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染墨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豫劇服裝,既是戲劇表演的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舊稱“行頭”,含以下三個部分:戲衣、盔頭、戲鞋。傳統(tǒng)戲曲服裝是指只有傳統(tǒng)藝術形式完整而穩(wěn)定、并具有經典意義的服裝[1]。豫劇戲服作為我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這樣長期的創(chuàng)造、改進和優(yōu)選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征。豫劇戲服色彩鮮艷造型夸張,具有豐富的圖案紋樣,個性鮮明的裝飾造型幫助塑造戲曲人物形象的神韻,在戲服的裝飾性法則的影響下戲曲人物在舞臺上的和諧度攀升,與人物裝扮達成和諧美和一致美[2]。
文章通過追溯豫劇歷史,調查國內外發(fā)展現狀,分析豫劇戲鞋的藝術特征,鉆研豫劇戲鞋的文化符號,旨在探究其在豫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研究過程主要是對豫劇戲鞋的藝術構成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豫劇戲鞋元素中的藝術特征以及文化內涵。在對豫劇服飾符號讀取、認知、分析、拆解以及再構造的過程中,將提取出的符號逐個分析其中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從而解剖出豫劇戲服的核心要素。研究范圍定為鞋靴領域,以傳統(tǒng)豫劇戲鞋為主,重點探索其中的藝術特征以及文化內涵。
此研究將運用文獻調查法和歷史調查法,依據現有的與傳統(tǒng)豫劇服飾相關的理論研究和豫劇服飾的發(fā)展歷史,探究傳統(tǒng)豫劇戲鞋的藝術特征和文化藝術內涵,包括藝術特征中的圖案、色彩、材料和工藝等,文化內涵中的藝術表現敘述以及文化蘊涵分析。
《后漢書·西域傳贊》中:“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蔓延、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盵3]記載藝人扮演成珍奇動物表演的一種奇幻的雜技,說明在古代人們便開始通過歌舞表演等來作為娛樂文化。作為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歌舞表演在不斷的演化出現了一個戲曲分支,豫劇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梆子戲逐步發(fā)展而來。早期豫劇表演服裝取自日常生活,隨著人們的審美發(fā)展,人們更加追求服飾的美觀,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夸張的造型以及服飾搭配往往更能吸引觀眾,再加上吸收了京劇服飾的優(yōu)秀特征,于是豫劇戲服慢慢演變成如今的樣子。如今的傳統(tǒng)豫劇戲服被賦予了可舞性、裝飾性和程式性三大美學特征,在演出過程中能夠幫助歌舞表演,更重要的是幫助塑造人物形象,當演員出場后觀眾便可以通過觀察演員的服飾裝扮判斷出演的角色性格,很容易分辨出生旦凈丑和善惡性格。
1.2.1 戲鞋款式分析
