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寶
(蘇州科技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同族詞孳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詞義的不斷引申,這是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王寧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詞匯要不斷豐富。在原有詞匯的基礎上產(chǎn)生新詞的時候,有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在舊詞的意義引申到距本義較遠之后,在一定條件下脫離原詞而獨立,有的音有稍變,更造新字,因成他詞?!盵1]王鳳陽提出:“詞義是不斷引申、層層引申的。當詞義分枝過多、層次重迭、本義和引申義相距過遠時,就要求分家獨立,派生新詞,否則就會出現(xiàn)多義同形的現(xiàn)象,影響語言交際的清晰度?!盵2]黃德寬認為:“詞義通過引申不斷豐富,造成一個文字符號記錄相關的多種義項。各個義項因產(chǎn)生的先后不一,與本義的聯(lián)系也就有親疏遠近之別,較遠的引申義項,就有可能分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詞,這時與之相應就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記錄符號。另一方面,同一文字符號所記錄的詞的引申義項過多,與漢字專字專用的構造意圖也相矛盾,需要在文字符號上給以區(qū)分,從而孳乳出新字?!盵3]
詞義引申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個連續(xù)的過程,從本義開始,經(jīng)層層引申后,會距離本義越來越遠,一般認為,此時也更容易發(fā)生詞形分化。大約因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故而以往的研究較少對引申距離推動詞匯分化的過程直接舉例論證。不過,對該理論的實證化檢驗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同族孳生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也方便漢語詞匯語義學的教學實踐。
但同族詞孳生的原因復雜。一個具體詞例的孳生,除了詞義引申,往往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詞義特征、文化背景、使用頻率、雙音節(jié)化、義項數(shù)量等等。所以,僅從分化出的詞例本身不易辨別出其中的確切致因,故而有必要加以論證。在論證過程中,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是一個難點。比如“幄”:
原始詞:屋,烏谷切,屋蓋,名詞?!抖Y記·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墻屋?!庇忠曛阜课?名詞。《詩·秦風·小戎》:“在其板屋,亂我心曲。”毛傳:“西戎板屋。”
孳生詞:幄,于角切,帳幕,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二子在幄?!薄夺屆め尨矌ぁ?“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1)本文所引語料主要來源:《十三經(jīng)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9年版)、《莊子集釋》(王先謙集釋,中華書局2012年版)、《管子校注》(黎翔鳳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楚辭補注》(洪興祖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商君書錐指》(蔣禮鴻撰,中華書局1986年版)、《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史記》(司馬遷著,中華書局2014年版)、《說苑》(劉向撰,向宗魯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淮南子集釋》(劉安著,何寧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