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怡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遼寧大連,116029)
素質教育提倡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队變簣@工作規(guī)程》提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1]審美教育具有使幼兒認識深化、道德感化、情感凈化、智能開發(fā)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并且對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顯示出獨特的作用。[2]審美教育須重視對幼兒審美心理的影響。我國對審美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莊子等先賢??鬃訉徝佬睦砼c道德相結合,提倡寓善于美,莊子則提出了澹然無極的美學思想,認為審美是超脫世俗的體驗,最終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3-4]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迷狂說”,迷狂是指人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心理達到了物我不分、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極致的喜悅與享受。[5]審美心理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美的主觀反映??陀^事物無所謂美與丑,人在欣賞客觀事物時調動一系列心理活動,將其賦予了自身的理解與情感,從而對客觀事物進行美的評判,這就是審美心理的過程。幼兒與生俱來就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源于先天遺傳并受后天教育、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的思維呈現直觀、簡單的特征,看待事物具有擬人化的特點。與成人相比,幼兒更偏向調動自己的感官來欣賞世界。因此,幼兒的審美心理是無功利性、富有豐富情感的心理狀態(tài)。[6]審美心理包括感覺、知覺、情感、想象和理解等活動,這些要素經過復雜的相互作用,最終會形成奇妙的審美體驗。[7]
戲劇活動是指戲劇表演者身著相應劇目的服裝,在舞臺上進行表演,以展現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社會問題等的藝術活動。相比其他藝術活動,戲劇活動具有評價性和不可替代性。戲劇本身的觀賞價值背后蘊含的是對社會事件、人物等的贊美或者批判。戲劇活動的不可代替性主要體現在表演活動與觀賞活動同時進行。對表演者來說需要有感情地代入角色,進行面對面的表演;對觀眾來說能調動其多重感官體驗,給人巨大的視聽沖擊。兒童戲劇是指以兒童觀眾為核心進行創(chuàng)作和呈現的藝術活動。[8]幼兒審美中的重要話題在于讓幼兒去感受、欣賞與創(chuàng)造,而戲劇活動則為幼兒提供視聽結合、直觀真實的審美機會。
有學者從多元智能角度出發(fā)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感受戲劇活動后幼兒在音樂節(jié)奏方面有顯著提高。[9]有學者通過對智力發(fā)展障礙的幼兒開展定期性的團體戲劇活動發(fā)現,戲劇活動對于特殊兒童的干預也起著正向作用。[10]還有學者從幼兒審美人格角度出發(fā)探討戲劇教育的作用并展開相關實驗,結果表明,戲劇教育能夠促進幼兒審美人格的發(fā)展。[11]國內已有研究還從幼兒審美水平、審美能力、審美鑒賞、審美理解方面探討戲劇活動對幼兒的價值。程英提出將戲劇活動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滲透與融合,從幼兒生活與經驗出發(fā),挖掘并創(chuàng)造創(chuàng)意性的戲劇活動,以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為幼兒增加表達自己的機會。[12]以往研究主要探討戲劇活動對幼兒的審美價值的作用,較少從審美心理角度出發(fā)分析戲劇活動對幼兒的價值。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兒童戲劇活動對幼兒審美心理的價值與影響,為幼兒園更好地進行審美教育提供借鑒。
審美感知分為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審美感覺是審美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是對事物個別特征的反映。感覺是審美的生理基礎,人們在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某一事物時首先會引起生理上的感受,例如,看到紅色會感受到溫暖或者熾熱,聽到節(jié)奏慢而沉的音樂會感到悲傷,聽到快節(jié)奏且嘹亮、振奮的音樂會感到斗志昂揚。這些感受出現的原因不僅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張力有關,還與個體的已有經驗相關。而審美知覺則是人通過主動選擇對事物整體的反映。[2]審美知覺背后隱藏著觀察者的全部,它更強調觀察者的主觀能動性,如地質學家、美術家觀賞同一風景時產生的心理活動并不相同。審美感知則將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結合在一起,審美感知與普通的感知并不完全相同,審美感知強調對事物的整體性理解。例如,感知一幅山水畫,不僅要感知畫筆的筆觸、用色,還要感知山的巍峨、水的流動并對山和水的統一畫面進行感知。除此之外,審美感知還強調情感表現性,即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抒發(fā)欣賞者自身的情感。[13]
