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達,孫國軍
(1.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赤峰學院 學報編輯部,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截至目前,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如張媛、李福森指出近年來學界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視角趨于多元化,微觀研究逐漸增多,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媒介關聯(lián)研究不斷增多[1]。然而到目前為止,學界忽視了高校歷史學課程中的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史學概論、民族史等課程,作為集中體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專業(yè)課程的重要性,尚未見到探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相結合,并將其融入高校歷史學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相關研究。①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yè)作為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歷史學專業(yè)人才的主陣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相結合正是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的具體實踐。
基于此,本文嘗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融入高校歷史教學與立德樹人全過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與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民族史等課程的知識體系與教學講授相結合,從歷史學科研、教學等角度充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文章權為引玉之磚,以求正于各位專家學者。
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堅持的主線,實現(xiàn)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應納入高校史學必修課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聯(lián)結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其中的炎黃認同、天下觀、“多元一體”等思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在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近代以來,民族危機促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從“自在”走向“自覺”,并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覺”到“自為”的歷史性轉變。
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相結合有助于“立德樹人、培根鑄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睂㈣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相結合正是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的具體實踐。在歷史課程講授中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學生在之后歷史學各門課程的學習中,運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理解、分析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理解中外關系與全球史議題,進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真正做到為黨育才、為國育人。
再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相結合有助于推動歷史學、民族學話語體系的完善。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fā)表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在高校史學知識體系中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學生厘清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歷史學專業(yè)學生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有力武器。同時進一步充實“中華一體論”,批評“征服王朝”“內(nèi)亞路徑”“新清史”等學說,推動歷史學、民族學話語體系的完善。
最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與立德樹人全過程,是對“課程思政”建設理念的踐行,有助于完善歷史學教學體系與民族學教學體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知識是載體,價值是目的,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盵2]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有機融入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民族史等課程的知識體系與教學講授中,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yè)之中,使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民族觀,反思并批判國外民族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凡此種種,正是將課程思政貫徹進具體歷史學專業(yè)教學之中,進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chǎn)生影響,真正實現(xiàn)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形成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將教學設計分為思想源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論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基本模塊,在其之下進行具體的專題教學設計。限于文章篇幅,此處僅舉四例:
中國古代,雖“中華民族”尚屬于“自在的民族實體”,甚至未出現(xiàn)“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但卻存在共同體意識。中國古代各政權,從自稱“中國”,到“自我認同”作為多民族共同體的“中國”,再到“他者認同”的出現(xiàn),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邏輯
各民族及其政權基于對 “天地之中”“文化中心”的向往,其中一些政權自稱“中國”,此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起點。但這種對“中國”美稱的認同,是簡單的、樸素的,故一些域外政權同樣自稱“中國”。當發(fā)展至“自我認同”作為多民族共同體“中國”階段,具有“自我認同”的民族及政權,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接續(xù)作為多民族共同體“中國”的歷史譜系。雖諸政權并立,但在多民族共同體“中國”的旗幟下,具有“自我認同”者自覺維護多民族共同體“中國”的“大一統(tǒng)”,域外政權則游離出多民族共同體“中國”之外。正是由于各政權“自我認同”作為多民族共同體的“中國”,相同的“自我認同”衍生出“他者認同”,“他者認同”的出現(xiàn),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征日益凸顯。不僅同時期各政權認同彼此作為多民族共同體“中國”一分子的身份,后世王朝同樣認同前朝作為多民族共同體“中國”一分子的身份。中國古代各政權對“中國”的自我認同,相互間的“他者認同”,以及后世對其作為“多民族共同體”的“中國”身份的認同與繼承,是中國古代在經(jīng)歷分裂割據(jù)后,仍歸于大一統(tǒng)的原因。
“中國認同”涵蓋多個方面。以“炎黃認同”為例,中國古代各民族“祖述炎黃”,既是文化認同,也是歷史認同,更是民族認同。中國古代無論是漢族還是邊疆民族皆認同炎黃祖先記憶,或者說炎黃苗裔身份,正是當時各族群、各階層“中國”認同與民族認同的明顯反映和典型標識。正是由于中國古代各民族都繼承炎黃以降的歷史傳統(tǒng)與文化傳統(tǒng),使得“中國”漸成為超越族屬和血緣的、包含中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共同體,各民族漸自覺意識到彼此皆為“中國”的組成部分,在承認民族多元的基礎上,最終確立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共同體意識。
