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喆,周俊男,黃琬婷,王哲,劉家裕,那廣寧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遼寧撫順 113122)
玉米須,禾本科植物,在我國各地均有種植,存在于玉米柱頭處,通常呈黃綠色或紅棕色,光澤暗淡,無不良異味。一般以松散的方式纏繞在一起,呈現(xiàn)團狀,完整的玉米須長度可達20~30 cm。玉米須性味味甘、淡。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功效[1]。隨著玉米加工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玉米須也逐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水芹,又名水芹菜、野芹菜,多年生傘形科草本植物,莖直立,基生葉有柄,部有葉鞘;子葉形狀為三角形,花期6月份~7月份,一般采用無性繁殖。水芹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止血和降壓等功效[2]。
玉米須水芹酒將二者進行混合發(fā)酵,豐富酒品口感同時富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玉米須水芹酒中富含黃酮、皂苷、甾醇、多糖等有效成分,能恢復和提高胰島的分泌功能,還具有降低血壓、利尿、抗氧化等效果。有研究者利用有機溶劑將玉米須中的黃酮進行萃取,考察其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發(fā)現(xiàn)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性,且抗氧化性與黃酮含量呈正相關[3-5]。本試驗以玉米須和水芹為主要發(fā)酵原料,探究不同水芹汁和玉米須汁體積比、菌種添加量、發(fā)酵時間和發(fā)酵溫度對其品質的影響,為發(fā)酵酒的研發(fā)提供參考。
1.1.1 試驗材料
玉米須、野生水芹、白砂糖:市售;釀酒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果膠酶(5 萬U/g):南寧龐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偏重亞硫酸鉀: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FeSO4、H2O2、水楊酸(均為分析純):山東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2 儀器與設備
MC 型電子天平:上海民橋精密科技儀器有限公司;LYT-980 型酒精測量儀:河北青縣儀器有限公司;SPX-150 型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SB25-12DTDN 型超聲波清洗器:昆山禾創(chuàng)超聲儀器有限公司;UV-721 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ANS-978 打漿機:廣東奧諾斯電器有限公司。
1.2.1 工藝流程
新鮮水芹→清洗、挑選→破碎榨汁→添加果膠酶→取上清液與玉米須汁混合→加入活化菌種→加糖→主發(fā)酵→倒罐→后發(fā)酵→過濾→成品。
1.2.2 操作要點
原料挑選:挑選新鮮完整、粗纖維含量少的綠色水芹;無蟲蛀、無病斑的玉米須,剔除其中的不良雜質,洗去表面污漬。
破碎榨汁:將新鮮水芹切成1 cm3大小的塊狀,與純凈水以1 ∶30 體積比混合,置于打漿機中打漿備用,制得水芹汁,并將其與玉米須汁按照一定的體積比混合。
主發(fā)酵:用20 mL 的溫水(20 ℃左右)活化釀酒酵母,加入混合汁中裝罐密封發(fā)酵。
后發(fā)酵:發(fā)酵7 d 后,玉米須汁與水芹汁的殘渣已經明顯沉到罐底,應及時過濾掉殘渣,更換發(fā)酵罐,在10 ℃的條件下繼續(xù)陳釀。
過濾裝瓶:將發(fā)酵完成的酒進行精濾,靜置12 h后取上清液進行裝瓶。裝瓶前每100 L 加入10~20 g 偏重亞硫酸鉀,貯存一段時間后,進行感官評價。
1.2.3 單因素試驗
分別控制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1 ∶3、1 ∶2、1 ∶1、2 ∶1、3 ∶1)、菌種添加量(0.3%、0.4%、0.5%、0.6%、0.7%)、發(fā)酵溫度(15、20、25、30、35 ℃)以及發(fā)酵時間(5、10、15、20、25 d),以酒精度、感官評分為評價指標,分別進行單因素試驗,考察各因素對發(fā)酵酒品質的影響。
1.2.4 感官評定
選取30 名食品專業(yè)人員根據GB 2758—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fā)酵酒及其配制酒》對玉米須水芹酒的外觀、香氣、口感和典型性4 個方面進行感官評分,滿分100 分,感官評定標準見表1。
表1 感官評定標準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criteria
1.2.5 測定指標
應用LYT-980 型酒精測量儀測定玉米須水芹酒的酒精度。