幼兒的審美感知活動相較于成人有以下幾個特點:直觀性、整體性與同一性。[14]直觀性是指幼兒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活動來認識事物,更偏向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出發(fā)進行感知活動,如外觀、聲音等。整體性是指幼兒對事物的認識遵循聚焦于整體再到細節(ji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年幼的兒童觀察事物最先考慮的是整體而非事物的某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開始慢慢關注到事物的細節(jié)部分。同一性是指幼兒泛靈論的心理特點,幼兒在進行審美心理活動時也同樣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
戲劇活動中不同形象的人物在扮相上會有很大差別,這就充分契合幼兒審美感知的直觀性特點,如白臉、三角眼的曹操從視覺上就給人奸詐陰險的暗示;紅色象征著正義、溫暖、具有血性,因此,紅臉扮相多為正義角色,如關公、姜維等。除了顏色,戲劇活動還會采用“化形”的方式來表現人物形象,如孫悟空和牛魔王的扮相明顯帶有猴和牛的特征。戲劇根據故事的發(fā)展,會配以不同的音樂來營造氛圍。戲劇活動以立體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幼兒面前,給幼兒更加真切的感官體驗。加之,戲劇活動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開,人物是“活”的、場景是“活”的,故事情節(jié)也源自幼兒的生活,相比繪本、圖畫等固定的圖式,幼兒面對戲劇活動更容易被吸引、代入并沉浸其中。并且戲劇的活動開展會使幼兒對故事各個環(huán)節(jié)、全程脈絡及故事要表達的整體思想有更深入的感受,有利于鍛煉幼兒多方面看待問題的能力。戲劇活動既有故事脈絡、畫面沖擊感,又有音樂節(jié)奏感,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欣賞戲劇活動,能培養(yǎng)豐富敏銳的感知能力,從多方面認識、欣賞美的能力。
審美想象分為知覺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想象。知覺想象依賴于眼前的事物進行想象,如看到天空的云朵,想象云朵像一大串棉花糖。而創(chuàng)造力想象可以脫離事物進行無限制的想象,眼前事物只起到觸發(fā)作用,創(chuàng)造力想象會對事物、形象進行變形與改造。[2]例如,看到風中搖曳的小草,想象到小草或人所散發(fā)出的“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剛毅與堅定。
幼兒期是幼兒想象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15]幼兒審美想象相比成人有兩大優(yōu)勢,優(yōu)勢之一在于幼兒對于事物的認識處于初始階段,即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并不完整,因此,幼兒會很輕易地將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系、組合在一起。優(yōu)勢之二在于幼兒有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特點,能觀察到成人沒有發(fā)現的美,即使是簡單的線條或者符號,幼兒也能發(fā)揮其想象將其化為看似毫不相干的景象或者事物。除此之外,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經驗經歷、個性喜好、生活環(huán)境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幼兒對事物的感受、理解與創(chuàng)造也存在差異。
首先,戲劇活動中有豐富的表象,如語言的運用、結構的布局、人物的扮相、性格特征、故事情節(jié)等[8],審美想象力的發(fā)展離不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戲劇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很多思路與創(chuàng)作的源頭,幼兒可以將戲劇活動中的情節(jié)再現于游戲活動、藝術活動之中。其次,除了戲劇活動本身的故事情節(jié)過渡,還有一些劇場元素,如燈光變化、聲音對環(huán)境的渲染等,幼兒容易被復雜且新穎的事物吸引,在劇場因素的作用下仿佛身臨其境,有利于幼兒對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進行猜測與想象。除此之外,戲劇活動具有邏輯性和啟發(fā)性,戲劇發(fā)展的邏輯如故事《狼來了》中為什么大家對放羊娃不再信任等,這對幼兒來說都是珍貴的寶藏。同時,戲劇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如善惡美丑、人生百味等,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最后,戲劇活動的假象性與幼兒天生喜歡游戲、愛幻想的特點息息相關,如兒童戲劇中會使用動物、植物等作為角色來進行演出,這與幼兒認為世間萬物都有生命相照應,由此幼兒會跟隨戲劇活動打開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戲劇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想象與幻想既是修復心理缺失的療愈手段,也是拓展人的心靈空間,是達到心理成熟與心理健康的途徑。[16]在兒童游戲治療中,幼兒開始進行想象和幻想游戲,將自身經歷融入游戲,意味著勇敢地邁出了心理治療的第一步。[17]戲劇活動引領了幼兒的藝術想象,幼兒跟隨戲劇活動的發(fā)展,完成了視聽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盛宴。