釋名》(劉熙著,上海書店1989年版)、《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葛洪著,王明校釋,中華書局1986年版)、《后漢書》(范曄著,李賢注,中華書局1965年版)、《貞觀政要》(吳兢著,駢宇騫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范仲淹全集》(范仲淹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銀雀山漢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全文所引語料不見于以上文獻者,皆出于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8.0)”(劉俊文總纂,北京愛如生數(shù)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制)。
“屋烏谷”孳生出“幄于角”,音字皆變,見于《同源字典》《古辭辨》。《說文解字·尸部》載:“屋,居也?!倍斡癫米?“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于上者皆曰屋,天子車有黃屋?!薄拔荨钡谋玖x當從段玉裁所說,為“屋蓋、屋頂”,后來經(jīng)同所引申,轉指“房屋”。再由“房屋”義經(jīng)同狀引申指“幃幄”,分為化“幄”?!吨芏Y·天官·幕人》載:“掌帷、幕、幄、帟、綬之事?!编嵭?“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帷也?!蓖貘P陽認為,“‘幄’是從‘屋’來的。古代的房屋建筑中的房蓋棟宇部分叫‘屋’,后來也用‘屋’指整個居室。用布帛之類制作的房屋形的小帳最初也叫‘屋’,后來寫作‘幄’”[4]。
{屋}(2)文中必要時,以“{ }”表示“詞”這一單位。由“屋蓋”引申指“房屋”時,二義聯(lián)系緊密,理據(jù)清晰,都屬于“屋室”的概念范圍。但“幃幄”是由“房屋”義進一步引申而來,此時“幃幄”義已經(jīng)不再包含“屋蓋”這一語義要素(見表1),故其詞形傾向于獨立出來。所以,該義與原始義(屋蓋)的懸隔應當是其分化的直接原因。
表1 “幄”引申義列的義素分析
如果孤立地看“幄”的分化,仍然不能從理論上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詞義引申距離對詞形分化的影響,筆者提出兩種分析方法,以期最大限度排除不同因素的干擾:一是利用近義詞的同步引申進行對比研究;二是利用同族詞孳生后又發(fā)生進一步引申的例證,然后以孳生詞的本義和其引申義進行對比,觀察何者的詞形分化更為穩(wěn)定。
筆者在考察上古漢語中排在前面的1 200多個常用字(3)同族詞孳生規(guī)律在常用詞與常見義中表現(xiàn)更為顯豁,故選常用字詞進行分析。海柳文在《十三經(jīng)字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將十三經(jīng)的常用文字按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進行排序,筆者所考察的1 200多個常用字即依據(jù)該書選取。的基礎上,系聯(lián)了古漢語常見的同族孳生詞對,其引申關系的疏遠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限定義素的增加,一是詞源義素的丟失。這兩種情況容易導致詞形的分化。下文以“辯”“諍”“漁”“蔭”等詞為例,嘗試對“詞義引申距離推動同族詞孳生”理論進行一些實證性探索。所論同族詞直引學界已取得的系聯(lián)成果,文中如非必要,不再詳細介紹其系聯(lián)過程。
部分詞義經(jīng)過層層引申后,其詞源義素依然包含在其中。但是,在此過程中逐漸加入了其他的限制性義素,這樣的限制性義素越多,引申義與原始義的距離越遠,越容易導致詞形的分化。 為了更好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本節(jié)選用一些意義相近、存在同步引申的詞例進行對比論證。如“辯”:
原始詞:辨,符蹇切,辨別,動詞。《易·同人》:“君子以族類辨物?!薄蹲髠鳌る[公五年》:“明貴賤,辨等列?!?/p>
孳生詞:辯,符蹇切,爭辯、辯論,動詞。《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痹缙谝矊懽鳌氨妗薄!豆茏印しǚā?“故言有辨而非務者,行有難而非善者?!?/p>
