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亮
(市場星報,安徽 合肥 230001)
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讓新媒體快速崛起,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輿論主戰(zhàn)場的話語權和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勢頭在不斷朝著新興媒體傾斜,紙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經歷著“快速萎縮的讀者受眾群”“不斷下滑的廣告創(chuàng)收”“不匹配的新媒體轉型”等行業(yè)陣痛,前路該如何走,成為每個紙媒人需要面對的共同難題。
首先,內容不再為王。自媒體平臺和新媒體技術讓“用戶貢獻內容”(UGC)常態(tài)化,受眾可以高效便捷、隨時隨地在新媒體上發(fā)布各種原創(chuàng)內容,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其中不乏一些優(yōu)質內容,總體而言,內容稀缺的時代已經過去。
其次,機構不再為王。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話語權,是人們了解新聞的唯一渠道。但是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不斷被分化、去中心化和平民化,一些優(yōu)秀的新聞專業(yè)人士“另起爐灶”,在新媒體上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同樣收獲了大量粉絲,用戶不再依賴哪家專業(yè)媒體獲取新聞資訊,而是更加依賴一些新媒體平臺上的“輿論新銳”,專業(yè)結構的身份認同感已經被消解。
第三,獨家報道難以制勝。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當下,理論上講,每個機構乃至個體獲取信息的時差趨向于零,任何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各家媒體都會在第一時間關注和報道。獨家報道在信息時代并不是媒體競爭的優(yōu)勢,取而代之的是對新聞事件的獨到分析、評論和見解,“輿論領袖”的位置成為媒體競爭的主戰(zhàn)場。
當內容不再為王,機構不再為王,獨家報道難以制勝時,紙媒究竟該何去何從?這時候,報紙一定不能再將眼界局限于“紙”這一介質,圍繞“紙”來進行內容生產,而是應當積極地尋求新媒體融合發(fā)展之路,做有品質的“紙媒”,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消費產品,多渠道分發(fā),讓受眾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個新媒體平臺獲得最佳的閱讀體驗。報紙只有放棄固執(zhí)地對介質的堅持,走融合發(fā)展之路,化身“質媒”,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方面,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吸引廣大受眾的核心在于堅持“內容為王”,通過精致的版面內容留住讀者,但是新時期處于網絡化閱讀環(huán)境之中的人們,其閱讀習慣逐漸從整體閱讀轉向碎片化閱讀,很難再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報紙上的內容,而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快速便捷獲得自己需要的新聞內容,報紙這種只依靠文字、圖片等視覺符號傳遞信息,且需要耗費受眾大量時間進行思考的傳播方式,很明顯已經喪失了優(yōu)勢。
另一方面,紙媒雖然在持續(xù)地向新媒體輸送內容,但是與一些理念先進,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新興媒體相比,其在作品呈現方式上依然老套,難以有效吸引受眾。比如,一些新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能夠對新聞事件采用動畫還原事實,在詳細描述的同時,還能夠利用技術優(yōu)勢,將三維、VR 和AR 技術巧妙地融合在報道中,給用戶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這就使得報道的新聞內容與紙媒生產的新媒體相比,更加豐富立體,有效地激發(fā)了受眾的閱讀興趣。
同時,新興媒體的興起、無限網絡的全覆蓋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網絡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頭部視頻賬號等新媒體渠道來獲取信息,報紙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之上,雖然貢獻了大量的內容,卻在消解自己的品牌。用戶在信息消費的時候,往往可以清晰地記住自己是從什么平臺上看到了這條新聞,但是卻并不清楚這條新聞的來源到底出自哪家傳統(tǒng)媒體機構,這對于堅持做內容的報紙媒體來說,消極影響很大。在新媒體時代,用戶記得的往往是自己智能手機上的一個個應用程序,但是卻記不住內容提供者的名稱,閱讀新聞不知道新聞來自于哪家媒體機構。這對于報紙這一內容生產者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受眾消費了內容,但是卻并沒有付費(有少部分是平臺打包購買了部分紙媒的內容),更糟糕的是,甚至記不住名字,難以塑造報紙的品牌形象。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消費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生,移動化和社交網絡更是賦予了智能終端巨大的生命力,讓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終端進行移動閱讀,伴隨著智能手機,iPad等新型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化應用,信息采集和信息傳播的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可以快速采集,廣泛傳播,且內容交互性更強,更新迭代的速度極快。
