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關鍵詞:聲樂演唱;咬字吐字;重要性
引言:隨著歌唱藝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聲樂演唱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聲樂是一門語言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有著較強的藝術欣賞價值。而要想將聲樂作品完美地演繹出來,不僅要求演唱者具備良好的發(fā)聲技巧和演唱技巧,還需要注重咬字吐字的運用,增強聲樂演唱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吐字的規(guī)則較為繁瑣,需要演唱者在掌握咬字吐字規(guī)律的前提下,根據(jù)演唱需求,靈活運用和調整。因而聲樂演唱者應加強對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規(guī)律、技巧的研究,提升聲樂演唱水平。
聲樂是一種語言的音樂藝術形式,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將歌曲作品的意識清晰、完整地傳遞給觀眾,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為達到這一演唱表演目的,對于咬字吐字規(guī)律和技巧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1]。另外,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的發(fā)聲主要是由人體共鳴器官產(chǎn)生的,如果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無法做好咬字吐字清晰,則不能將歌詞部位的變化完美呈現(xiàn)出來,難以達到運用共鳴器官美化聲音的效果。因而要想達到良好的聲樂演唱效果,演唱者也必須掌握咬字吐字技巧。
咬字在聲樂演唱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聲樂演唱中的咬字講究“咬得正,但不能咬死”,因而演唱者的咬字著力點一定要清晰、真切、準確。所謂的“咬字”,簡單來說就是字頭部分聲母的發(fā)音,根據(jù)咬字器官著力部位起到的作用,可以將咬字分為舌音、唇音、喉音、齒音、牙音等五個類別。由于聲母在發(fā)聲過程中起的是阻礙作用,不同咬字器官著力點產(chǎn)生的阻礙不同,就造就了聲樂演唱中咬字的多種變化[2]。以《情歌》這一聲樂作品的演唱為例,其歌詞中“河上的清波”的“波”與“潑”的會發(fā)出“o”音,但由于聲母不同,在發(fā)聲的過程中其所使用的器官著力點不同,就形成不同阻礙。由此可見,如果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演唱者不能準確把握咬字的著力點,不僅會出現(xiàn)咬字不清的現(xiàn)象,甚至還會改變字音或字義,進而不能準確地將歌曲內容準確傳達給觀眾。因而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咬字技巧,保證字頭發(fā)音的清晰、準確和真切。
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只有做到吐字清楚,才能將歌曲唱好。聲樂演唱中的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韻母的發(fā)音,其中字腹是指一個字最響亮的韻母部分。根據(jù)吐字過程中口腔變化形態(tài),可以將吐字劃分為“開、齊、撮、合”四個類型。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在快速咬字之后,需要立即吐字,并且做到“字腹延伸不變形”,保持母音口型不變,氣息不斷,讓咽腔等共鳴器官感受到氣流振動所產(chǎn)生的共鳴。不論是傳統(tǒng)民歌還是歌劇中的詠嘆調,在演唱的過程中都需要保證吐字清晰、飽滿、圓潤,這樣才能將好的聲音傳送出來。以《黃河謠》這一聲樂作品為例,為將歌曲準確、清晰地演唱出來,演唱者需要將每個字的“字頭”念清。比如,“黃”字就需要念出“呼”(Hu),“流”字需要念出“離”(Li)等。而當字頭念出聲之后,就需要念出其韻母的部分,如“黃”字引長唱“昂”,“流”字引長唱“歐”等。最后要念清字尾,如“黃”字在收聲時需要收入鼻中“ng”,“流”字在收聲時需要收入“烏”(u)。在聲樂演唱中,通過將唱字拆分為字頭、字身、字尾,通過出聲、引長和收聲等方式,可以將整個字準確、清晰地唱出來,強化歌唱效果。
在聲樂演唱當中,咬字吐字的發(fā)音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對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進行研究時,不能只局限于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規(guī)律,還需要加強對咬字吐字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出咬字吐字的作用,強化聲樂演唱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的情感抒發(fā)必須通過咬字吐字來體現(xiàn),這就要求演唱者的咬字吐字必須服從情感需求[3]。但由于歌曲情感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字,其咬字與吐字的方法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為此,演唱者必須準確把握歌曲情感變化,并通過對咬字、吐字的方式的調整,將歌曲更富有情感地演唱出來。
綜上所述,咬字吐字在聲樂演唱中尤為重要,把握咬字吐字技巧,有助于聲樂演唱水平的提升。因此,聲樂演唱人員應意識到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并加強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準確把握聲樂演唱中咬字與吐字的規(guī)律和技巧,提升聲樂演唱水平。
參考文獻:
[1]薛晨飛.咬字吐字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藝術大觀,2023(15):38-40.
[2]譚佳漪.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技巧訓練及運用[J].藝術大觀,2023(14):27-29.
[3]魏劬正.淺淡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訓練[J].求知導刊,2022(06):107-109.
(作者單位: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三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