戲鞋,是指戲曲表演中人物角色呈現出來的所有鞋子,分為“靴”“履”“鞋”三大種類。其中“靴”取自生活高于生活,以普通長靴為基礎,有著高幫的特點,靴底有厚薄兩種樣式,戲曲藝術家以夸張、變形等手法設計出戲靴的造型,在戲服整體造型中發(fā)揮塑造和統(tǒng)一的作用,能夠襯托角色高大威武的形象,幫助塑造人物性格。常見的戲靴有青厚底靴,以黑緞為主要材料的高筒厚底靴,鞋底使用納底工藝,層層縫制,底層是皮革材質,耐磨防滑,幫助延長戲靴的使用壽命,在外觀方面鞋面的黑緞和鞋底周邊刷上的白粉形成黑白對比,強烈的視覺沖擊更能吸引注目,加上夸張的底高,能讓演員身材更加魁梧,這種青厚底靴往往用于帝王將相和文武百官的服裝中,使得角色更具威嚴感,另一種花厚底靴是具有紋飾的厚底靴,在緞面會繡上粉、湖、皎月、白色等花紋,往往用于特定角色以塑造角色形象和幫助整體造型。戲鞋中的“履”有著厚底的特點,種類有福字履和登云履等,福字履用于老旦角色,厚底尖口,繡有“?!弊?,用以告知登場角色高齡,以及在設計花厚底靴時繡“?!弊忠宰88邏酆推砀5脑⒁?,登云履方口翹頭,在鞋頭繡有“云頭”,鞋幫繡有云紋,寓意“足踏祥云”,用于神話人物[4],如圖1。戲鞋中的“鞋”的特點是薄底,有打鞋和彩鞋等,打鞋是圓口薄底鞋,腳面系蝴蝶結,輕巧靈便,用于武生穿著;彩鞋尖口薄底,有彩色緞穗裝飾,多由婦女穿著[4],如圖2。這些戲鞋的款式具有明顯的區(qū)別,其一是因為戲鞋具有程式性,戲鞋的造型遵循規(guī)則,表演行當必須穿著跟自身角色相對應的服裝和裝扮,戲鞋上的圖案紋路是角色特點的具象體現,在人物規(guī)范美感中展現個性;另外戲鞋的款式個性分明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觀眾往往也由此分辨戲曲角色,從中讀取出人物信息,身份、階級和性格等,所以戲鞋款式的個性鮮明是重要且必要的。
圖1 登云履(圖片引自《圖解豫劇藝術》)
圖2 彩鞋(圖片引自《圖解豫劇藝術》)
1.2.2 戲鞋色彩分析
在戲鞋中的色彩運用有三大規(guī)律:對比、調和和傳情,戲鞋中色彩的交輝往往適用于三大規(guī)律,有一定的科學性。在戲鞋中色彩的對比應用通常是大塊面的色彩搭配和紋樣的添加,例如青厚底靴往往著于帝王百官,為了襯托角色的威嚴形象,會使用黑白兩個厚重沉穩(wěn)的顏色,大面積的黑色緞面加上白色的厚底,從視覺效果方面,黑色長靴會使得角色更加高大,用于對比的白色厚底不僅起到點睛作用,還使得穿著黑白共存的角色在舞臺中凸顯出來,起到強調作用。戲鞋的色彩調和方面,例如繡花厚底靴,如圖3,在靴子的緞面繡花,有粉、湖、皎月和白色,往往著于俊秀武生和武旦,靴面的繡花是主要的調和元素,它的作用是把兩種對比強烈的色彩通過柔和的處理,獲得平衡協(xié)調的視覺效果,還能使兩種強烈色彩不沖突的同時更加艷麗。繡花的皎月和白色是最多用于調和作用的色彩,皎月色的繡花會作鑲邊作用,調和紅、藍沖突色彩,可用于色相調和和冷暖調和;白色是用于調和最適合的色彩,在戲鞋中的白靴底被稱為“三白”(白水袖、白護領、白靴底)之一,白色在靴底的小面積運用能夠取得大范圍色彩隔離作用,以此獲得戲服的整體統(tǒng)一性。色彩的傳情是指人們在看到某種色彩后產生的心理活動,除此之外還有色彩的象征性,在中國戲曲服裝藝術中,最顯著特點則是說明角色身份、彰顯角色性格和暗示角色當前處境,例如穿著青厚底靴的帝王百官,往往能襯托角色的氣質莊重和性格沉穩(wěn);老旦穿著的福字履,秋香色的色彩象征著老齡,還有彩鞋中的紅緞彩繡花卉,紅色往往搭配吉服或者兇服,往往能夠推斷出角色所處情景,如圖4。
圖3 繡花厚底靴(圖片引自網絡)
圖4 彩鞋(圖片引自網絡)
1.2.3 戲鞋紋樣分析