“辨符蹇”孳生“辯符蹇”,字形改變?!段氖肌分^“辯”孳生于“釆”[5]?!搬姟奔础氨妗敝盼??!氨妗庇伞胺直妗⒈鎰e”義經(jīng)同狀引申的方式發(fā)展出“辯論”義,字形發(fā)生了分化。“辨”“辯”早期常通用(上引《管子》)。中古后,二者分化基本完成。《世說新語》中“辨”共用1次,表示“辨別”;“辯”用作“辯論、辯明”5次,用作“善辯”3次,用作“辨別”1次(4)這屬于同源通用。。[6]
從義素分析的角度看(見表2),相比于“辨”,“辯”主要多出“用語言”這樣的行為方式信息,屬于限制性義素增多導致的分化。
表2 “辨”引申義列的義素分析
再如“諍”:
原始詞:爭,側莖切,爭斗、爭奪,動詞?!对姟ご笱拧そ瓭h》:“時靡有爭,王心載寧?!币曛笭幷?、訴訟,動詞?!肚f子·齊物論》:“有分有辯,有競有爭?!薄妒酚洝ち艉钍兰摇?“此難以口舌爭也?!币矊懽鳌罢姟?。范仲淹《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銘》:“公上言非便,復與執(zhí)政諍于帝前?!?/p>
孳生詞:諍,側迸切,規(guī)諫,動詞。《說苑·臣術》:“有能盡言于君,用則留之,不用則去之,謂之諫;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早期也用“爭”字。《呂氏春秋·功名》:“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p>
“爭側莖”孳生“諍側迸”,音字皆變。見于《漢語變調(diào)構詞考辨》(以下簡稱《考辨》)、《同源字典》?!盃帯庇伞盃帄Z”義同狀引申出“爭辯”義,又進一步引申出“規(guī)諫”義,分化為“諍”。
由“爭奪”到“爭論”到“規(guī)諫”,其限定義素不斷增加(見表3),最終導致了“規(guī)諫”義的詞形分化。
表3 “諍”引申義列的義素分析
除了以上對“辨”“爭”分化的直接論述,進一步對比“辨”“爭”分化為“辯”“諍”的過程,可以更為清楚地觀察到詞義引申距離對詞形分化的影響(見表4)。
表4 “辨”“諍”引申分化對比分析
“辨”與“爭”的分化過程有諸多相近之處:{辨}由“分辨”引申出“辯論”,字形上遂分化作“辯”;{爭}由“爭奪”引申出“爭論”,亦曾在字形上分化作“諍”。除上文引《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銘》外,再如:
(1)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后漢書·徐防傳》)
(2)彼誠以天下之必無仙,而我獨以實有而與之諍,諍之彌久,而彼執(zhí)之彌固。(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塞難》)
(3)臣下無以自安,內(nèi)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論諍。(吳兢《貞觀政要》卷二)
“辨”與“爭”不僅詞義引申同步,詞形的分化幾乎也是同步進行(5)但表示“爭論”義的“諍側莖”分化不穩(wěn)定,中古以后逐漸消失,現(xiàn)代漢語中不存。。而當“爭”發(fā)展出“規(guī)諫”義時,字形與語音都穩(wěn)定地分化為“諍側迸”,并一直承續(xù)至現(xiàn)代漢語。
“辨”與“爭”的孳生過程不僅展現(xiàn)了引申距離對詞形分化的影響,也說明字形相對于語音來說,在某些條件下是一種更易被運用的初級分化手段。
詞義在引申過程中,隨著引申環(huán)節(jié)的增加,各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有義素發(fā)生丟失或輪替,導致只有相鄰的引申義位關系較近,而中間隔有其他引申環(huán)節(jié)的義位之間往往不再能分析出共同義素,最終導致引申義的詞源不明,從而傾向于發(fā)生分化。如“漁”:
原始詞:魚,語居切,水生動物、魚類,名詞?!对姟ご笱拧ず德础?“鳶飛戾天。魚躍于淵?!?/p>
孳生詞:漁,語居切(6)據(jù)《考辨》,“漁”在漢代時讀去聲,中古后又讀為平聲。,捕魚,動詞?!兑住は缔o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又引申指獵取女色、侵奪財物,動詞?!抖Y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 ”《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p>
“魚語居”孳生“漁語居”,字形改變,見于《文始》《同源字典》。{魚}引申出“捕魚”義,分化作“漁”,后“捕魚”義進一步引申指“獵取、侵奪”,其賓語多是“女色、財貨、田產(chǎn)”等(見表5)。
