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曼
摘 要:我國城市化進程發(fā)展迅速,各地城市競相發(fā)展自身經濟實力和軟實力,城市間的競爭逐漸激烈,使得良好的城市形象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傳播顯得更為重要。立足于長沙市形象塑造,探究融入湖湘文化特質、更好地應用新媒體藝術來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策略,打造城市獨一無二的名片。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長沙市;湖湘文化;城市形象塑造
伴隨我國各地城市建設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城市深刻意識到文化形象塑造的意義,紛紛重視自身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將文化特質積極融入城市形象塑造當中。同時,在互聯(lián)網和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怎樣能夠合理、科學、高效地將新媒體藝術應用于城市形象塑造,并將地域文化特質融入進來,成為當下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熱點研究問題,具有極大的推廣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值得深入探究分析。
一、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價值
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豐富城市形象塑造的形式,與傳統(tǒng)的城市形象塑造相對單一、固定的手法相比,新媒體藝術更具有多樣化的塑造形式,因其獨特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特質,使得城市形象塑造更加豐富[1];二是有利于增強公眾對城市形象的認知,新媒體藝術受眾性更強,更能夠將公眾所聚焦的共識、情感表達出來,使得城市形象塑造更具有互動性、接受性,從而增強公眾對城市的認知[2];三是有利于打造城市專屬地標與文化形象,新媒體藝術能夠更好地凝聚城市特色,打造當?shù)氐貥耍瑤椭藗兏兄鞘歇毺伧攘Α?/p>
二、長沙湖湘文化歷史淵源及其特質
(一)長沙湖湘文化歷史淵源
長沙湖湘文化歷史悠久,上溯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與西漢時期的賈誼,雖然二人并非湖南人士,但對湖南的歷史文化影響深遠。屈原因為國盡忠而自沉汨羅江,其壯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可歌可泣,而汨羅江正位于湖南省,屬于湖南省洞庭湖水系重要支流,因而屈原的事跡最初便在湖南廣為流傳,深刻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湖南人;西漢年間,賈誼力主改革被貶到長沙長達四年之久,其間創(chuàng)造了大量對長沙和湖南文化以及當?shù)亟洕l(fā)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述,因而被后世稱為“賈長沙”。到了兩宋時期,湖南文化不斷融合發(fā)展,被稱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來源;在社會心理層面,湖湘的民風民俗、心理特征等則主要源于本土文化傳統(tǒng)。這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重新組合,形成了獨特的湖湘文化。最早稱湖南為“湖湘”者是五代十國時擔任潭州軍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直至后來宋代理學中湖湘學派誕生,為湖湘文化增添了更加豐富的色彩。其是以“二程”(程顥、程頤)為代表的宋代理學的一個派別,被黃宗羲稱為“湖南一派”,梁啟超命名為“湖湘學派”。當代史學家侯外廬指出:“湖南是宋代理學湖湘學派的發(fā)源地,以衡麓(衡山)、岳麓(潭州,今長沙)為中心,由胡宏開其端。張栻主岳麓書院教事,從學者眾,因而奠定了湖湘學派的規(guī)模?!贝送?,由于湖南是我國革命歷史圣地,更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偉大領袖毛澤東,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紅色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湖湘文化,因此,廣義上的湖湘文化還包括近代的紅色文化[3]。
長沙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城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湖湘文化的搖籃,蘊含了大量豐富的湖湘文化,因此長沙城市形象塑造離不開湖湘文化,需要積極融入湖湘文化特質打造出專屬的城市名片。
(二)湖湘文化特質
湖湘文化的根本特質在于經世致用,這一特質不僅是湖湘文化的特質,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基本原則,也可以理解為立身處事的基本原則。經世致用強調的是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與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志向,積極研究民生問題,找尋解決之道,為國為民謀福祉,以一言概之就是學以致用。兩宋時期的湖湘學派便不斷提倡經世致用這一學風,縱觀湖南省從古至今的湖湘文化代表歷史人物可以窺見經世致用這一特質,上溯屈原、賈誼二人,中到周敦頤、范仲淹,下至近代魏源、曾國藩,再到毛澤東等一眾風流人物,無一不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樣勇于任事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構筑成為湖湘文化的特質,彰顯湖湘精神。