戲鞋中的紋樣中的作用主要是調和色彩對比,作為主要的輔色與主要的色塊相輔相成,其次是紋樣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服飾藝術傳承演化而來的藝術傳統(tǒng),在服飾中蘊含特殊意義,往往是表達對人們的祝?;蛘哂脕肀磉_身份。紋樣在戲鞋中的應用可以讓角色和服飾有機結合,起到美化人物或者作為人物特定標志幫助觀眾辨識,如表1 所示,例如象征皇權的龍紋,取自明清兩代皇帝的龍袍,在戲服中的龍紋便用來說明帝王身份;鳳紋作為與帝王龍紋相對應的尊貴女性象征,象征著女性和權力;在戲鞋中的猴厚底靴是孫悟空的專屬戲靴,一般繡有“猴毛”“猴旋”的紋樣,搭配黃蟒服裝;再比如虎頭厚底靴,繡有經典的虎頭紋用以標記武將身份,象征威猛善武的氣質形象,最典型的角色莫過于穿著老綠色、靴尖飾有虎頭的虎頭厚底靴的關羽。
表1 傳統(tǒng)豫劇戲鞋紋樣及介紹
1.3.1 豫劇京劇粵劇虎頭靴細節(jié)對比豫劇、京劇和粵劇是中國八大戲種之三,在中國戲曲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各地文化對于戲鞋的形成影響頗深,以虎頭靴為例,虎頭紋是古代武職袍服上的補子紋樣,戲鞋繼承了這種“武用走獸”的紋樣傳統(tǒng),用以表示武將身份,以此彰顯武將威猛,在戲鞋中使用虎頭紋的紋樣三個戲種各有千秋,從總體來看,三種虎頭靴的紋樣都是一頭猛虎以背身盤踞于靴緞面,在靴尖處繡有半立體狀虎頭,老虎四肢伏于靴跟,虎尾則是盤于靴口位置,虎頭靴整體采用紅色緞面,老虎身體紋樣則是金色,用黑色細線鑲邊以此凸顯老虎形狀,靴尖的虎頭則鑲有白色絨毛和流蘇表示老虎的毛發(fā)和胡須。仔細探究三種虎頭靴的不同,如圖5-圖7,從結構上說,豫劇和粵劇采用的是厚底靴和細靴筒,京劇則是薄底靴和寬靴筒,這種設計使得在演出時穿著厚底靴的演員形象會更加高大威猛,但是在穿脫行走以及打戲中厚底會導致諸多不便,而京劇的薄底靴在穿脫行走和打戲方面會更加輕便,演出時演員也更得心應手;從色彩上來說,豫劇和粵劇的紅色緞面顏色相較于京劇更加深邃,這樣深的顏色可以更好的和靴底的白色形成鮮艷的對比,京劇選用艷麗的紅色一方面是沒有厚底跟,另一方面是整體艷麗的色彩可以和戲服整體協(xié)調或者形成鮮艷對比,另外在虎紋脊背部豫劇和京劇都是選擇跟緞面相同的顏色,粵劇在虎紋脊背選用了藍銀色,使得戲靴整體更加華貴;從紋樣方面說,豫劇虎頭靴整體更加緊致,像是一頭下伏身體蓄勢待發(fā)的狩獵猛虎,在靴尖虎頭上也沒有選擇兩側的胡子,而是在下巴處添加了
圖5 豫劇虎頭靴(圖片引自網絡)
圖6 京劇虎頭靴
圖7 粵劇虎頭靴(圖片引自網絡)
(圖片引自《中國京劇衣箱》)黃色胡須,整體造型十分威猛。京劇虎頭靴的虎紋四肢形態(tài)更像是在行走,像是在自己領地巡視的虎王,在靴尖的虎頭位置更是用黑色縫線繡上“王”字,胡須則是在兩側使用流蘇表示,整體造型更加生動[5]?;泟』㈩^靴的整體紋樣頗具華貴,藍金色的虎紋賦予戲靴神秘感,像是被蒙上一層宗教色彩,極具戲劇性和藝術感。
1.3.2 各地文化對戲鞋形成的影響分析
三個戲種的戲鞋在各地經歷長時間的演變,演變期間受到各地文化洗禮,最終形成如今樣貌。各地文化對于戲鞋的影響是多樣的,以虎頭靴為例,豫劇在虎頭靴的形象設計上整體收斂,老虎狩獵的動作在戲靴上表現的惟妙惟肖,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歷史文化發(fā)源地之一,重視文化禮儀,做事因地制宜,這些因素都在豫劇虎頭靴上有所表現,在虎頭靴設計上井然有序,符合中原人務實的性格,在細節(jié)方面精益求精,例如伏擊姿勢和下垂的胡須。京劇的虎頭靴注重演出,薄底和寬靴筒都是為了方便穿脫和表演,這和他們開放直率的性格相關,對于虎頭靴的細節(jié)設計不拘小節(jié),反而是注重整體演出效果以及虎頭靴整體色彩造型和戲服的協(xié)調搭配,拋去了繁重的不便的同時也沒有丟失神韻,老虎依舊威猛。南方地區(qū)的人們性格溫順處事柔和,在做事上細致入微,有一定的文人氣質,也有著獨特的海洋宗教文化,這也使得粵劇的虎頭靴把重心放在了色彩和裝飾上,裝飾細節(jié)更多,也顯得更加華貴,在虎頭靴上使用金絲裝飾使得整體更加精細,藍銀色和金色紋樣以及抽象的虎頭半立體紋樣都頗具宗教文化色彩。
