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腹瀉的起病和持續(xù)時間,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常常起病很急,病程比較短,持續(xù)時間一般小于4周,主要與傳染性疾病、腸道急性炎性疾病、食物中毒/過敏及化學/生物毒物攝入、全身疾病和精神因素等有關。急性腹瀉通常是自限性的,但也可能是慢性腹瀉的開始。慢性腹瀉起病慢,病程常常大于4周或長期反復發(fā)作,據統(tǒng)計,其患病率在1%~5%不等,病因多為全身性疾病、消化系統(tǒng)慢性疾病、使用瀉藥或藥物及神經功能紊亂等。
腹瀉的發(fā)生機制,從病理生理角度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分泌性腹瀉、滲出性腹瀉、滲透性腹瀉、動力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等。
感染性腹瀉是一種胃腸道感染性疾病,通常經過口傳播,多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病原體感染引起。
分泌性腹瀉是因為腸道分泌大量液體超過腸黏膜吸收能力所致,如霍亂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樣腹瀉。腸道非感染或感染性炎癥,如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結核、放射性腸炎以及腫瘤潰爛等均可使炎性滲出物增多而致腹瀉。某些胃腸道內分泌腫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腸肽瘤所致的腹瀉也屬于分泌性腹瀉。
滲出性腹瀉主要是由于腸黏膜炎癥滲出大量黏液、膿血而致腹瀉,如炎癥性腸病、感染性腸炎、缺血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等。
滲透性腹瀉由腸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阻礙腸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腸內高滲。服用鹽類瀉劑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瀉亦屬此型。
動力性腹瀉由腸蠕動亢進致腸內食糜停留時間縮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瀉,如腸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等。
吸收不良性腹瀉由腸黏膜吸收面積減少或吸收障礙所引起,如小腸大部分切除術后、吸收不良綜合征、小兒乳糜瀉、熱帶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及消化酶分泌減少如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腹瀉等。
不過,部分腹瀉病例不是單一機制致病,可涉及多種原因,僅以其中之一機制占優(yōu)勢。
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加、糞便稀薄不成形?;颊咦陨磉€可能有肛門墜脹、排便不盡、便意頻繁的感覺。除此之外,腹瀉還常常伴隨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皮疹或皮下出血、關節(jié)疼痛或腫脹、消瘦乏力等不適。
腹瀉常常以“大便異?!睘樘攸c。
1.排便次數增多:腹瀉時,每日大便次數>3次,嚴重者可達到10次及以上。
2.大便的量:腹瀉時,一般大便量會增加,最多一天可達10升以上。
3.大便的形狀:往往是稀便,可部分成形,或是蛋花水樣便,主要取決于大便中水分的含量。
4.大便中含有其他成分:部分患者便中可能還有其他成分,如血液、黏液、泡沫、蛔蟲等。
5.大便的顏色:多為黃色或黃綠色,若是含有血液,大便可為咖啡色、醬紅色、洗肉水樣色等。
6.大便的味道:有的腹瀉患者的大便臭味明顯(如腥臭味、酸臭味等),有的則無明顯臭味。
7.腹瀉的變化:部分患者腹瀉可以逐漸好轉,如發(fā)生的時間間隔延長,大便逐漸成形等;有的患者則表現為腹瀉頻率增加,大便稀薄不成形。
8.腹瀉伴有腹痛:腹痛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常見的腹痛主要發(fā)生在肚臍周圍、下腹部或左下腹。
值得注意的是,自身疾病病情加重、進食不干凈或油膩食物等情況下,腹瀉可能加重。在某些特定人群中,以上特點可能完全不同。如嬰幼兒,消化系統(tǒng)未發(fā)育完善,且其食物主要以液體為主,大便相對不易成形,因此應當將嬰幼兒當前排便情況與之前進行對比,來判斷嬰幼兒是否存在腹瀉的情況。任何原因引起的腹瀉,均需要就醫(yī)明確原因,尤其是伴有發(fā)熱、腹痛等不適時,需及時就醫(yī)。不能因為腹瀉病情不重或伴隨癥狀較輕,就不引起重視,導致病情耽誤。
生理性腹瀉的嬰兒,可通過添加輔食改善腹瀉的情況。情況非常緊急、危重時,醫(yī)生會首先實行緊急救治。而在一般情況下,醫(yī)生常規(guī)處理和治療的大原則都是結合兩個方面,一是對因治療,也就是針對引發(fā)腹瀉的根本原因去治療;二是對癥治療。
1.對因治療
(1)手術治療:大多數引起腹瀉的疾病不需要進行手術,但部分疾病引起的腹瀉需要手術,如膽石癥、胃癌、直腸腫瘤、胰腺癌、結腸多發(fā)息肉、嚴重的克羅恩病、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尿毒癥等,常用的術式如膽囊切除術、腫瘤切除術、內鏡下息肉切除術、腸段切除術、腎移植手術等。
(2)藥物治療:大部分發(fā)生腹瀉的患者都要接受藥物治療。如由感染性胃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引起的腹瀉,常用藥物有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驅蟲藥物、腸黏膜保護劑、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2.對癥治療
腹瀉以及其伴隨癥狀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所以,在確定病因以后,醫(yī)生會根據癥狀進行針對性治療。
(1)止瀉:目的是緩解患者腹瀉的癥狀,防止患者過度脫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fā)生。主要方式是在針對病因的治療下使用止瀉藥,比如益生菌(雙歧桿菌三聯(lián)、枯草桿菌二聯(lián)、地衣芽孢桿菌等)、阿片類抗動力藥(洛哌丁胺)、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小檗堿(黃連素)等。但不是所有腹瀉患者都能使用止瀉藥,要根據醫(yī)生評估患者病情后,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種類。
(2)補液治療:目的是糾正患者因為腹瀉導致的嚴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常用的方法是輸液及口服補液鹽等。
(3)鎮(zhèn)痛治療:目的緩解患者伴隨的劇烈腹痛。常使用小劑量的嗎啡、解痙止痛劑等。
以上治療主要針對的是腹瀉本身及其伴隨癥狀的處理,更多是并發(fā)癥的處理。平時更重要的是做好對腹瀉的防范。從自身角度來看,我們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避免直接食用生冷、刺激的食物,盡量少食用易帶致病菌的食物,如涼拌菜、海產品等。烹飪食物應達到一定的溫度和足夠的時間,特別注意隔夜食品或冰箱保存的食品均應加熱煮透后再食用。從環(huán)境角度來說,夏秋季更應該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殺滅蒼蠅、蟑螂、老鼠、蚊蟲等可能導致病原體傳播的害蟲。讓我們一起關注腹瀉癥狀,預防腸道疾病的發(fā)生,呵護腸道健康!
專家簡介
張明鑫 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博士,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首屆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yī)生。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腫瘤及肝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擅長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治療(ESV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胃壁全層切除術(EFR)、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等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