1.2.6 Box-Behnken 試驗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結合Design-Expert 軟件進行Box-Behnken 試驗設計,以感官評分為考察指標,選用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A)、菌種添加量(B)、發(fā)酵時間(C)和發(fā)酵溫度(D)進行四因素三水平的試驗[6-8],發(fā)酵因素水平見表2。
表2 發(fā)酵因素水平Table 2 Levels and factors of fermentation
1.2.7 玉米須水芹酒對羥自由基清除率的測定
將玉米須水芹酒稀釋后,分別配制成不同質量濃度的樣液(0.40、0.70、1.00、1.30、1.60 g/L),吸取1.5 mL 樣品溶液于試管中并依次加入5 mL 2.5 mmol/L FeSO4溶液、5 mL 1 mmol/L H2O2溶液,搖勻后,再向其加入5 mL 5 mmol/L 水楊酸溶液,在38 ℃水溶鍋中加熱55 min,冷卻至室溫(25 ℃),測得吸光度A1,重復上述操作,用5 mL 蒸餾水代替5 mL H2O2溶液測定其吸光度,記錄為A2,用蒸餾水代替樣液作為空白對照,吸光度為A0,同時以VC作陽性對照試驗[9-10]。羥基自由基清除率(Y,%)計算公式如下。
Y=[1-(A1-A2)/A0]×100
所有試驗均進行3 次重復,應用SPSS 16 和Origin Pro 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不同處理間的數據采用多重比較方法,顯著水平為0.05。
2.1.1 不同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對酒品質的影響
不同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對酒品質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對酒品質的影響Fig.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ress juice and corn whisker juice on wine quality
由圖1 可知,隨水芹汁與玉米汁比例的增大,酒精度與感官評分均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并在體積比為1 ∶1 時評分最高,說明此時發(fā)酵效果最佳,此時酒精度為10.7%vol,感官評分為87。在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為1 ∶1~2 ∶1 時,發(fā)酵酒的感官評分開始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說明酒已經超過了最佳的發(fā)酵時間,過度發(fā)酵導致其感官品質有所下降,使酒體苦澀。因此,選擇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為1 ∶2、1 ∶1、2 ∶1 進行后續(xù)試驗。
2.1.2 不同菌種添加量對酒品質的影響
不同菌種添加量對酒品質的影響見圖2。
圖2 不同菌種添加量對酒品質的影響Fig.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cteria addition amount on wine quality
由圖2 可知,隨著菌種添加量的增加,酒精度整體呈穩(wěn)步上升至最高點后趨于穩(wěn)定,感官評分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趨勢,可能是由于菌種添加量過大而沒有完全被利用,使過量的菌種沉到罐底,影響了整體感官評分。菌種添加量在0.5%~0.6%變化最明顯,上升幅度最大,并在添加量為0.6%時達到峰值。此時酒體清澈透亮,濃郁純正。因此,選擇菌種添加量0.5%、0.6%、0.7%進行后續(xù)試驗。
2.1.3 不同發(fā)酵時間對酒品質的影響
不同發(fā)酵時間對酒品質的影響見圖3。
圖3 不同發(fā)酵時間對酒品質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ime on wine quality
由圖3 可知,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酒精度與感官評分先大幅度升高至最高點后緩慢下降,并在發(fā)酵時間為20~25 d 時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說明此時發(fā)酵已經結束。在發(fā)酵時間為10 d 時,感官評分最高,為88,酒精度為11.5% vol,此時原料香與酒香的融合協(xié)調,層次分明。因此,選擇發(fā)酵時間為5、10、15 d 進行后續(xù)試驗。
2.1.4 不同發(fā)酵溫度對酒品質的影響
不同發(fā)酵溫度對酒品質的影響見圖4。
圖4 不同發(fā)酵溫度對酒品質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s on wine quality
由圖4 可知,隨著發(fā)酵溫度的逐步升高,酒精度逐漸增大,當發(fā)酵溫度為25 ℃時,酒精度為11.4% vol,此時感官評分達到最大值,為86。此時酒體色澤澄清透亮,香氣悠長。當發(fā)酵溫度高于25 ℃時,酒精度緩慢升高并逐漸趨于平緩,感官評分下降,說明在發(fā)酵溫度較高時,釀酒酵母發(fā)酵速度過快,導致酒香流失,酵母味厚重,酒體渾濁不清,酒味不純。綜合考慮,選擇發(fā)酵溫度20、25、30 ℃進行后續(xù)優(yōu)化試驗。