1.4.1 戲鞋中文化內涵的表現手法
表現性藝術手法是指藝術家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了塑造作品、傳達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方法,而戲曲服飾藝術家在設計戲鞋時也會使用一定的藝術手法來塑造角色形象,從服飾的造型方面樹立角色的人物形象,立體人物性格,側面塑造人物的血肉。常用的藝術手法有象征、比喻、夸張、變形等,在戲服的設計中運用的表現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字描述方面變成圖案和色彩等這樣的實物設計,在戲服設計中最主要的設計手法是夸張和變形、象征和寓意。
1.4.2 夸張和變形
夸張是指對某一種特征的強調表達,是生活中某種自然形態(tài)的特殊變化,在藝術設計中以這種特殊變化為基礎再次創(chuàng)造即是變形手法,夸張與變形兩種手法相輔相成,將一種藝術特征極致變形運用到戲鞋造型中,大膽強烈的手法使得舞臺服裝能夠沖擊觀眾的視覺。例如登云履和魚鱗灑厚底鞋,登云履的特點是鞋幫飾有云紋,這種云紋便是從云朵的線條造型變形而來,這種鞋專用于神話角色,見圖1;魚鱗灑厚底鞋是白絲線拉繡的魚鱗紋,前有魚頭,后有魚尾,把自然界的游魚造型運用于戲鞋中,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強化魚鱗紋整體造型,利于角色表演和表現人物氣質性格[4],如圖8。夸張和變形的藝術手法往往能夠增加服裝整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合理的運用這種手法也能讓角色在表演過程中更好的展現出應有的氣質。
圖8 魚鱗灑鞋(圖片引自《圖解豫劇藝術》)
1.4.3 象征和寓意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中曾關于不同戲鞋的搭配問題言到:“靴箱蟒襪、妝緞棉襪、白絞襪、皂緞靴、戰(zhàn)靴、老爺靴、男大紅鞋、雜色彩鞋、滿幫花鞋、硒場鞋、僧鞋?!边@段文字意在表達角色穿戴戲鞋的規(guī)定,規(guī)范人物性格和所處場景,而且戲鞋一般要求和諧整體,古代的“六合靴”中寓意著“東”“南”“西”“北”“天”“地”六合,六合鞋表達了人們對和諧自然與天人合一的向往之情,這樣細致的規(guī)定正是因為戲鞋中的象征和寓意的設計手法。戲鞋中的寓意是角色服飾的重要元素,例如福字履中的“?!弊终窃⒁鈱Ω啐g人的祝福,在鞋上有蝙蝠的圖案也是取自“蝠”的諧音“?!北硎緦θ藗兊淖8?。
豫劇戲鞋是豫劇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中原文化內涵,其中的文化符號不僅是戲曲人物,對豫劇戲鞋藝術特征的分析,探索出豫劇背后的文化蘊含對于文化傳承來說極具重要意義。中國傳統(tǒng)戲曲服裝是我國重要文化財產,通過具體分析研究戲鞋藝術特征和文化蘊含的方式,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豫劇文化,深度發(fā)掘豫劇戲鞋藝術特征背后的文化價值,在現階段發(fā)展非遺的背景下,把握好發(fā)展的機會,促進戲曲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