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妹,王建陽
(1.赤峰學院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2.東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同時,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1]?;诖耍谏贁?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創(chuàng)業(yè)史,黨不僅帶領人民切實地獲得了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在民族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極為矚目的成就,開辟了有著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問題的道路。其中,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述,經歷了由“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使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責任和時代重任。2019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各民族團結奮斗、繁榮發(fā)展。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鄭重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盵3]但值得注意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核心領導,即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毫不動搖,貫徹落實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目標和發(fā)展圖景,不改作風地堅持“人民至上”的發(fā)展理念,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國號”這艘巨輪行穩(wěn)致遠,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有利于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有益于在青年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價值導向和實踐引領。換言之,高校把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極具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fā)展格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是維系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紐帶,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建設“中國夢”的力量源泉。時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引領下,中華民族正有條不紊地走在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康莊大道上,因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觀和民族觀,深化其對加強中華歷史觀和文化觀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從而堅定大學生鞏固民族團結的決心,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添柴加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路和題中應有之義,是新時代背景下進行各民族之間的交融互助、構筑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旨歸和實踐指引。
本次調查隨機選取了赤峰學院部分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50 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的數(shù)量為140 份,回收率為93.3%,這就為本論文研究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撐。其中,在140 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男同學的數(shù)量為47 人,占總人數(shù)的33.6%。同時,在問卷調查中有93 人是女同學,占總人數(shù)的66.4%。而在140 份調查問卷中,漢族學生有113 人,占總份額的80.7%,蒙古族學生有20 人,占總數(shù)的14.3%,還有來自滿族的6名同學,和來自畬族的1 名同學,二者的占比分別是4.3%和0.7%。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數(shù)據(jù)調查選取的男女比例皆是隨機性行為,不存在目的性的有機篩選,加之根據(jù)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調研選取的學生皆來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區(qū),這就為赤峰學院大學生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調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
新時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事業(yè)的發(fā)展正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重要凝結。當問及“您所在的學校是否講授過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的相關知識? ”時,有132位同學選擇了講授過,占94.3%,只有極少數(shù)的同學選擇了沒有講授和不是很清楚。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接受過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教育,由此可見,赤峰學院很重視促進民族團結知識的傳授。
當問到“您所在的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開展方式是什么?”時,選擇了“開展專題講座”的有48 人,占總人數(shù)的34.3%,選擇“開展理論知識培訓”的有57 人,占總人數(shù)的40.7%,選擇了“開展校園專項文化活動” 的有30 人,占總人數(shù)的21.4%,只有3.6%的人選擇了“不清楚”。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赤峰學院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活動時,采取了多種方式,不但進行了理論知識的培訓,還讓學生參加了實踐活動,進而加深了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tǒng)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問到“您認同中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嗎? ”時,有130 位同學回答“非常認同”,占92.9%,有9 人回答 “認同”,占6.4%,沒有回答“不太認同”和“完全不認同”的同學。由此看出,所有同學都認可中華民族是我國56個民族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凝聚而成的。
對大學生共同體意識認同的培養(yǎng),一方面受學校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要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在這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您對各個民族混合住宿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的看法是?”通過調查,有46.4%和40.7%的學生非常贊同和比較贊同學校實施多民族混合住宿制,這些同學認為和不同民族學生生活在一起,可以了解其他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的同時,還能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加深民族間的情感。但與此同時也有12.9%的同學選擇了不太贊同和完全不贊同,這可以看出有的同學在與其他民族學生生活在一起還存在心理障礙,怕因生活習慣的不同而造成不和諧。因此這項措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定,以確保構建和諧校園。
為了進一步梳理和掌握我校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把握和認知情況,在本論文研究的調查問卷中設置了“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了解程度? ”這一問題。其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賦性及其時代價值較為了解的學生數(shù)量為98人,約占被統(tǒng)計總人數(shù)的70%。再者,數(shù)據(jù)調查中有40 人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了解只限于表面維度,并未能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時代意蘊與民族情懷,這部分人的占比約為28.6%。但在總的調查基數(shù)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答復,即“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僅僅是有所耳聞,并未進行過深入了解”的同學有2 個,回答“從未聽說過”的同學有0個,分別占調查總數(shù)的1.4%、0。換言之,基于對赤峰學院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我校大部分同學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都有所了解,但也有接近30%的學生不太了解其內涵,同時這也是我校今后在民族地區(qū)開展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將此融入到思政課的高質量發(fā)展與建設之中。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fā)揮著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其性質和作用決定了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在被問到“您認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時,回答“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jié)”的有10 人,占7.1%;回答“教學課堂枯燥乏味,教學形式單一”的有43 人,占30.7%;回答“實踐教學太少”的有79人,占56.4%;回答“教師理論素質有待提高”的有8人,占5.7%。由此可見,我校在實際的思政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大課堂模式以及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思政課學習興趣不濃,認為教學內容與自身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對自己幫助不大,所以不專心聽課,以至于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在對我校學生調查:“您有在學校的一些新聞媒體和宣傳欄目中看到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嗎?”這個問題時,有74 人回答“經??吹健保?2.9%;有56 人回答“偶爾看到”,占40%;有2人回答“從未看到”,占1.4%;有8 位同學回答“沒注意過”,占5.7%;另外,在被問到“您認為您所在的學校當前開展民族文化活動的不足之處有哪些? ” 時,有37 人回答“活動宣傳力度不夠”,占26.4%;有32 人回答“活動開展過程中民族色彩不濃厚”,占22.9%;有22 人回答“學校舉辦民族文化活動的頻率不高”,占15.7%;有49 人回答“學生參與民族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夠”,占35%。因此在民族文化的開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我們解決。