三、長沙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媒體形象中缺乏文化內涵
城市的媒體形象通常是指以媒體呈現(xiàn)出城市的關鍵因素狀態(tài),例如經濟、環(huán)境、文化等。長沙市長期以來堅持發(fā)展電視媒體,湖南衛(wèi)視以“快樂中國”為核心理念,發(fā)展娛樂媒體產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知名度很高,一說起長沙,外地人心中立刻涌現(xiàn)“青春活力”“快樂至上”等詞匯。長沙因為擁有良好的電視媒體等大眾媒體基礎,因而媒體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仔細分析來看,長沙媒體形象中缺乏良好的文化內涵:一方面,長沙厚重的湖湘歷史文化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一提到長沙眾人皆知“快樂大本營”“湖南衛(wèi)視”“湘菜美食”,卻很少有人想到湖湘文化,熟知太平街、炭河里、橘子洲頭等蘊含深刻湖湘文化內涵之地;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互聯(lián)網與新媒體的發(fā)展,我國涌現(xiàn)出一批“網紅城市”,長沙雖然位列其中,但其“出圈”的典型符號主要為“追星勝地”、網紅茶飲茶顏悅色,與湖湘文化相關的符號甚少,湖湘文化特質并沒有在這些宣傳中著重凸顯出來,使得長沙的媒體形象缺乏湖湘文化內涵。
(二)城市文化形象不夠醒目鮮明
城市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珍貴寶藏,更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形象塑造的重要部分。我國作為泱泱大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各個城市也有屬于自身的獨特歷史文化的烙印,尤其是地域文化,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特點之一。長沙獨有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長期以來沒有鮮明地體現(xiàn)在城市文化形象之中。一方面,受到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催生出的“網紅城市”所影響,城市形象塑造同質化嚴重,千篇一律,城市形象塑造往往具有較為濃烈的娛樂性質,比如美食、娛樂、旅游等,但忽視了文化內涵,使得城市形象塑造往往與娛樂相關;另一方面,長沙市沒有對自身的資源、區(qū)位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進行整合,尤其是文化資源,沒有將體現(xiàn)湖湘文化的各個資源串聯(lián)到一起,塑造一個完整的文化形象,最終導致城市文化形象不夠醒目鮮明。
四、融入湖湘文化特質的長沙市形象塑造中
新媒體藝術應用策略
(一)注重文化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擴充城市形象塑造內容
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并非單純的“1+1”,而是應當基于城市特點、新媒體技術特點,將二者相互融合之后形成個性化的城市風貌,城市形象并不在于是否繁華,而在于其內在魅力,文化魅力位于首位[4]。因此,新媒體藝術在融入湖湘文化特質的長沙市形象塑造中應當注重文化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擴充城市形象塑造內容。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實施:
一是整合城市中代表湖湘文化的各類資源。首先是整合歷史名人故居和歷史文化勝地,例如賈誼故居、岳麓書院、太平街、橘子洲等地,應當將這些歷史文化勝地整合起來,規(guī)劃如何深入挖掘其中的湖湘文化底蘊,一方面要對歷史文化勝地進行保護,另一方面要對歷史文化勝地進行開發(f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其次是深挖湖湘文化檔案資源,一方面要對長沙市擁有的湖湘文化檔案資源進行分類分析,梳理清楚湖湘文化脈絡,明確湖湘文化的載體,整理好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影視作品、歷史文化故事等,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湖湘文化檔案資源的開發(fā),以公共文化為立足點,不斷優(yōu)化建設湖湘文化相關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利用公共文化來塑造城市形象;最后,深入挖掘湖湘文化所承載的精神財富等非物質資源,例如湖湘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紅色精神,都是寶貴的非物質資源,值得長沙市深入挖掘。
二是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加工,使得城市形象塑造內容得到有效擴充[5]。首先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對湖湘文化各類資源進行藝術加工,例如通過AR技術、虛擬空間技術等手段,將湖湘文化相關歷史文化資料、歷史文化遺產轉變成逼真的三維虛擬場景,在城市博物館、文化館以及各類熱門場景當中投射,再利用數(shù)字虛擬仿真等技術可以實現(xiàn)跨介質、跨時空交互,賦予文化資源更多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使得城市形象更加豐富;其次,利用激光技術、影像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賦予湖湘文化資源更多互動性,帶給外地人新鮮體驗。
