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琪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肖像畫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表現(xiàn)技法、技巧不斷革新,歷朝歷代肖像畫藝術,都或多或少承接前代肖像畫表現(xiàn)特征。明代帝王肖像畫在隋唐、五代宋元的基礎上發(fā)展,延續(xù)前朝的肖像畫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肖像畫表現(xiàn)特征。而服飾作為肖像畫中最主要構成部分,讓我們可以追根溯源,了解其隱藏的時代背景及人物身份等信息?!巴跽吒闹疲匾追卑l(fā)生,依據(jù)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服飾文化要求進行變革,為古代君王安國定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明宣宗的肖像畫,并非僅局限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座像上,也包括其他畫面表現(xiàn)形式。如《明宣宗行樂圖》與《明宣宗射獵圖》是表現(xiàn)明宣宗與眾臣外出射獵的場景,《朱瞻基行樂圖》是表現(xiàn)明宣宗在宮廷內的娛樂,而畫中所描繪的宣宗形象,也同樣是展現(xiàn)宣宗肖像的重要形式,因此這一時期繪畫作品中涉及的服飾,被展現(xiàn)得更為系統(tǒng)和精確。
從圖1長卷人物畫《朱瞻基行樂圖》(局部)投壺場景中出現(xiàn)的內臣衣著來看,大致分為藍紫色與青色,衣服上沒有多余的紋樣,內臣腰間的配件,只有牙牌和牌穗。牙牌由象牙制成,兩面分別刻有內臣的號數(shù)和所屬的某監(jiān)衙門以及內臣的職銜,可以說,這是內臣在宮內的“身份證”,身著的名稱為貼里的服飾樣式,是明代宮廷內臣的常用款式。從畫面中所呈現(xiàn)的宮廷內臣的服飾來看,內臣等級沒有明顯劃分。畫面繪制采用散點透視法,使人們的視野不受局限,讓畫面更加適合表現(xiàn)內容,更好地突出主題。畫面人物形象塑造并非嚴格按照人物真實比例,而是依照尊卑地位按比例調整。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方式來看,為突顯皇帝尊貴的地位,畫中的帝王形象明顯要比內臣和文武官員雄偉寬厚,為古代繪畫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圖1 《朱瞻基行樂圖》(局部),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從明宣宗一系列行樂圖和端坐肖像畫中可以看出,關于明宣宗時期帝王服飾的圖像資料是十分豐富的。對于文中涉及的明宣宗肖像畫服飾,按明宣宗所在的場景劃分,大致可分為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所穿的常服、休閑行樂時所穿的斷腰袍以及外出打獵時所穿的罩甲這三種。
據(jù)《明史·輿服志》記載,從大的角度來劃分,明代帝王的服飾可分為袞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燕弁服等。斷腰袍和罩甲都屬于帝王休閑娛樂時的著裝。如圖2《明宣宗座像》中明宣宗的著裝是帝王常服的一種。常服,為平常生活所穿的衣服,它的使用范圍比較廣,可以應用在多個場合。為彰顯地位,明太祖時期便開始關注,洪武三年簡單制定常服制度?!睹餍谧瘛分械某7脖环Q為龍袍,屬帝王禮服的一種,出席重大場合時的服飾。從明代的諸多帝王坐像中可以發(fā)現(xiàn),常服只是在細節(jié)上做了修改,在整體的制式上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圖中明宣宗所穿常服為明代前期的一種,無論是帝王所戴的冠還是身上所穿的袍,與明代后期的帝王常服相比,都要簡潔得多。明宣宗戴翼善冠為烏紗折角上巾,黑色且沒有其他的裝飾,腰間系紅色革帶,帶鞓為紅色,胸前和雙肩處繡有盤龍紋,占據(jù)了服飾上半身的大部分,按照當時的帝王常服制式,明宣宗所穿常服的后背上,也用金絲繡有盤龍紋。從領口處可看出,內穿紅色交領中衣,推測為無袖或是短袖。明后期,雖帝王常服制式未發(fā)生太大變化,嚴格遵循古代禮制,但是顏色不再局限在明黃色,除明黃色之外的其他配色,大都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比較常用,對于重大場合的龍袍配色,還是以象征帝王權貴的明黃色為主,充分體現(xiàn)皇權專制的思想。
