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丁煒 胡正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些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兩極分化的現(xiàn)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xiàn)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xiàn)代化老路,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雹倭暯剑骸兑允窞殍b、開創(chuàng)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第9頁。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xiàn)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國主流媒體不僅應該是記錄者、傳達者與敘事者,更應該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不斷增強中國媒體的音量,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傳播中國故事、中國觀點和中國智慧,改善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
如今國際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全球傳媒業(yè)正面臨數(shù)字平臺地緣政治、國際傳播擺脫西方主導、新老社交媒體并行、AI繪畫引發(fā)信任危機、新聞教育技術素養(yǎng)深度嵌入和人工智能對傳統(tǒng)采編業(yè)務的挑戰(zhàn)等新趨勢。①王沛楠、史安斌:《“持久危機”下的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基于2023年六大熱點議題的分析》,《新聞記者》2023年第1期。那么,我國主流媒體該如何整合優(yōu)勢突圍,將自身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呢?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近年來,我國主流媒體國際輿論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當下西方新聞業(yè)仍然主導著國際傳播,西方冷戰(zhàn)思維和意識形態(tài)偏差影響了我國媒體在國際上的發(fā)聲。對此,我國主流媒體可以從新平臺、新賽道發(fā)力,構建多元立體的傳播矩陣,從而實現(xiàn)國際傳播跨越式發(fā)展。
時下,社交媒體平臺不僅能夠直達個人用戶,做到精準投放,還能與用戶實時交互,及時反饋回編輯部門,內容及報道形態(tài)、傳播手段更為多元化、更為靈活等特征日趨凸顯。我國主流媒體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優(yōu)兔(YouTube)等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官方賬號運營由來已久,并且已經自成體系。隨著實踐和發(fā)展,在逐漸成熟的運營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話語表達、傳播模式和渠道不適配新媒體傳播等。
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在于,賦予主流媒體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更多個性化色彩,以“生動的中國人”的角度來傳播中國故事。以視頻見長的廣播電視媒體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提供更豐富多彩的內容產品。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推出的第二季“中非情緣”中國影視節(jié)目展映活動,邀請了20位多語種主播參與,以喜劇模仿見長的總臺阿拉伯語主播趙楠選取埃及著名戲劇藝術家賽義德·薩利赫代表作《孩子長大了》中的經典片段進行模仿演繹,推出模仿秀視頻《熊孩子長大了》,帖文閱覽量超2300萬次,點贊21萬次,轉發(fā)分享約1.5萬次,留言8000多條,被埃及網站“her news”、Dar Al-Hilal等媒體轉載報道。②《走!去非洲追劇啦!》,CMG觀察微信公眾號,2022年2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xMTMwOQ==&mid=2705818865&idx=1&sn=715afd83f3acaa9d84ee218ca9f13473&chksm=8209a513b57e2c050f501bfae45a4a012be3960b218bea70f585445684c6fdd05198c047336a&scene=27。個性化將大幅拉近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親近感會卸下成見與濾鏡,“在場”和“具身”傳播可延伸受眾的知覺,重塑并建構對外傳播話語框架。這也是為什么Vlog形式的新聞報道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一些以個人或工作室為單位建立的“網紅”賬號以輕資產、輕人力、小角度、高共情等特點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新華社派駐一線的英文記者徐澤宇,在武漢“封城”期間制作了13期《今日武漢》系列英文Vlog視頻,澄清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真相,在世界范圍內獲得瀏覽量超過8000萬次。英國廣播公司(BBC)曾3次與徐澤宇進行全球直播連線。新華社法語賬號“玖陽在中國”在Facebook上的粉絲量突破百萬,覆蓋超過50個非洲國家,通過直播、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吸引非洲受眾“沉浸式”體驗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新華社首個海外受眾突破百萬級的外語賬號。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其龐大的用戶和日活量吸引了路透社、美聯(lián)社、法新社等西方通訊社以及政界要員和外交發(fā)言人,紛紛通過個人賬號直接發(fā)聲,從而使社交媒體平臺在新聞供給方面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壟斷,導致新聞來源與選擇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為國際新聞的話語權和闡釋權掌握在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手中。西方媒體在發(fā)達國家的布局已比較完善和成熟。對于我國主流媒體來說,要想在國際報道中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掌握一手新聞源至關重要,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則是重要的國際傳播突破點。
