弱的行業(yè)在轉售模式下的線上需求量更大,而正向跨渠道效應較強的行業(yè)在抽成模式下的線上需求量更大。通過分析線下零售情形中的模型,得到主要結論:①抽成模式下,線下(線上)需求量與傭金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正(負)相關,轉售模式下均正相關;②當消費者購買意愿差異較大(適中)時,轉售模式可以使制造商與零售商(平臺)實現協調。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得到的管理啟示如下:①當制造商通過平臺和線下直營店銷售產品時,政府降低碳配額的舉措意味著,計算機和書籍等行業(yè)應該與京東和亞馬遜等平臺合作以提高銷量,而音樂和電影等行業(yè)應該與天貓、美團和Flipkart等平臺合作來提高產品銷量;②無論制造商選擇線下直銷還是線下零售,為了實現供應鏈協調,都應該與京東和亞馬遜等平臺合作;③若制造商開設線下直營店,則無論平臺采用抽成模式還是轉售模式,政府都應該支持制造商布局全渠道來實現線上線下同價,從而進一步控制碳排放量。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①只考慮了單個制造商、單個平臺和單個線下渠道組成的供應鏈,然而現實中,供應鏈一般由多個成員組成,供應鏈成員的決策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其決策問題更有挑戰(zhàn)性;②只研究單一產品的生產決策,而多產品問題同樣值得研究;③僅研究了確定性需求下的平臺化運作決策與供應鏈協調問題,未來可進一步探究需求波動下的平臺化運作決策與供應鏈協調問題。4 線下零售情形中的最優(yōu)決策及供應鏈協調
4.1 平臺抽成模式下的最優(yōu)決策
4.2 轉售模式下的最優(yōu)決策
4.3 供應鏈協調
5 算例展示
5.1 傭金率、參考價格效應系數對需求量的影響
5.2 跨渠道效應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
5.3 平臺模式比較
5.4 供應鏈協調效率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