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賢
安順是一座瑩白的石頭城:小城居民一生一世、每時每刻,沒有離開過石頭。
住是住在石礎(chǔ)石階石院的木屋里,臨街往往有一座石柜臺??诟怪?,鹽巴用石缽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緊不慢地旋轉(zhuǎn),四面流下潔白的豆糊,在大鍋里點豆腐。身上穿的,新布用石磙砑,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搗。
出門走石街,過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鐘鼓樓石洞門。東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遠被挑水夫們?yōu)R得濕漉漉的。成人們寧愿繞樓而過,小孩卻特意“嘚嘚嘚”踩過陰涼沁人、石壁長滿厚苔的門洞,還要冷不防大叫一聲,讓整個門洞嗡嗡震響。顫巍巍的賣水扁擔(dān)挑來的水,汲自城內(nèi)的大龍井、雙眼井、五眼井等十多眼石井,井們都罩著石蓋,刻著精粗不一的圖案花紋,石沿上滿是深深淺淺的數(shù)百年磨出來的繩槽。甜水叫大井水,供飲用;苦水叫小井水,供浣洗雜用,每擔(dān)要便宜一個銅板,最甘甜沁人的好水出在東郊一個窄而長的石罅里,名如其形,叫馬槽龍井。或認為應(yīng)作馬場龍井,但東門只趕牛場,叫牛場壩;西門才趕馬場:講究美食的人家推豆腐待貴客,讓水夫?qū)iT去挑馬槽龍井的水,要多給一倍的腳力錢。
城里城外的石牌坊,多得數(shù)不過來。我家所住的東大街,短短里許長,據(jù)府志記載就有三座石牌坊。但在我出生前就因擴建馬路拆去了。府文廟的牌坊、龍柱、泮池、小橋、院子,全是瑩白的石雕。大成殿前的那對透雕龍柱,至今是鎮(zhèn)城之寶,傳說鏨刻此柱的潘石匠,其報酬是按鑿下來的石屑石粉重量,一兩石屑一兩銀子計算的。
安順的標(biāo)志性建筑,是西秀山的石塔。老媼鄧羅氏逼童養(yǎng)媳為娼不遂,殺媳碎尸,是小城空前的大案,縣官將她處以唯古書有載的凌遲之刑,又是銘刻石碑,以警后世。
出城必經(jīng)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洞。出了城門,就見環(huán)城皆山也。金鐘山、鳳凰山、飛虹山、盔甲山、小金山、觀音山、武當(dāng)山等等,多為一座座小巧玲瓏的孤山,所以俗話說石城有桂林的山,無桂林的水。甚至有金斗不移、天鵝抱蛋、交椅大坡等奇怪的山名。金鐘觀音二山,高林蓊郁,遮天蔽日;其余諸山多是淺草灌木,露出斑駁的石骨,好像滿天星斗。有一座螺螄山,滿山是青色的田螺化石,小學(xué)的男孩們大多要邀約朝拜一次,帶上小釘錘,把石螺亂敲一氣。絕難得到一枚完整的。稍稍成形者,就帶回學(xué)校向儕輩炫耀。
石山多洞。常年游客不斷的是城南近郊的華嚴洞。端午玩此洞,是一項傳統(tǒng)。洞口幾口長滿綠苔的大石缸,長年貯著巖漿水,供和尚食用,平時無人一顧,端午節(jié)就要論杯賣了。玩家們租用殿堂打圍鼓唱川戲,辦酒席。城東二十里的清涼洞“天開一竅,前后通明,中有古剎,下有內(nèi)外二城”。老百姓叫它糧倉洞,說是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屯糧的洞窟。城南五十里有兩個洞合稱二仙洞,傳說當(dāng)?shù)厣矫褶k紅白喜事,可以去洞口求借仙家的鍋瓢碗盞,后來一戶貪心人家沒有全數(shù)歸還,仙家生氣,從此再也借不出來了。我沒去過此洞,傳說卻聽母親說過。此外無數(shù)的山洞,多是山民躲避兵災(zāi)匪亂的處所;太平年月,則在洞里熬硝。
安順人就在這個石世界里,經(jīng)歷每人一份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
選自《安順舊事:一種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