審美情感是指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自由且豐富的情感,它是各個審美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組合后達到的審美愉快[2],審美情感也貫穿于全部審美心理活動之中。格式塔學派提出的“異質同構說”,即事物與個體間雖然在結構等多方面表現不同,但是本質是相同的,如枯藤、老樹、昏鴉這看似毫不相關的三個事物,卻都蘊含著悲傷、落寞的意境。同時,寫詩、誦詩的作者也傳達著悲傷與落寞的心境,通過描寫環(huán)境的落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無助。
幼兒不是天生就具有審美情感的,有意識地積累情緒情感是審美情感產生的基礎。幼兒在2歲左右會出現一些復雜的情感,在5—6歲甚至會清晰表達自己復雜的情感。[18-19]此外,幼兒天生對自然懷有感情,容易對自然中的事物產生共情,并且對復雜且有趣的事物懷有好奇心和探索力,對他們來說,一些簡單常見的事物反而不值得長久關注。
戲劇活動為幼兒的情感積累提供了機會,針對幼兒開展的戲劇活動往往帶有強烈、鮮明的感情色彩,而這種強烈的情感往往是誘發(fā)幼兒靈感的強力劑,如白雪公主是表達善與惡、美與丑的形象對比,啟示幼兒追求真善美;《西游記》故事片段啟示幼兒要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追求心中所想。幼兒從戲劇活動所獲得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真實生活,使其學會調動與戲劇活動中相似的感情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幼兒準備的戲劇活動相比成人戲劇在沖突的處理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戲劇中的沖突往往更加復雜,而兒童戲劇中的沖突更多是為了展示人物性格,因而比較單純、明了、有趣,幼兒更容易理解人物所要表達的情感,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滿足幼兒的審美期待。幼兒跟隨戲劇活動發(fā)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性,感知善惡美丑,做出自己的審美選擇與審美判斷,同時通過戲劇活動感知情感,積累豐富的審美情感,達到審美愉快。
審美理解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正確理解虛與實,雖然藝術來源于現實,但是一定要將藝術與現實區(qū)別開來;第二層次是對審美對象的理解,如了解戲劇中的唱腔、扮相、道具、故事背景等,只有具備這樣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戲劇作品;第三層次是對形式中意味的理解,即理解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現性,這是最高層次的理解,琢磨藝術背后表達的情感并與之共鳴。
審美理解力也不是生而具有的,它需要有意識的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2]因此,幼兒豐富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可以為審美理解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方面,需要對幼兒進行系統的藝術教育,即人們常說的藝術課程,如美術、雕塑、手工等,通過系統的藝術教育,幼兒會獲得關于藝術的表現技巧、典故、符號及某個時代所蘊含的一般知識,這就達到了第二層次的審美理解。接下來需要著力幫助幼兒獲得第三層次的理解,相比成人,幼兒所具有的理性思維更少,不會像成人一樣從戲劇開始就清楚地知道戲劇具有表演性和虛假性,戲劇內容也只是真實生活的藝術性再現。幼兒會抱著信以為真的態(tài)度去觀看戲劇,將自己置身于戲劇中,與戲劇角色同仇敵愾、同聲相應[20],所獲得的審美情感體驗與審美理解更加深厚。[8]然而,這種態(tài)度必然會導致矛盾,即審美理解的第一層含義虛與實和第三層含義情感表現性的矛盾。對此,教育者既要避免過于功利性的引導,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生長,教師和家長需要進行合理恰當的教育,家長可以基于家庭教育的靈活性、持續(xù)性等特點,利用課余的碎片時間進行審美中的虛實教育,教師可以開展主題活動,對戲劇活動進行認識、欣賞與延伸,幫助幼兒理解好虛與實的關系。
兒童戲劇活動更強調真實性,會讓幼兒沉浸其中,有利于培養(yǎng)其良好的審美理解力。戲劇活動提供了復雜的情感體驗,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獨一無二的審美理解。審美理解沒有統一的、嚴苛的標準,對幼兒來說,調動想象力和情感達到的審美理解相比理性的科學思維更具人情味,它帶給幼兒獨特的審美體驗,對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理解生命與自然、欣賞美、感受美、理解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兒童戲劇活動能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提升幼兒的審美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豐富幼兒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審美理解力,對幼兒審美心理具有重要價值。幼兒通過戲劇活動能獲得豐富的感知,提升審美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積累豐富的審美情感,促進審美理解達到更高水平。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重視兒童戲劇活動對幼兒審美心理塑造的意義,做好孩子的腳手架,為幼兒選擇合適、恰當的戲劇活動,充分發(fā)揮戲劇活動的價值,做到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