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及結果見表3,方差分析見表4。
表3 Box-Behnken 試驗方案與結果Table 3 Box-Behnken test scheme and results
表4 響應面方差分析Table 4 Response surface ANOVA
續(xù)表4 響應面方差分析Continue table 4 Response surface ANOVA
應用Design-Expert 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響應面分析,建立感官評分(Y)與A(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B(菌種添加量)、C(發(fā)酵時間)和D(發(fā)酵溫度)之間的模型,從而得到二次回歸方程為Y=86.20-0.58A+0.83B+1.25C+1.83D-0.75AB-2.25AC-0.25AD+1.00BC-3.25BD-2.50CD-0.39A2-2.27B2-10.14C2-6.27D2。
由表4 可知,該模型影響高度顯著(P<0.001),各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失擬項(P=0.059 8>0.05)差異不顯著,說明此模型穩(wěn)定性較好。決定性系數R2=0.961 0,校正系數R2adj=0.921 9,說明感官評定的結果與預測值結果有相對較好的穩(wěn)合性。二次項C2和D2影響高度顯著(P<0.001),一次項D、交互項BD和二次項B2對感官評分的影響極顯著(P<0.01),一次項C,交互項AC、CD對感官評分的影響顯著(P<0.05),各因素能夠明確反映響應值的變化。
以感官評分為評價指標,分析BD、CD間的交互作用對玉米須水芹酒感官評分的影響,見圖5、圖6。坡面傾斜程度越大,說明影響因子對響應值的影響越大;坡面傾斜程度越小,則說明影響因子對響應值影響?。坏雀呔€越趨近于橢圓形,說明交互項之間作用顯著;等高線趨近于圓形,說明交互項之間不顯著,交互作用幾乎可以忽略。
圖5 菌種添加量和發(fā)酵溫度交互作用對感官評分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strain addition amount and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sensory score
圖6 發(fā)酵時間和發(fā)酵溫度交互作用對感官評分的影響Fig.6 Effects of interaction of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sensory score
通過三維響應面作圖,可以直觀地觀察到BD、CD間交互作用對酒感官評分的影響。由圖5 可知,隨著菌種添加量(B)和發(fā)酵溫度(D)的增加,感官評分整體先逐步上升達到最高值后又趨于下降,D的曲面傾斜坡度較大,說明D對整體感官評分的影響相對較大,等高線呈橢圓形,說明B與D之間的交互作用對酒的感官評分有顯著影響。由圖6 可知,感官評分隨發(fā)酵時間(C)及發(fā)酵溫度(D)的增加而增加,至峰值后逐漸降低,說明感官評分已經接近最大值,且存在一定的傾斜,CD交互作用相對顯著。
利用響應面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優(yōu)化,得到最佳生產工藝條件為水芹汁∶玉米須汁=1 ∶2(體積比)、菌種添加量0.64%、發(fā)酵時間10.93 d、發(fā)酵溫度25.17 ℃。感官評分為87.04??紤]到試驗操作的實際可行性,更改工藝條件為水芹汁∶玉米須汁=1 ∶2(體積比)、酵母添加量0.6%、發(fā)酵時間11 d、發(fā)酵溫度25 ℃。在此工藝條件下,進行5 次平行試驗,制得玉米須水芹酒的酒色光亮、香氣馥郁、口味純正,其感官評分為87.13,與預期值存在差異較小。結果表明,響應面法對玉米須水芹酒工藝條件的優(yōu)化值可靠。
以VC作為對照試驗,將玉米須水芹酒進行不同程度的稀釋,計算不同質量濃度酒的所對應的羥基自由基清除率,如圖7所示。
圖7 羥自由基清除能力Fig.7 Scavenging capacity of hydroxyl radical
由圖7 可知,隨著酒質量濃度的增加,對·OH 清除能力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表明玉米須水芹酒對·OH 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對與水芹汁與玉米須汁體積比、菌種添加量、發(fā)酵時間和發(fā)酵溫度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結果表明:在水芹汁∶玉米須汁=1 ∶2(體積比),酵母添加量0.6%,發(fā)酵時間11 d,發(fā)酵溫度25 ℃時,制得的玉米須水芹酒顏色呈淡黃色,酒體澄清,酒香醇厚,感官評分為87.13。以VC作為陽性對照,以羥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作為玉米須水芹酒的抗氧化活性指標,結果顯示,玉米須水芹酒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