圖2 《明宣宗座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服飾極力繼承古制,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承襲,當然,明代在繼承前朝服飾的同時,也有自己所獨有的服飾特色,“龍”紋便是典型代表。明代,龍更是成為帝王獨有的標志,正式形成了在皇帝服裝上繡大型團龍花紋的禮儀制度。建國初期明太祖所規(guī)定的龍紋,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元代的龍紋風格,龍的姿勢形態(tài)自然生動,絲毫看不出刻板,昂揚直視前方,由于元代龍紋的使用制度沒有那么嚴苛,所以當時龍紋并沒有完全被壓抑在制度的牢籠下,依然帶有自由色彩。明朝中期,在制度文化的束縛以及政局逐漸穩(wěn)定的情況下,帝王服飾上的龍紋逐漸變得孔武有力、兇猛威嚴,成為明代十分經(jīng)典的龍紋樣式這一階段的龍紋身軀粗壯,頭部變大,上顎高突;口部或張或閉,張口者多帶有戟狀的長舌,閉口者上唇多呈現(xiàn)出如意形,用來強化其祥瑞寓意。龍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紋飾象征,它被賦予統(tǒng)治者的神性與靈氣,以至于后來的龍紋逐漸形成一種定式。龍紋成功運用到服裝樣式,既是對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繼承發(fā)展,也為中國古代服裝樣式增添新的內容。
在圖1《朱瞻基行樂圖》(局部)中,宣宗系在腰間的帶,為金鑲玉寶絳環(huán),也被稱為鬧裝絳環(huán)。絳環(huán)這個物件是從古代帶鉤發(fā)展而來,直到后來經(jīng)過演變,出現(xiàn)鉤與環(huán)的組合形制,用玉或金鑲寶石等貴重材料制作而成,是貴族尊貴身份的象征。
畫面中明宣宗戴黑氊直檐帽,帽檐上折,帽身頂部為弧頂且頂部略尖,在帽頂上鑲有金钑花鑲寶石,帽檐另綴有大珠,早期的帽檐下還有成串的帽珠垂于頷下。宣宗所穿衣服為斷腰袍,這是明代男子的一種常見服飾。斷腰袍的形制較為獨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以腰部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腰部以上為直領、大襟、右衽,腰部以下的部分形似馬面裙,正中為光面,兩側有褶,左右兩邊接雙擺。后身部分(后襟)則為一個整體,與前襟不同,并未斷開?;实墼诖嘌蹠r一般搭配的都是白色麂皮靴,皮靴上沒有多余的裝飾。相比于罩甲的簡潔方便,斷腰袍更多的是展現(xiàn)皇帝日常休閑風格,生動表現(xiàn)出宮廷的娛樂生活。
這一類明宣宗肖像畫中的服飾相對于嚴肅的龍袍來說,更加的活潑,并沒有用服裝來過多地強調明宣宗的皇帝身份,服飾更加的日常、簡便并且具有實用性,色彩更加的多元化,但在隨意之中又有規(guī)矩。
在圖3《明宣宗行樂圖》(局部)中宣宗的射獵著裝是受元蒙服飾影響較大的一類服飾。明初帝王出行的服飾還會保留一些金、元的遺風,有明顯的“胡服”的特色,衣服緊窄,行動便利,這是“馬上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特點。雖然在政局混亂的明代建國初期,明太祖曾禁止胡服、胡語等,但隨著政權的日益穩(wěn)定,胡服活動方便的優(yōu)勢也被發(fā)掘,并且也逐步成為帝王出行的常用服飾,并在后期廣泛地應用在除了帝王打獵之外的其他場合。圖3《明宣宗行樂圖》(局部)中宣宗在騎馬射獵時的服飾與圖4《宣宗射獵圖》(局部)所穿服飾相同,這一服飾的制式為罩甲的一種,它的制式特征是讓人在騎馬射獵的過程中更加方便,罩甲的款式在細節(jié)方面也進行相應的配合。罩甲并不像帝王出席其他正式場合的服飾那樣有巨大的袖子和復雜的紋飾配飾,而是選擇對襟、方領、無袖,衣身兩側及后部開裾,衣服寬松舒適但又沒有特別的肥大,十分適合騎馬射獵,活動方便。