三是在城市形象塑造過程中,要將美觀與實用相結合。一方面不能過于注重美觀性而忽視實用性和功能性,這便要求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工的時候明確藝術追求要有度,不可凌駕于實用性和功能性之上,要進行適度加工,不能盲目追求藝術美感;另一方面,城市形象塑造不能過渡依賴新媒體技術,例如一些光影技術手段,如果不分白天黑夜長期讓相關光影持續(xù),那么將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甚至造成光污染,這樣的做法缺乏長遠性,容易破壞城市環(huán)境、城市氛圍的和諧性。
(二)注重文化特質,打造長沙地方文化品牌特點
每個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長沙應當重視湖湘文化特質,打造長沙地方文化品牌特點,積極進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梢曰诤嫖幕刭|,發(fā)揮湖湘文化價值,從宋代理學、近代革命兩方面來充分發(fā)掘文化特點,一方面通過文旅結合的形式,更新文化旅游路線,設計出兩條線路——傳統(tǒng)文化理學線路和近代革命文化紅色線路,宣傳傳統(tǒng)文化中理學的學風、內涵、觀念,弘揚近代革命精神、紅色思想,以宣傳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思想理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對城市形象進行有效塑造,以湖湘文化賦予長沙獨特的城市名片。
(三)整合多種媒介渠道,實現(xiàn)城市形象傳播渠道立體化
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媒介傳播渠道,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發(fā)展,都離不開媒介渠道的作用。在網絡的發(fā)展下,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多種移動終端帶給了公眾更多的想象空間[6],促使他們參與城市形象塑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打通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反饋渠道,同時也打通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傳播渠道,因此長沙市更應當整合各種媒介渠道,實現(xiàn)城市形象傳播渠道立體化。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實施:
一是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利用新媒體快速傳播。首先是做好城市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例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開設城市官方微博號、公眾號,專門推送相關城市建設、城市形象信息,積極向外界傳播長沙市相關城市發(fā)展、城市建設以及湖湘歷史文化信息,加深外界對長沙市的認同與理解;其次是在公共文化傳播方面,加強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方面的信息網絡建設,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作用,在官方網站及時更新相關文化的展品信息、展覽信息等,增加互動與反饋功能,實現(xiàn)藝術的跨地域傳播,同時加強相關網站的界面建設,利用動畫技術、JAVA技術等,打造具有藝術風格、互動性強的網站頁面。
二是發(fā)揮市民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讓市民成為城市形象的推廣者。長沙市應當引導當?shù)厥忻裆钊肓私猱數(shù)叵婧幕刭|,通過電視媒體、廣告媒體等大眾媒體加強宣傳湖湘文化,開展實際宣傳活動,以社區(qū)、學校為主陣地大力開展宣傳工作,使得每一個長沙人都能夠了解湖湘文化特質、湖湘文化內涵,成為城市形象的推廣者,自覺發(fā)揚湖湘文化精神,成為長沙城市形象的“活招牌”。
綜上所述,伴隨數(shù)字化和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各個城市都面臨激烈的競爭,更需要各個城市充分根據(jù)實際情況,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發(fā)揮城市軟實力競爭優(yōu)勢。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省會,兼具政治優(yōu)勢和歷史文化優(yōu)勢,更應當重視湖湘文化在城市形象中的融入,整合湖湘文化資源,積極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手段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同時整合多種媒介渠道傳播城市形象,弘揚湖湘文化精神,打造專屬于長沙的城市文化名片。
參考文獻:
[1]張文慧.融媒體視域下城市形象傳播的特點和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2):25-27.
[2]李鼐,潘嫻.新媒體時代城市形象塑造的創(chuàng)新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3(3):24-26.
[3]廖健,賀溪,黃佳,等.湖湘地域文化基因提取與視覺形象塑造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134-138.
[4]萬光榮,張青.湖湘文化研究(1992—2021)熱點、趨勢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23(1):109-114.
[5]趙焱.新時期撫順城市文化發(fā)展及城市形象塑造的策略與實施[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1-43.
[6]秦宗財,李心潔.城市形象塑造的短視頻符號修辭研究:以Bilibili網站美食類短視頻的典型樣本為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