對比之下,紙媒的信息采集、報紙編輯、內容審核、排版印刷和出版發(fā)行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再加上報紙版面有限,使得紙媒在時效性和信息承載量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被放大,再加上報紙發(fā)行受地域限制約束較大,使其可以覆蓋的受眾范圍更小。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傳播者,借助于移動終端和自媒體平臺,有強烈傳播欲望的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實現“拇指寫作、智能發(fā)布”,成為信息的采集者、發(fā)布者和分享者,而且與以往新聞機構的“媒體線人”不同,這群新受眾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傳播能力很強,他們有可能完成的就是成型的新聞報道,完全可以滿足受眾的基本信息需求,這樣一來,受眾對于報紙資訊的依賴程度在不斷降低,讀者黏性在不斷下降。
一些受眾除了傳播新聞,還在影響輿論,他們在看大量有共同社會話題的新聞之后,會自發(fā)地在一些網絡社交平臺上(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網站)聚集,通過“評論”“留言”和“轉發(fā)”等方式表達意見、發(fā)表觀點,形成“全民評論”的輿論場。相反,報紙由于自身傳播力有限,很多報道難以在信息的海洋中激起一絲漣漪,難以肩負起輿論引導的主流媒體職責。
紙媒要實現轉型,必須要“觀念轉身,理念先行”,一定要敏銳地感知到新技術的脈搏,認知新媒體理念,牢牢樹立符合網絡時代的“用戶理念”?,F如今大部分報紙的融媒策略都是立足于“關聯”和“補效”等字眼展開,堅持的是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齊頭并進地發(fā)展,借助聯動從而實現雙贏。比如,有的報紙發(fā)行就是采用“數字版+紙版”發(fā)行相結合,一周七天,周一到周六是數字版報紙,紙質版在周日發(fā)行,作為數字報紙的補充,更像一種“導讀”,讓讀者可以通過標題或速讀等了解一周的重要新聞目錄,如果想知道詳細內容,就需要登陸相關APP 或者上網搜索閱讀。
但是不管報紙在融合發(fā)展進程中采用何種融合方式,也不管未來紙媒以何種形態(tài)生存(一些國家的報紙發(fā)行已經完全取消線下模式,采用線上傳播),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意思是必須具備的,必須樹立服務意識。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起點和終點都是受眾,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信息服務是紙媒的職責。用戶對有深度、有見解和指導性的評論,對本地新聞、對與自己切實利益相關的新聞永遠感興趣,會被精彩的標題和圖片所吸引,視覺體驗與情感共鳴緊密聯系,也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元素,用戶還十分注重與媒體的互動、自身意見的合理化表達等。因此,新時期紙媒在信息傳播過程應該重視“用戶體驗”和“深度調查、本土新聞、受眾評論、交流互動”,無論融媒轉型如何開展,這些基本的內容生產標準都應該被重視。
在新媒體時代,報紙媒體在融媒發(fā)展過程中,既要確保信息傳播的質量,還要解決“多介質分發(fā)平臺和落后的內容管理系統(tǒng)不匹配”問題,這就需要報紙改變傳統(tǒng)的內容生產模式,積極地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統(tǒng)一的分發(fā)平臺之上,利用技術優(yōu)勢實現各個媒體渠道的融入和關聯,實現對信息資源的統(tǒng)一調度和管理。以“前臺獨立、后臺共享、可管可控、互為引流”的資源共享模式來管理報社打造的立體化傳播渠道,各個傳播端口與中心共享內容生產、公共服務等功能板塊。另外,能夠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功能將各個端口的用戶數據加以匯總精準“畫像”,使得報社能夠建立精準的目標受眾數據庫,不斷匯總海量用戶群,最終實現新媒體的掃描、鏈接、社交及大數據功能,最終創(chuàng)建能夠順利實現流量變現的融媒體平臺。
紙媒要向“質媒”轉變,生產出更多優(yōu)質新聞作品,還應該實現機構智能的轉變,推動新媒體部門從邊緣走向核心,在單位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管理上打造報紙端和新媒體端一體化架構,這是融媒發(fā)展的基礎?!鞍l(fā)行團隊”要立足品牌營銷,做好報紙端和新媒體端的品牌塑造和產品推銷;“廣告團隊”則要從經營角度出發(fā),吸引更多的廣告投放,執(zhí)行好各種落地活動;“采編團隊”要通力合作,24 小時在線,實現信息資源的“一次采集和多次分發(fā)”?!按缶庉嫴俊焙汀叭襟w信息中心”是目前報社的主流機構設置方式,在這樣的組織架構中,受眾的需求與參與是核心,打造全天候、全媒體和全平臺采集并發(fā)布新聞和信息的工作模式,推動報業(yè)轉型。