表5 “漁”引申義列的義素分析
{漁}早期也經(jīng)常使用原始詞形“魚”,如《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笨追f達疏:“捕魚謂之魚?!便y雀山漢簡《晏子·七》:“節(jié)飲食,毋敢多田魚,以毋伓川澤?!苯駛魇辣尽蛾套印?nèi)篇問上》作:“節(jié)飲食,無多畋漁,以無逼川澤?!庇?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秦》:“可魚邋(獵),不可攻,可取不可鼠(予)?!边@一點可用以調(diào)查孳生詞相關義項在字形上分化的穩(wěn)定性。
雖然{魚}引申出“捕魚”“獵取、侵奪”義后,字形發(fā)生分化,但在不同的義項上分化的程度不同,即“捕魚”義中含有名詞“魚”這一義素,而“獵取、侵奪”義已經(jīng)與“魚”義絕緣。顯然,“捕魚”義與原始義近,而“獵取、侵奪”義距原始義遠。這種差異導致后者在字形上的分化更為嚴格,表現(xiàn)為古代文獻在“捕魚”義上“魚”“漁”通用較多,而在“獵取、侵奪”義上“魚”“漁”通用極少。要證明這一點,需要調(diào)查特定范圍的文獻中“魚”字用于“捕魚”與“侵奪”二義的比例。不過,由于“魚”在歷史文獻中用量極大,直接對其進行大范圍調(diào)查幾不可行,故而本文利用含“魚”的雙音結構進行測查。這一方面有利于數(shù)據(jù)的提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規(guī)避雙音節(jié)化對同族孳生的影響問題。
{漁}表示“捕魚”義時,有“漁獵”“漁樵”用法,也寫作“魚獵”“魚樵”。經(jīng)查,清代以前的常見古籍(7)此處及下文所提及的“清代以前的常見古籍”以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8.0)”所收古籍為調(diào)查范圍。中,“漁獵”共3 012例,“魚獵”共45例?!棒~獵”占總數(shù)比約為1.47%。略舉如下:
(4)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余種種下賤工巧業(yè)家。(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二)
(5)一曰天下有謀,一曰魚獵起兵。(李淳風《觀象玩占》)
(6)臨視者往往魚獵其尤。(陳宓《龍圖陳公文集》卷二十三)
“漁樵”共7 128例,“魚樵”共59例?!棒~樵”占總數(shù)比約為0.82%。略舉如下:
(7)谷口疏鐘動,魚樵稍欲稀。(王維《王摩詰文集》卷六《歸輞川作》)
(8)李君此畫何容易,畫出魚樵有深意。(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十附張蕓叟《陽關圖歌》)
(9)我失魚樵之利,又累我男女易畜產(chǎn)二江外。(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二百十八)
{漁}用作“獲取、侵奪”義有“漁利”“侵漁”的用法,也寫作“魚利”“侵魚”。清代以前的常見古籍中,“漁利”共有1 313例,而“魚利”詞形只見1例,占總數(shù)比約為0.08%,如:
(10)商人則通賄于官,夾帶私鬻,以魚利其中,法久弊生,日以彌甚。(張邦奇《張文定公覲光樓集》卷三)
“侵漁”共5 106例。相比之下,“侵魚”只有11例,占總數(shù)比約為0.21%。如:
(11)至大四年三月,欽奉詔書內(nèi)一款節(jié)該:官吏侵魚,其弊非一。(拜柱《通制條格》卷二十八)
(12)耿應魁則有趲運之責者,一任舟子之侵魚,半屬馮夷之漂沒,咎實難諉。(畢自嚴《度支奏議·新餉司》卷三)
(13)今天下費之最巨者無若邊餉,其侵魚蠧冒,弊出百端,亦無若邊餉。(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四百三十一)
從“魚獵”“魚樵”與“魚利”“侵魚”兩組形式的使用情況看,后一組的使用比例遠遠小于前一組,可見當{漁}由“捕魚”引申指“獲取、侵奪”時,在字形上的分化更穩(wěn)定。
再如“蔭”:
原始詞:蔭,于金切,陰影、背陰之處,名詞。《莊子·山木》:“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又寫作“陰”?!秴问洗呵铩げ旖瘛?“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p>