為了進一步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水平、思想道德品質和學識文化素養(yǎng),進而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因而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赤峰學院大學生民族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演進勢在必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內外兼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政課也被賦予了愈來愈重要的內涵與意義。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和改進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思政課的授課過程中,要科學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從而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也更是強調了新時代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理念也便應運而生。思政課程于大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進了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的轉變,其將單一的思政課程育人轉變?yōu)槿n程育人,將育人的主體從單體的思政課教師拓展為全體教師,將單方向育人變?yōu)槿轿挥?,實現(xiàn)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的真正融合。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在學生的思政教育上起著主導性作用,所以要想使青年學生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了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情,有利于用推動青年學生堅定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就必須重視思政課。課上選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達到什么教學目的,如何體現(xiàn)思政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價值,這些都是思政課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必須擺脫傳統(tǒng)的思想束縛,將教材體系轉換成教學體系,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建設對學生成才的重要性??梢赃x取學生關注的理論和現(xiàn)實熱點問題,提出新觀點,緊跟新時代,結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設計教學,編寫實踐教學大綱,規(guī)范實踐教學行為,切實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到實處,體現(xiàn)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老師作為“立德樹人”的主力軍,必須要樹立“課課有思政,人人是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的有機結合。同時,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其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塑造,因此,赤峰學院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幫助學子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自覺地把個人學習與社會主義事業(yè)聯(lián)系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添柴加薪”。教師要在專業(yè)知識的講解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思政的理解。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力軍,他們擔負著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因此,加強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是保證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民族化活動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積極向上、勤奮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里舉辦民族歌手大賽、民族舞蹈大賽、民族時裝秀等活動,展示多彩的民族風情,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還可以舉行校園社團文化節(jié),比如民謠誦讀、民族藝術展、民族手工作品展等活動,各民族學生一起參與,營造出民族一家親的氛圍,也能增進各民族學生的感情,加深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另外,讓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開展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去民族地區(qū)支教、調研、考察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新時代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已經發(fā)生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領悟全國各族人民是密不可分的,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同時,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校園民族文化活動的熱情,赤峰學院應該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型媒體結合起來,大力開展富有民族情感、擁護民族團結的精神文化活動。充分發(fā)揮校園內線上與線下媒介在宣傳民族團結過程中的作用。如在校園的宣傳欄張貼民族團結進步的海報、在LED 電子宣傳屏幕上定期播放關于民族團結的紀錄片、校園內懸掛關于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橫幅等。并強調以院系為單位,積極鼓勵學生撰寫關于民族團結的文章進行投稿,選取優(yōu)秀的、且富有民族團結意義的文章發(fā)布在學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以供學生們閱讀,從而逐步地強化自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進一步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愿景與責任,因其有著凝魂聚力的強大鑄魂作用,是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動力。赤峰學院作為民族地區(qū)的高等院校應積極創(chuàng)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平臺建設,形成完善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體系。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圍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法定節(jié)假日等重大紀念日建立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學習交流平臺,從而為強化各民族青年學子的交往交融提供重要的平臺依托,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識,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感。再者,赤峰學院也要緊緊圍繞全媒體的網絡路徑建立相關的學習研修平臺,并以此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陣地,幫助學子梳理和掌握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知識,促進各民族大學生的交融。最后,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價值遵循與實踐導向,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體驗平臺,通過定期組織各民族大學生開展“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社會生活中切實地感受各民族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凝聚出團結奮斗、繁榮發(fā)展的精氣神和實干偉力,進而促進大學生成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一言以蔽之,“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