以非洲為例。非洲傳媒業(yè)起步較晚,比起傳統(tǒng)報刊等媒體,互聯(lián)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在非洲發(fā)展更為迅速。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至2021年,非洲的互聯(lián)網使用率增長了23%。截至2021年10月,非洲整體網民數(shù)量超過5.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33%。非洲成為世界互聯(lián)網及移動用戶增長最快的地區(qū)之一,移動網絡覆蓋率提升至9成人口。①《數(shù)字非洲2022:非洲移動網絡覆蓋近9成人口》,https://zhuanlan.zhihu.com/p/472284167。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加速,非洲受眾的新聞需求越來越多,但非洲本地媒體數(shù)量少、影響力不大、新聞采集制作水平不足,不同國家之間媒體水平參差不齊,加上駐扎在非洲的西方媒體的“殖民視角”,導致非洲新聞供給有限,缺乏公正客觀的、以正面和發(fā)展為角度的報道。這些現(xiàn)狀為中國媒體加強對非傳播和進入非洲市場提供了機會與空間。中國歷來是非洲發(fā)展的支持者和伙伴,中非友誼源遠流長,更為中國媒體對非洲傳播創(chuàng)造了友好的大環(huán)境。在對外傳播實踐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效果為導向,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理念和策略,謀劃實施元首外交總臺媒體配合活動,持續(xù)深化提升“拉美伙伴”“歐洲伙伴”“東盟伙伴”“非洲伙伴”等區(qū)域合作機制,形成多層次國際交流格局,建立了更為廣泛的國際媒體“統(tǒng)一戰(zhàn)線”。①慎海雄:《奮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求是》2022年第22期。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東非最大的城市綜合體—肯尼亞雙河購物中心對2022年總臺春晚進行實時直播,成功實現(xiàn)了首次在海外采用4K超高清信號同步直播春晚。②《海外傳播創(chuàng)新高 全球共賞春晚紅》,https://mp.weixin.qq.com/s/isqIuD85uvA8ppPZHQgVEw??夏醽喪锥颊{頻、Tuko在線網站、尼日利亞《黎明報》、馬里“非洲增長新聞網”、幾內亞“科納克里星球”網站、贊比亞5FM電臺等多國媒體都通過英語、法語、斯瓦希里語對這次總臺春晚直播活動進行報道,覆蓋數(shù)億非洲受眾。③《在非洲 | 看最暖的春晚 迎最Cool的冬奧》,https://mp.weixin.qq.com/s/FXHAO3vWvuxMf3n QvSkraw。此外,總臺為非洲受眾提供英語、法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的廣播服務,不僅報道非洲新聞,介紹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還根據(jù)非洲受眾喜好播出了大量的音樂節(jié)目,廣受好評,對非傳播成效顯著。
我國主流媒體在增強自身世界性與傳播力的進程中,密切關注、積極報道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民族、群體的現(xiàn)實,增進了各國受眾之間的了解,促進了傳播的溝通作用,減少了誤解與偏見,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天下一家”的內蘊,并將創(chuàng)造更加多元化的傳媒格局與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
中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fā)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民族意識,所以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④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中國性與世界性相互依存,中華文化在與世界的多樣性互通中建立起自身的合理性,并在與世界多樣性互相建構中得到發(fā)展,從而不斷豐富世界文明光譜。因此,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還是一張可以跨文化傳播、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王牌”。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RFI)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RFI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法語電臺,肩負著推廣法語、維系法語世界、推動法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非洲是重要的法語區(qū)之一,RFI的非洲受眾達到其總受眾的85%。針對非洲受眾的需求,RFI使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在適宜的播放時段推出《非洲時事》《非洲足球》《非洲音樂》等欄目吸引非洲用戶,鞏固其在非洲影響力的同時,傳播法國語言與文化。面向全球的法語教學節(jié)目是其一大特色,如RFI推出的《簡明法語新聞》節(jié)目的影響力非常廣泛,許多中國法語初學者都是一邊通過它了解新聞,一邊借此學習法語的。從中不難看到,RFI在提供新聞、文化、語言教學等服務的同時,也輸出了其看待世界的法式角度和價值觀。