近代以來,隨著民族國家觀念傳入中國,知識精英們開始思考中國的民族問題。1902年,梁啟超首次提出并使用“中華民族”一詞[3]。并于次年向國人介紹瑞士法學家、政治理論家伯倫知理有關民族的定義:“①其始也同居于一地 (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則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異族而雜處一地,此言其朔耳);②其始也同一血統(tǒng)(久之則吸納他族,互相同化,則不同血統(tǒng)而同一民族者有之);③同其支體形狀;④同其語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風俗;⑧同其生計。有此八者,則不識不知之間,自與他族日相閡隔,造成一特別之團體固有之性質(zhì),以傳諸其子孫,是之謂民族?!盵4]
然而清末知識精英所倡導的“中華民族”概念,并未得到時人的普遍認同。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國號的使用,極大增強了人們對“中華”的認同感,人們才開始有意識地用“中華”一詞命名各種事務,這為此后“中華民族”成為國人共同認可并有自覺歸屬感的概念奠定基礎[5]。中華民國建立伊始,孫中山便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正式使用“中華民族”一詞,在《對外宣言書》中便有“蓋吾中華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之語[6]。同時倡導團結國內(nèi)各民族,組成一個大中華民族。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一文中,又對民族的概念問題進行補充[7]。
概言之,近代以來,隨著梁啟超、孫中山等思想家、政治家對民族問題的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初步覺醒?!爸腥A民族”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國人開始“歷史地、連續(xù)地、融合地、開放地看待中國主體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不僅增強了中國主體民族的認同感,還蘊含著并顯示出一種開放性和包容力”,②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出現(xiàn)及深入人心奠定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分別在《論猶太人問題》《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中首次闡釋各自對民族問題的認識,此后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對民族問題繼續(xù)展開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主義立場,提出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民族融合等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民族平等、民族解放是民族融合的前提,民族平等是民族發(fā)展的基礎,民族解放是民族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民族融合是民族發(fā)展的最終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各民族平等理念,即“每一個民族都應當是自己命運的主宰”[8]。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撰寫的《神圣家族》中,更是明確提出“直到現(xiàn)在每個民族同另一個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種優(yōu)點”[9]。在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的基礎上,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各民族間的物質(zhì)交往及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民族理論的核心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公民(不分性別、語言、宗教、種族、民族等等)的完全平等”,“任何民族都不應該有任何特權,各民族完全平等”等思想[10]。斯大林強調(diào),民族平等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使各民族在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領域取得事實上的平等[11]。斯大林對于民族的定義,對中國民族理論產(chǎn)生較為深遠的影響。③
受斯大林民族定義影響,蘇聯(lián)學者認為漢族是19世紀才形成的民族,其形成過程是與本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過程同步的,是作為受壓迫的民族而形成的,此前中國只存在部族。④針對蘇聯(lián)學者觀點,1954年范文瀾發(fā)表《自秦漢以來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提出漢民族形成于秦漢之際的觀點。范文瀾以斯大林民族定義為依據(jù),認為秦漢時期已具備民族形成四特征。⑤
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提出全新的中華民族概念者為李大釗。李大釗是“自覺而公開地標舉現(xiàn)代‘中華民族’旗幟”的第一人[12]。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為真正解決中國民族問題提供可能。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伊始,便在一大綱領中明確接收各民族成員為黨員[13]。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解決民族問題綱領[14]。此后,又進一步討論了如何解決民族自決權、自由權問題,以及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等問題[15]。
長征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初步探索”[16]??谷諔?zhàn)爭期間,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比較明確地提出了要在統(tǒng)一國家中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民族區(qū)域自治正式被確立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治理等一系列問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民族平等是基本原則,確立民族區(qū)域自治為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民族理論政策完成了它的體系化過程[18]。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再一次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與時代化。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深入發(fā)掘高校史學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nèi)容,并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以跳脫現(xiàn)有研究理論分析與宏大敘事較多,中、微觀討論偏少,實證研究不足的困境。
前文已述,以上教學設計僅作拋磚引玉。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源流模塊還應包括大一統(tǒng)思想、歷史認同、天下觀、“多元一體”等理念,多民族歷史書寫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fā)展間的互動等內(nèi)容;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jù)模塊除對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進行介紹外,還應介紹其思想淵源 (空想社會主義的民族思想、法國啟蒙學者的民族思想、德國古典哲學的民族思想等)及在世界各地的發(fā)展,并對其中的錯誤觀點進行闡釋與批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模塊中,亦需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形成階段(1921—1949,即中國新民主主義民族理論)、發(fā)展階段 (1949—1978,即中國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完善階段(1978—2012,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飛躍階段(2012至今,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進行充分補充,對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的觀點亦應挖掘、講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真正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近代以來民族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政策的繼承與發(fā)揚,讓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真正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