圖3 《明宣宗行樂圖》(局部),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圖4 《宣宗射獵圖》(局部),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罩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明后期,罩甲不僅僅局限在帝王服飾和宮廷貴族日常服飾中,在民間也逐漸興起,由于黃色是皇族尊貴的象征,在民間流行的罩甲中,類似于赭黃的紫花罩甲被禁止軍民穿著,其他顏色的罩甲沒有被嚴格限制。在圖3和圖4中,明宣宗身穿黃色方領對襟罩甲中,沒有綴甲片、甲釘,衣身飾有織金云肩及膝襕云龍紋樣,前襟綴有一排圓形的小紐扣。罩甲下穿紅色交領窄袖長衣,從服飾的制式來看,應當為直身或者貼里,內搭上也飾有織金云肩通袖膝襕云龍紋。明宣宗弓袋上的云龍紋,以龍為主,云為輔,龍在云間蟠舞,宣德年間的龍紋在繼承永樂年間的龍體渾圓、雄健有力的特點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從明宣宗弓袋上的云龍紋可以看出,龍嘴上翹、龍須上翻,在肘毛的表現(xiàn)上,既不是洪武時的飄帶狀,也不是永樂時的火焰狀,而是最追求藝術真實的毛發(fā)狀。此外,在龍紋鱗片的描繪上,更加地飽滿,在細節(jié)的表達上也更加細膩。其次是云紋,云紋是我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中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從彩陶時代的蒙昧狀態(tài)開始就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在它身上凝聚著尊貴神秘的美,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普遍而持久的青睞與追捧,并廣泛應用在我國古代建筑、器具、染織品等裝飾領域中。在古人的心目中,云紋是地位和神靈的象征它代代相傳,又代代演變。明宣宗弓袋上的云紋為服飾上常用的如意云紋,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這一時期的如意云紋經(jīng)常被用在服裝面料上,集中體現(xiàn)在絲織面料和服飾刺繡品上,如意云紋在絲織面料上的運用多采用織錦的工藝織造技法體現(xiàn),大多用于皇帝、后宮妃嬪、達官貴人、朝中命婦大典、慶賀、拜官時所服用的服裝。此類絲織面料所用材質貴重,制造技法也極為講究。明清時期,紡織技術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云紋表現(xiàn)得更加靈活多樣,云紋在服飾中更加的精美,造型表現(xiàn)也更加的逼真。
通過對現(xiàn)存明宣宗肖像畫中的服飾研究,以小見大來概括出明代帝王服飾的演變。明朝服飾制度完善、內容細致繁縟,適應明朝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需要,是漢族歷史上規(guī)定最為全面的服飾制度。明宣宗肖像畫中所涉及的常服與斷腰袍與明代之前衣冠傳統(tǒng)有著不可分割的源流關系。帝王的服飾也是隨著不同的場合進行著相應的調整,顯示出帝王服飾的多樣化?;谇俺瘋鹘y(tǒng)服飾文化,明朝統(tǒng)治者又加以改革、創(chuàng)新、取精華,去其弊,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封建專制特點的服裝制度,有力維護了明代封建王權的專制統(tǒng)治,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古代服飾的多樣性,為研究明朝服飾提供較為全面資料的同時,更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