中國擁有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和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主流媒體汲取養(yǎng)分的不竭源泉。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24頁。因此,國際傳播要堅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故事構成我國國際傳播的核心敘事內容,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形成國際傳播的旗幟與特征,中華文化立場建構了我國國際傳播的價值基礎。為促進國際社會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華民族,首先,主流媒體應深入提煉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標識,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遺產與古跡、革命圣地,以及新潮的尖端高科技產品、高新企業(yè)、現(xiàn)代中國的生產生活方式等,以此傳達其背后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傳統(tǒng)與時代交融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其次,主流媒體可圍繞中西共通的價值理念進行對話交流,倡導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從而求同存異,加強互信。最后,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應著力以“世界大同”的“和合”理念為指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為主線,構建新概念、新范疇與新話語體系,彌合分歧,增強正面報道,引導對華輿論,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國際傳播競爭日趨復雜的環(huán)境中,主流媒體可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對外傳播報道中加強事實核查,增加調查透明度,并與用戶及時反饋和互動,從而鞏固中國媒體的權威性,構建中國特色的報道范式。
新技術的革新往往會顛覆傳媒業(yè)態(tài)的整體走向。首先,移動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平臺深刻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模式,Web2.0時期呈現(xiàn)傳播主體多元化趨勢,生產新聞的主體不再只有媒體,個體網民、自媒體KOL、社交媒體平臺都滲入新聞傳播中,由此產生大量的內容、意見與情感輸出,其中不乏虛假新聞和反轉新聞,對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造成一定沖擊。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在賦能內容生產的同時,也帶來偽裝在技術下的“造假”危機,人們將難以辨別深度偽造技術制造的虛假圖片、虛假視頻以及虛假信息,新聞業(yè)也將面臨技術催生的信任危機。最后,技術根源于現(xiàn)實,地緣政治經濟的危機映射在數(shù)字虛擬世界,形成與現(xiàn)實關系關聯(lián)的“數(shù)字孿生”并反作用于實體空間。事實上,人們頭腦中潛在的、固有的技術和數(shù)字化基礎設施背后的價值觀,反映的是其擁有者和開發(fā)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判斷,這將會影響到人們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的輿論走向和政治格局。
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的深入發(fā)展,使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對世界發(fā)展進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危機性,我們更應該看到危機中也蘊含著轉機。主流媒體應在國際傳播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肩負起媒體客觀報道的責任,在西方媒體失語失信時向世界傳播客觀真實的現(xiàn)場新聞,提供經得起檢驗的、可信度高的新聞報道,進一步鞏固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舞臺上的信譽度與權威性,加強其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
基于跨文化傳播的視角,國際傳播的對象往往與傳播者在母語語言、教育經歷、文化背景、思維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主流媒體需要加強對用戶的關注與研究,尊重意識形態(tài)、語言文化、傳播結構方面的不同,并根據(jù)用戶的習慣與喜好,精準調整國際傳播策略,適當推進人員架構、產品服務、傳播媒介本土化,以此提高新聞產品落地率與受眾到達率。
在國際傳播工作中,主流媒體也要注重加強與受眾接觸、對話和溝通,并及時對受眾反饋作出回應與互動,比如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編讀留言、受眾調查或其他方法進行。建立與受眾溝通的便捷渠道,通過了解他們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服務。加強互動有助于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互信關系,增強主流媒體的可親近性,打造有親和力的媒體形象,尤其有利于增強在年輕受眾中的影響力。通過傾聽受眾的意見并回應他們的訴求,主流媒體可以發(fā)揮其為大眾利益服務的作用,起到上通下達、溝通調和的社會作用。
