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芝
江蘇宜興 宜興214221
陶刻的出現(xiàn)極早,而紫砂陶刻的歷史僅僅短短幾百年,但其汲取了陶刻幾千年來的精華,工藝精絕,古雅絕倫。到了清朝前期,陶刻裝飾就已經(jīng)趨于成熟,經(jīng)過嘉慶時期陳曼生“曼生十八式”發(fā)酵之后,更是直接走向了高峰。陳曼生的文人壺帶著陶刻獨有的金石味以及文人書法、繪畫、篆刻的文人氣息,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壺藝趣味性,深受大眾的喜愛與追捧。民國時期任淦庭使用工筆畫豐富了紫砂的民間藝術(shù)性,也培養(yǎng)了一大批弟子,徐秀棠、鮑志強、譚海泉等以及他們的弟子都是現(xiàn)代紫砂陶刻的主力軍,他們共同刻下了21世紀紫砂陶刻殿堂的輝煌樂章。
紫砂陶刻,是用刻刀在紫砂器物表面臨摹、雕刻,然后進行燒制,充滿了鏗鏘之氣。紫砂陶刻作品中,題材內(nèi)容非常廣泛,包含了傳統(tǒng)的山水花鳥、神話傳說、江南水鄉(xiāng)等,近年來一些頗具特色的主題如國風游戲、動漫人物也被展現(xiàn)于紫砂器皿上,極富文化意蘊,也充滿了濃郁的中國式浪漫。在陶刻畫面中,不同的人物都有其形,有其態(tài),并各顯其神,有時粗獷豪放,有時秀美嫻靜,一顰一笑之間都能別出機杼,讓人獲益匪淺。
中國書畫以意境為上,即使轉(zhuǎn)化至紫砂材質(zhì)上,它的本質(zhì)亦幾無改變。陶刻藝人將陶刻書畫盡情呈現(xiàn)于紫砂壺《觀海聽濤洋桶》上,人文底蘊呼之欲出。陶刻裝飾著意表現(xiàn)的是“神韻”,這種非具象的禪意表達是古人最擅長的。以人物舉例,人物畫的神韻,最生動微妙,富有表現(xiàn)力的莫過于眼神,但其實人物形象、色彩、筆墨意趣都能營造藝術(shù)的奧妙與神韻的縹緲。人物整體身姿,配合周圍的環(huán)境刻畫,虛實相生,刻刀之下,千人千面。這種神韻的表達是寫意的筆觸所能達到的藝術(shù)高度,絕非工筆描摹所能復制。人物面部情緒豐富,時而笑靨如花,盡顯輕盈;時而眉頭緊鎖,似有重重憂思;又可以布滿委屈,似有千千傷懷事……此番種種,僅在一刀之下顯示,陶刻之神奇盡顯刀下。
洋桶壺是清朝晚期、民國時期流行的一款壺式,器型挺拔,容量大,鑲嵌銅把,國人尤其喜愛。當時社會流行去茶館吃茶,天還未亮,人們就提著洋桶壺去茶館了,茶館多是開放式的,五行八作、引車賣漿者來來往往,洋桶壺里沏著熱茶,茶客們喝著茶,感受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溫馨而舒適。洋桶壺之所以稱之為“洋”,因為它是根據(jù)洋人的需求創(chuàng)制的。據(jù)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紫砂非常受歡迎,東南亞甚至歐洲都掀起了紫砂收藏熱潮,紫砂壺遠銷日本、菲律賓、泰國、英國等。洋桶壺就是為了滿足泰國商人的需求而特質(zhì)的,并且其獨特的銅邊提梁把就是因為泰國人喜歡金色的東西,認為這種顏色能為他們帶來福運。所以這把當時非常暢銷的茶壺名字中有“洋”字。不過它雖然取了一個洋名,依然受到中國老百姓的追捧。
此件《觀海聽濤洋桶》選用黃金段泥制作,泥料優(yōu)質(zhì),色澤清麗,伴以粒粒金砂,泡養(yǎng)之后效果更佳,泛以溫潤亞光,古樸典雅。整壺造型簡潔,端莊大方,線面挺括,氣度飽滿,勻稱的壺肩線與工整的口沿線均蜿蜒有致,形成了干凈利落的線面。壺嘴為三彎流設(shè)計,根部三分之二處緊緊貼著壺身,三分之一的壺流有力地胥出,觀之清爽,用之便利。壺肩兩處拱起部分打孔設(shè)計,一個半圓的銅提梁鑲嵌其中,飽滿得體,渾圓有勢。大圓口搭配牛蓋設(shè)計,鼓起的壺面內(nèi)凹作鏤空設(shè)計,似兩只牛眼,既是裝飾也作壺鈕之用。整把洋桶壺造型十分古樸,獨特的泥料賦予了它沙啞的肌理質(zhì)感,大塊的光滑曲面也適合刻畫和布局。于是藝人在壺身上以多變的刀法刻繪了一幅“高士觀海聽濤圖”,畫面生動、立體,猶如以畫筆細細勾勒、渲染,意境高古,將傳統(tǒng)書畫于簡約的紫砂壺上展現(xiàn),使紫砂藝術(shù)相映成趣。
刻繪畫面中,一位老者靜坐于崖邊上,微微頷首,目視前方。不管是人物的姿態(tài)、衣服的紋路,還是高士挺拔的背影,都在寥寥刻刀的紋路中顯得周到豐富,文人氣十足。高士的前方是洶涌的海濤,一浪又一浪,壯觀宏偉。藝人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水紋變化來顯示波濤的洶涌之勢。大海的壯麗、雄偉、變幻、深邃都隨著刻刀的刀鋒一點點傾瀉出來,令人振奮激越。在整個畫面中,畫與人、人與壺、壺與文化都緊緊結(jié)合在了一起,高遠的意境被完全闡釋,既簡單明了,又不喧賓奪主。
本身陶刻作品的內(nèi)容都是經(jīng)過藝人反復推敲和取舍才刻繪在器皿上的。只有在畫面里編織出情緒,才能讓觀者走進畫面中,用心品味、解讀、感悟作品中的韻味。藝人往往不需要闡述陶刻內(nèi)容想要表達的主題,觀者自己就能通過畫面了解,整個過程心意貫通,不需言語描繪,否則紫砂陶刻就失去了賞玩的趣味?!队^海聽濤洋桶》中刻繪的畫面不需要文字的贅述,藝人在飽滿的情緒和繁雜的畫面構(gòu)圖之外進行了留白,剩下的供觀者自己想象,這也是一份難得的文人雅趣。
紫砂壺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陶刻是基于紫砂的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它以詩書畫印的形式存在,以金石韻味,透露著一種穿越了久遠時空的深邃感。我們欣賞著《觀海聽濤洋桶》,仿佛回到了老時光中,坐在了老茶館里,人聲嘈雜中,靜靜享受著喧囂的人間煙火。一時之間,分不清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再看手中靜默的茶壺,似醍醐灌頂,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厚重與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