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建華
我有個高中同學叫丁長林,高二時應征入伍,退伍后回到家鄉(xiāng)江蘇高郵,當了工人。時光易逝,我這位老同學今年已經87歲啦!
2018年,老丁82歲時,和我講,他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隨著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總有一天要老去,他總得讓后代了解自己從哪里來,這輩子干了什么,對兒孫有什么期待……他心血來潮地想了這些后,覺得不能再整天打麻將、玩手機、轉微信,應該坐下來寫寫自己的傳記。他覺得對于自己的人生,還是有許多話要說的。
丁長林再一想,又覺得事情不會像自己想得那樣簡單,擔心他的寫作水平不高,而且他也覺得自己太普通了,值得寫自傳么?思考再三,他為此專程打電話問我:“你是作家,見多識廣,我能寫自傳么?”
我明確回答他:“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難以重復的獨特經歷,普通百姓是歷史創(chuàng)造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否則,毛主席怎么會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聽了我的鼓勵,老丁下了決心做這件事。他有個長處,看準了的目標,就會下定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前進。寫自傳的最初兩天,他抓耳撓腮,寫了撕,撕了寫,不知從何下手,之后又打電話問我。我鼓勵他:“你記住,寫作就是寫話,把自己心中想說的話寫出來,努力寫好,這才是寫作的主要目的。不要過多考慮寫作技巧,就按自己成長的人生經歷,將自己記得的、熟悉的,尤其是至今忘不掉的人和事,如實寫下來,就是自傳?!?/p>
我還叮囑他:“每個人一生的經歷都既豐富也繁雜,寫自傳不能像記流水賬,重點是思考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沒有什么價值的、特別是格調不高的事,再生動好玩,堅決不寫,這就是選材、剪裁……”
老丁很聰明,一點就通。僅僅花了一年多時間,他就寫好了自傳。
老丁的自傳里寫了些什么呢?
老丁結婚早,如今四代同堂,重孫一輩已上初中,孩子們看了他的自傳,吃驚地發(fā)現(xiàn),他們家的祖籍原來是離高郵300 多里的淮陰。100 多年前,淮陰大旱,“田里的莊稼就像被火燒過一樣,花生、玉米、高粱等作物全部絕收”,全家老小逃荒才來到了高郵。
兒孫們還了解到:解放前,老丁的爸爸是皮匠,在富人家的屋檐下擺地攤為人做鞋;老丁的爺爺的活計是挑著擔子為人理發(fā),一年到頭都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看著,看著,孩了們明白了,為什么爺爺把他們當寶貝,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那是因為,在爺爺自己的童年,他拾破爛、做童工,拼命掙點錢,就為換點食物幫助家人和自己活命……
老丁原來擔心兒孫們不會看他寫的自傳,哪知道,兒孫們不但愿看,還非常認真地看。大家還一致提議將爺爺寫的自傳印成書,給家里每人一本,??闯P?。老丁當然同意,自定了書名《平淡人生》,他還多印了一些送給親友。親友們看后,都夸贊他寫得好,真實、樸素、自然,有一種清水出芙蓉的原生態(tài)美。他們還說,老丁寫下的是普天下勞動者都曾有的貧窮與苦難,大家都熟悉,也不遙遠。老丁寫自傳正好及時提醒我們,不能忘記過去。
寫完自傳后,老丁的心變大了,欲罷不能,開始嘗試寫身邊事、身邊人,還試著向外投稿。從寫自傳到跨出家門寫社會,這是老丁過去做夢也沒有想過的一大步,也正是跨出這一大步,使老丁的眼界變得更開闊了,他像走在山陰道上,滿眼都是美不勝收的風景,有寫不完的情和事。
老丁的寫作水平迅速提高,豐富的生活成了老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
舉例而言,老丁家祖祖輩輩都住高郵一人巷,為了寫這篇《家住一人巷》的僅500 字的短文,他竟然又用尺仔仔細細丈量了一遍巷長與巷寬。文章詳細描述了住過此巷的居民:這里的居民,常年過著安靜安詳的生活,因為小巷過于狹窄,迎面來人必須一人貼墻站立,先讓一人走,時間長了,就養(yǎng)成了“一人巷行互謙讓,兩側住家百年芳”的良好民風。
老丁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是他親目所見的父老鄉(xiāng)親,像《人牛情》中那位養(yǎng)牛手,與牛為伴,生死相依;像《夜半鑼聲》中防火的打更者,為守護鄉(xiāng)鄰的平安年復一年地不辭辛勞;還有老丁所贊美的老紅軍、縣委書記、公安局長,他熟悉他們,如數家珍、駕輕就熟地將這些親切的形象寫入了作品。
老丁大大小小已發(fā)表了近40篇作品,越寫越像模像樣。2020 年11 月,老丁自費出了第二本書,書名為《老來樂》。這書中的每一篇都是老丁從根深葉茂的生活大樹上采摘下來的芳香四溢的鮮美果實。樸實的書名中的“老”與“樂”二字是寫實、述志,更是抒情,表達了作者生逢盛世的愉悅心情。他邀我為他這本書寫序,我欣然答應,寫了題為《人有追求歡樂多》的散文,發(fā)表在家鄉(xiāng)的報紙上。
眼下,老丁在孩子們幫助下,繼《平淡人生》和《老來樂》之后,準備編印第三本書。他告訴我:“書名還沒想好,估計過幾個月能印出來?!彼€說:“今年能把第三本書編印出來,我就是死也閉眼了!”我給老丁回信:“你不要想著閉眼,好日子在后面呢!祝福你健康地活下去,快樂地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