以對非傳播來說。非洲大陸被支離破碎的國界線分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宗教、語言背景千差萬別,與此相對應的傳播對象和傳播市場也復雜多樣。在秉持“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下,主流媒體駐非記者站點應深入了解當?shù)匚幕?,細分對非傳播市場,努力做到精準傳播,以用戶導向為指引了解、關注并回應非洲受眾的需求,從內容和形式上最大程度貼近目標受眾。同時,與當?shù)赜杏绊懥Φ拿襟w合作不失為一種捷徑,將中國媒體傳播內容嵌入對象國媒體中,通過合作媒體傳播至廣大受眾,實現(xiàn)二次傳播。實踐證明,這在國際傳播中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23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中華文明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征程中得到歷久彌新的進步與發(fā)展,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有賴于文化傳播能力的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自強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增強主流媒體報道的自信。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搶首發(fā)、敢亮劍、爭獨家,加快提升國際傳播投送能力,許多國際報道屢屢成為全球唯一信源,讓世界聽到了中國媒體聲音??偱_優(yōu)化統(tǒng)合國際輿論斗爭工作機制,積極設置議題,建立國際突發(fā)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全力爭取在全球重大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的“第一定義權”。北京冬奧會期間,總臺聯(lián)合全球合作媒體共同打造的“融媒體定制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集內容交換、內容展示、業(yè)務交流、全球合作媒體需求定制以及海外報道員功能于一體,聚合了近500家國際媒體,為媒體成員提供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5種語言音視頻內容的上傳、展示、下載等服務,并搭建“定制化”的服務渠道??偱_緊扣當前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處于密集活躍期的關鍵時機,持續(xù)加強在4K/8K、5G、AI、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領域的深耕細作,在超高清視音頻領域保持領先。②林沛:《獨家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格局!》,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30107/t20230107_526116750.shtml。
2022年8月2日,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qū),公然進行政治挑釁??偱_CGTN、亞非中心、歐拉中心、國際視頻通訊社通過44個語種,多平臺多渠道遞進式向海外報道中國反制措施,準確闡述中方堅定立場及反制措施的正當性與必要性,犀利揭露佩洛西撈取個人政治私利的丑陋動機,戳穿美國背信棄義、妄圖“以臺制華”的虛偽本質。通過多樣態(tài)國際傳播報道、多語種主持人評論員和網紅在外媒密集發(fā)聲等形式,總臺報道獲得全球超過2000家媒體的廣泛轉載轉引。國際受眾反響強烈,積極留言支持中國主張。①《總臺44個語種立體發(fā)聲 全球逾2000家媒體轉載傳遞中方嚴正立場》,http://www.taihainet.com/news/txnews/gjyw/2022-08-05/2641767.html。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貝弗利·霍維特從LexisNexis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了100篇有關伊拉克戰(zhàn)爭的報道,對新華社、美聯(lián)社、法新社、俄羅斯塔斯社和國際新聞社IPS報道中的引用來源進行分析。②Beverly Horvit , “Global News Agencies and the Pre-War Debate: A Content Analysis.” Journal of Global Mass Communication 3.1/4 (2010): 73-83.研究發(fā)現(xiàn),美聯(lián)社和法新社約65%的消息來源于西方國家,而非西方新聞機構使用西方消息來源的只有近42%。從中可以看出,非西方新聞機構多使用非西方新聞來源,西方新聞機構則多使用西方新聞來源。而新華社并沒有支持這一假設。新華社約53%的消息來源是西方新聞機構,其余來自非西方新聞機構,呈現(xiàn)出較為均衡的分布,其使用的中國消息來源并沒有明顯多于其他機構。不同于西方國家對非的刻板印象,新華社的報道至少從消息來源上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客觀公正與平衡。根據(jù)新華社運營平臺2023年2月對外英文稿件媒體采用數(shù)據(jù)分析,境內媒體中采用新華社對外英文稿件最多的媒體是新華社主辦的新華網,采用率達92.3%,而境外媒體中位居首位的是納米比亞通訊社,采用率高達87.7%,非洲通訊社以37.1%居于第四位。對于境外法文稿件的采用,非洲媒體也是采用新華社稿件的大戶。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強是傳播中華文明的基礎與前提,而以更堅定的信心講好中國故事是推進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主流媒體應增強報道自信,在國際新聞傳播中提供中國視角的產品,發(fā)出中國評論的聲音,不斷豐富中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世界光譜。
此外,要突破西方報道范式,構建中國特色的報道范式。我國主流媒體應將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天下觀、義利觀、社會觀融入其中,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親仁善鄰”“有容乃大”等理念。主流媒體應秉承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為國際傳播報道增添中國色彩,講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故事,講好共同富裕和鄉(xiāng)村振興的宏大敘事,講好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故事,在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報道的感召力,創(chuàng)新構建中國特色的報道范式。