另一方面,教師在講授時,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與講授方式,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課程思政貫徹到歷史學專業(yè)的具體教學之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首先,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線上參觀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實地調(diào)研,或拍攝反映家鄉(xiāng)、民族的民風、民俗等素材,讓學生講述民族團結進步發(fā)展案例等方式,在教師主導的前提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獲得感,進而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系列故事。其次,教師務必反思并批判國外民族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與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民族觀。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教師必須深入批判諸如“征服王朝論”“內(nèi)亞史”“新清史”等錯誤觀點,批判諸如“崖山之后無中國”“元朝不是中國的王朝”等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再次,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生涯導向規(guī)劃,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yè)之中,通過“三自(自信、自律、自強)內(nèi)化”,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相結合。最后,教師應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通過問卷、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并考查授課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教條式、只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背誦的考查方法。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建設的根本原則便是在高校史學知識體系(尤其是中國史)建設及講授過程中,應始終貫穿唯物史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條主線,所有教材編寫、高校史學課程的現(xiàn)時講授皆應圍繞兩條主線展開。然而截至目前,除馬工程系列教材外,相關教材中幾乎沒有提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
基于此,當務之急應編寫貫穿唯物史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條主線的高校史學教材。具體內(nèi)容應至少包括思想源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論依據(jù)(馬克思主義)、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三個基本模塊,各模塊下設若干專題。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中國古代、近代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資料,利用前賢未用的傳世文獻與出土資料,以及近代以來文人筆記、文集、檔案、傳媒等文獻,考察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史學與中國古代史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多民族歷史書寫角度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史,探討不同民族觀念、民族政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與學術背景,以及提倡者的著述立場,反思與批駁國外民族史研究的缺陷與問題,全方位構建高校史學知識體系。
注 釋:
①如朱亞峰雖然探討了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觀教育,但并未涉及歷史學專業(yè)課程及教材。趙心愚認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應融入政治理論課,以課堂教育為主渠道。周家彬回顧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新民主主義論”課程為開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的“歷史與理論相結合”類課程經(jīng)過不同階段的改革調(diào)整,最終發(fā)展為今天“1+4”(即“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加“四史”)課程體系的重要意義。商愛玲探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結合的教學設計與策略原則等。類似研究成果不勝枚舉,此不贅述。參見趙心愚.教育視域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民族學刊,2021(02):1-8;朱亞峰.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觀教育進路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03):149-154;周家彬.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歷史與理論相結合”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沿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14-120;商愛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0):113-118.
②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7.按:梁啟超所主張的“中華民族”觀念還存在以“華族”為“中華民族”等問題。
③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歐洲各民族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綜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觀點,給民族下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彼勾罅终J為:“民族不是普通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封建制度消滅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就是人們形成為民族的過程?!眳⒁娭袊鐣茖W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室.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民族問題文選·斯大林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2,37.
④[蘇聯(lián)]格·葉菲莫夫的《論中國民族的形成》,原載蘇聯(lián)《歷史問題》雜志1953年第10期,后收入《民族問題譯叢》1954年第2輯,此處引自《歷史研究》編輯部編.漢民族形成問題討論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228-254.
⑤即“書同文”(共同語言)、長城以內(nèi)廣大地域(共同地域)、車同軌(共同經(jīng)濟生活)、行同倫(表現(xiàn)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參見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原因[J].歷史研究,195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