孳生詞:蔭,于禁切,遮蔽,動詞?!冻o·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庇忠曛副幼o?!豆茏印ぞ忌稀?“夫為人君者,蔭德于人者也?!庇忠曛父S印⒒轁?。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四:“佛則冥衛(wèi)國家、福蔭皇基。”早期也寫作“陰”?!对姟ご笱拧どH帷?“既之陰女,反予來赫?!币袅x:“陰,鄭音蔭,覆蔭也?!?/p>
“蔭(陰)于金”孳生“蔭于禁”,音字皆變,見于《文始》《同源字典》《考辨》。“蔭(陰)于金”本義為“陰影(之處)”,引申指“遮蔽”,分化為“蔭于禁”,由此又進一步引申指“庇護”和“福佑”。“蔭(陰)于金”與“蔭于禁”導源于“陰于金”之“陰暗”義。
“蔭于禁”有時又寫作原始字形“陰”。從義素分析可看出,“蔭于禁”之“遮蔽”“庇護”“福佑”三個義項與原始詞“陰于金”的距離越來越遠,因而這些義項在原始字形的使用頻率上亦有不同表現(xiàn)(見表6)。
表6 “蔭”引申義列的義素分析
與“漁”相似,調(diào)查“蔭于禁”不同義項的分化情況也需要利用相關的雙音結構。對于“蔭”之“遮蔽”“庇護”“福佑”三個義項,這里分別選“蔭蔽”“蔭庇”“福蔭”“蔭庥”四個結構作為代表。
(14)石上不生五谷,禿山不游麋鹿,無所陰蔽也。(《淮南子·道應訓》)
(15)士人之就試者,莫不先期備金錢,禱以求陰庇。(魯應龍《閑窗括異志》)
(16)不以某為疏而使與聞秘論,兼復獎借當?shù)?陰庇不佞,不以某為嫌而使俯焉。(李攀龍《滄溟集》卷二十七)
“蔭庇”共用309例,同義形式“陰庇”共用154例?!瓣幈印闭伎倲?shù)比約為33.26%(9)“陰蔽”“陰庇”在小部分例證中兼有“暗中蔽護”之義。。如:
(17)柴因訟敏中貿(mào)惟吉故第,又嘗求娶己,不許,以是教安上誣告母,且陰庇之。(陳均《宋九朝編年備要·皇朝編年備要》卷六)
(18)婚成,孕生貴,病宜禳,求財吉。凡事必有陰庇也。(邵雍《夢林玄解》卷一《夢占》)
(19)享朝廷之洪福,賴祖宗之陰庇。(毛晉《六十種曲·荊釵記》)
{蔭}表示“福佑”義時,有“福蔭”“庥蔭”的用法,此時“蔭”的分化明顯趨于穩(wěn)定,表現(xiàn)為此義基本只用分化字形。經(jīng)查,清代以前的常見古籍中,“福蔭”共345例,無一寫作“福陰”?!扳邮a”(又作“蔭庥”)共200例,寫作“庥陰”或“陰庥”字形的分別只有1例,占比為1.00%。
(20)乃興祠禱,乃事觀游。冷風甘澍,一方陰庥。(胡謐《山西通志》卷十四)
(21)木托于土而還以制土,培土婁不生松栢。庥陰之原,必有比屋。(黃道周《易象正》卷終上)
從“魚獵、魚樵”“魚利、侵魚”和“陰蔽、陰庇”“福陰、陰庥”的分化情況看,同樣是雙音結構,孳生詞的語義離原始詞距離越遠,其詞形分化越穩(wěn)定,用原始詞形的比例越低(見表7)。
表7 “漁”“蔭”相關義項在雙音結構中用原始字形的概率統(tǒng)計
以上{漁}{蔭}兩組孳生形式的調(diào)查大致可以排除以下因素的干擾:一是雙音節(jié)化的影響。因為所調(diào)查的對象同樣是雙音結構,而分化結果不同,說明這兩組詞例不同義項的分化差異非由雙音化所致。二是使用頻率的影響。一般認為,使用頻率高的更傾向于分化,但這組詞例中,使用總頻次更多的“漁獵”“漁樵”與“蔭蔽”“蔭庇”的分化反而沒有“漁利”“侵漁”與“福蔭”“蔭庥”的分化穩(wěn)定,說明這組詞例的分化差異非由使用頻率所致。三是義項多少的影響。因為所調(diào)查的{漁}之“捕魚”“獲取”義、{蔭}之“遮蔽”“庇護”“福佑”義皆為孳生詞本身所有,其內(nèi)部分化的穩(wěn)定性差異不可歸之于義項多少的影響,所以筆者認為,{漁}{蔭}在不同義項上分化穩(wěn)定性的差異主要源于詞義的引申距離。
筆者主要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借助“辨”“爭”“魚”“陰”等詞,梳理其孳生過程,對“詞義引申距離推動同族詞孳生”理論的實證做了一些粗淺的嘗試。
應當指出的是,“詞義引申距離”是同族詞孳生的必要條件之一,更非充分條件。詞義引申無論多遠,皆有可能使用原始詞形而不發(fā)生分化。一些常見的假借義往往與本義共用一個詞形,如“耳”不僅記錄了本義“耳朵”,還記錄了假借的語氣詞義。假借義與本義沒有關聯(lián),故可將假借義視為由本義引申到無窮遠而形成的。雖然名詞“耳朵”義與語氣詞義相距懸遠,但是在古漢語中一直使用詞形“耳而止”,沒有分化,說明每一個詞形都有一定的詞義容量,可以同時容納一些毫無聯(lián)系的義位,以求表達上的簡便。這種情形與以上所論的分化現(xiàn)象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漢語詞形系統(tǒng)正是在這種“表達律”與“區(qū)別律”[8]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