敘事是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的緩沖地帶,它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緩解了原理與事實的直接對抗,讓人們能夠更加接近真實的社會生活。在技術賦能的基礎上,把握合理的敘事方法對增強國際傳播能力至關重要。
從全球布局的覆蓋面來看,目前我國主流媒體的分支機構已遍布世界,除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之外,其他主流媒體也紛紛建立境外站點。目前,我國媒體所面臨的問題已從海外站點擴大覆蓋率轉向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話語權。如何實現(xiàn)提升,戰(zhàn)略布局是一個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推動傳播能力建設,暢通傳播渠道,使主流媒體的聲音更多地觸達全球廣大受眾。因此,以精準傳播為目的導向的本土化傳播策略,是加強主流媒體國際影響力、深度融入傳播對象國文化背景、著力提升傳播對象接受度的核心。
本土化意味著傳播要更貼近受眾。由于傳者與受眾之間存在既有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這需要先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傳播語言本土化,即借助目標受眾所使用的語言與其共享信息,大部分主流媒體都有多語種新聞播發(fā)渠道。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自有44個語種的基礎上,將“中共二十大”相關報道語種數(shù)量擴展到68個,成功擴大報道全球覆蓋面;①慎海雄:《奮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求是》2022年第22期。新華社每天24小時不間斷用12種文字,向各類用戶提供全媒體新聞產品;②《剛剛,新華社一口氣開通五條新線路!》,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8773339。其次,內容生產本土化,通過制作與當?shù)厥鼙娤嚓P的本地新聞,媒體可以與受眾建立更緊密的聯(lián)系,并能夠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為目標受眾提供獨特的分析角度和價值主張。實現(xiàn)內容生產本土化有兩個途徑。第一,機構人員本土化,即聘用那些受到當?shù)匚幕櫟?、對當?shù)貍鹘y(tǒng)習俗有深刻了解的記者,他們可以提供外人可能會忽略的見解和觀點,確保報道的內容是當?shù)厥鼙娸^為關心的問題。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等多語種主播、評論員在重大報道中積極對外媒發(fā)聲,主動闡釋中方立場。第二,與本地媒體合作,雙方記者合作生產信息內容,或者由中國媒體借助本土媒體發(fā)聲。例如,新華社互聯(lián)網專供—日本專線通過與日本NHK合作,大大提升了日文對外稿件落地率和傳播效率。
在國際傳播實踐中,有時即便采用外語傳播和本土化策略,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對此,轉換傳播方式是另一個可供選擇的策略,如外籍人士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他們在中國的見聞,結合自身的體會,評價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的成就,即所謂的“借嘴說話”。國際面孔的現(xiàn)身說法與具身傳播,更貼近外國受眾話語習慣和表達方式,可以增加新聞產品的親近感,更容易吸引目標受眾的興趣并與其產生共鳴,從而有效地提升傳播效果。借用外籍人士的母語優(yōu)勢和與受眾文化背景的接近性來傳播中國故事,可以彌補中國傳播者的語言劣勢和文化疏離,從而揚長避短,將中國內容與外文表達相結合,成為中國媒體走向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實踐?!敖枳煺f話”的表達類型豐富多樣,可以是文字敘述、視頻出鏡,也可以是社交媒體平臺轉發(fā)評論等;講述者的身份也是多元化的,從在新聞媒體機構工作的外籍專家、研究中國政治經濟的學者,到來華留學生以及在華生活多年的外國友人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國內首檔講述中外結緣故事的跨文化傳播欄目,通過《中國緣·傳播者》《外國人在中國·我愛你中國》等系列紀錄片,以在中國主流媒體工作的外籍專家視角,講述國際友人的中國故事,觀察記錄并見證中國的發(fā)展,主動做好對外傳播,實現(xiàn)了積極正向建構良好中國國家形象的媒介功能。①王君、張曉鋒:《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與國際傳播策略—以紀錄片〈中國緣·傳播者〉為例》,《國際傳播》2022年第5期。
每年全國兩會是了解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窗口,舉世矚目。對于不了解中國的外國受眾來說,理解兩會及其重要意義尚有一定難度。“借嘴說話”的表達方式在這樣的重大報道題材上具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媒體可以邀請外籍專家和學者,就全國兩會會程、戰(zhàn)略政策內涵、重要成就回顧、新概念新表達解讀等方面進行策劃,主動設置議題,將較為嚴肅的國家大事報道轉化為外國人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政治新聞報道,從而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中國的治國理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對外傳播中主動發(fā)聲,不斷探索兩會國際報道新模式,推出《世界看兩會·外媒記者 現(xiàn)場見證兩會進程 親身感受中國發(fā)展》《外國專家觀兩會:解讀中國發(fā)展新機遇》《兩會你我他·全球看兩會 海外媒體關注兩會 傳播中國智慧》《國際微訪談·大使看兩會》《一起看中國》等一系列節(jié)目,傳播全國兩會熱點話題,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近年來的巨大成就,向世界闡釋中國兩會的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報道中,總臺通過68種語言、覆蓋全球17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85個海外電視平臺及新媒體平臺,在對外傳播中構建兩會報道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各項核心傳播數(shù)據(jù)實現(xiàn)新增長、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CGTN網站和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精準推送兩會報道,國際傳播效能顯著提升。