報紙在進行融媒轉型時,一定要實現報紙端和新媒體端產品的資源共享、內容互補和團隊協(xié)作,這就意味要重塑內容生產流程。
首先,信息首發(fā)權發(fā)生了變化。在信息“一次采集,多元分發(fā)”過程中,“新媒體第一、報紙第二”的信息發(fā)布順序必須確立。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發(fā)動優(yōu)質客戶進行內容生產,也成為報社吸引受眾的重要手段。比如,有些紙媒在網站或者客戶端首頁專門開辟了用戶區(qū)域,經過快速審核后,允許普通用戶直接將照片或者新聞發(fā)到網站上,這就使得內容來源更加多元,能夠提供更多的鮮活信息。
其次,報紙端和新媒體端的聯動方式更加密切。打造立體化傳播渠道,實現信息產品的多渠道傳播,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內容的傳播范圍和覆蓋人群,獲得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實現“1+1>2”的傳播效果,就必須打通報紙端和新媒體端的渠道壁壘,通過有效的聯動,實現受眾的互相引流,打造一個忠實的受眾群體。一個很有名的案例,就是在報道“2012 年美國大選”時,比利時著名體育報紙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報網聯動”,在紙版上,有一個很時髦的版面設計,一張幾乎占據整個版面的大照片——美國總統(tǒng)正站在臺上演講,但是他的臉卻被一個二維碼覆蓋。頭版頭條通欄大標題:總統(tǒng)是……如果受眾想知道總統(tǒng)是誰,就必須掃描二維碼接入相關網站了解詳細的新聞報道。此處的“二維碼”就是報道史上的一個經典操作,一是打破常規(guī)報道,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二是實現了報紙端和數字端的有效鏈接;三是當時報紙的截稿時間到了,先用二維碼在紙質報紙上緩沖一下,等報紙印刷發(fā)行上市后,選舉結果出來,網站上有了及時的跟蹤報道,讓報紙在重大新聞報道中以另類方式不缺席。
在新媒體崛起的大背景下,報紙要在內容生產方面向“質媒”轉變,都必須要深入研究受眾的需求,生產他們真正需求的信息產品。“質媒”的內容生產者一定是由“專業(yè)化的采編人員”“專家型人才”和“社交媒體”運營者構成,只有他們通力合作,才能生產出具有“獨家解釋”“深度調查”“大數據新聞”“視覺沖擊力”“輿論風暴眼”“情感型寫法”“交流互動”等特質的“質媒”內容。
以內容的互動交流為例,雖然很多報社在內容生產過程中都在強調這個詞,但是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做互動?僅僅是建立了互動平臺,打通了互動渠道就可以了嗎?如何激發(fā)用戶的參與熱情,讓他們自覺地加入到互動行列中,積極參與討論和轉發(fā)才是關鍵。這就需要大量底層數據的支撐,能夠使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快速地收集與分析用戶的閱讀習慣,找到他們不斷變化的興趣點,然后巧妙地進行“議程設置”和“話題引導”,這樣才能快速激發(fā)用戶的參與熱情,讓互動交流“活”起來,熱度持續(xù)升溫。
紙媒轉身“質媒”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加營收,實現廣告收入的突破,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長足發(fā)展。而互聯網思維可以實現流量變現。一方面,紙媒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布局新媒體領域,收獲大量的用戶,這時候可以對部分數字內容采取收費的方式,讓感興趣的用戶為數字內容買單。這種“會員制”既可以確保新媒體端的原有流量不會因為收費而大量流失,又實現了一些忠實用戶的流量變現。同時,紙媒也可以與一些頭部媒體實現合作,打包向其出售產品內容,實現營收的增長。另一方面,開拓新媒體是紙媒轉身“質媒”,獲得營收增長的另一條途徑。“電子商務”“活動承辦”“直播帶貨”,這些都成為了“質媒”實現營收增長的有效路徑。
全媒體人才是實現“紙媒”向“質媒”轉變的關鍵。這里的人才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人才,他們既具有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又具有新媒體技能素養(yǎng);二是活躍于各類社交平臺上的“意見領袖”和“社交專家”,他們在新媒體上人氣較高,是社會網絡的連接者,能夠將不同教育背景、文化層次、興趣愛好的人快速聚集在一起,實現內容的傳播和輿論的引導。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就必須要把這兩部分人才抓在手中。因為他們有能力成為“異質化內容的貢獻者、引導性觀點的生產者、高漲人氣的聚集者”,為其提供有價值內容,有效增強平臺黏性,收獲大量的受眾關注,獲得在媒體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技術的助力下,紙媒變身“質媒”,不該再拘泥于“紙的介質”,而是要強調“品質化內容生產”,報業(yè)機構只有樹立互聯網理念,善于利用新媒體帶來的技術優(yōu)勢,從新時代用戶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消費習慣出發(fā),才能走上融媒轉型的康莊大道。在新媒體時代,英雄不問出處,對于用戶來說,不在乎是否“出生名門”,更在乎是否“精彩紛呈”,這才是核心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