②王瑩:《新征程 更精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全國兩會創(chuàng)新報道解析》,《傳媒》2023年第8期。新華社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外國人心目中的習近平》《“洋記者”說兩會》等系列報道,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收獲了較高的到達率,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是“現(xiàn)代性的意義生產實踐”。①John Hartley, Popular Reality : Journalism, Modernity, Popular Culture (London : Arnold, 1996), 32.新聞媒體構建了一個意義平臺,“它日復一日地成為文化領域的行動者,扮演著意義、符號與信息的生產者或信使的角色”,為公眾構建了自我、共同體和民族的特殊的圖像。②[美]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社會學》,徐桂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63頁。媒體早已不僅是傳播信息的中介,同時還肩負起更多的社會功能,成為綜合化的傳播服務提供者,在文化、教育、意識形態(tài)、大數(shù)據(jù)、新聞學、傳播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交叉地帶承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要建設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就需要提供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增強利他性,提高服務價值,而其本質的要求就是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首先是內容融合,例如文字與圖片或視頻相結合的圖文消息,我國各大主流媒體的“兩微一端”基本實現(xiàn)了這一層面的融合。在沉浸式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下,內容融合將更加深入,使“數(shù)字化棲居”成為可能。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xiàn)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的XR虛實融合超高清制作技術及系統(tǒng),采用LED屏幕搭建演播空間,通過三維渲染引擎在LED屏幕上實時呈現(xiàn)動態(tài)虛擬場景,打破傳統(tǒng)摳像技術限制,實現(xiàn)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世界的無縫銜接,全面提升了視頻內容生產效率和虛擬視覺呈現(xiàn)效果。③央廣網:《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行 總臺國重實驗室發(fā)布〈XR虛實融合超高清制作技術研究〉項目》,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30422/t20230422_526227090.shtml。其次是機構和平臺的融合,即貫通固有的組織架構,以內容產品和服務用戶為導向,靈活運用人力、物力資源,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例如,新華社下設新華社研究院、瞭望智庫、新華出版社、中國圖片社等機構,能夠提供資訊、視覺、教育、數(shù)據(jù)收集和研究分析等服務。最后,搭建智能全媒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分析、決策、生產、分發(fā)、運營與反饋一體化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產業(yè)鏈和價值鏈,整合主流媒體優(yōu)勢,全面釋放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
媒體融合實際上是資源整合,是內容、平臺組織、智能生態(tài)的整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23頁。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媒體融合的高度重視,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指明了前進方向。從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各級主流媒體的媒體融合進程超越了物理意義上的簡單疊加,開始向著進一步化學相融演進,向著全媒體傳播體系縱深加速發(fā)展。①胡正榮、李荃:《融合十年:2012—2022年媒體融合歷程回顧與前景展望》,《現(xiàn)代視聽》2022年第9期。
建設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既根植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實踐,依靠中華文明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也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流媒體應從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廣闊視域下,以思想創(chuàng)新引領實踐創(chuàng)新,加強國際話語權,闡釋好中國故事與中國底蘊,拓寬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渠道,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指引,傳播好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進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