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駿凱
(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xué)院公共課部,云南蒙自 661199)
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1]。俗語是各民族在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生產(chǎn)斗爭中,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語句,其內(nèi)容涉及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并無形中影響著各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行為習(xí)慣和民族性格。換言之,俗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1.漢語含“水”字俗語中蘊含的民間信仰文化
1.漢語含“水”字俗語反映的價值觀念
1.漢語含“水”字俗語反映的民族性格
漢語含“水”字俗語中首先所體現(xiàn)出的是漢族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征。這一性格特征在漢語含“水”字俗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俗語“火里火去,水里水去”“山頭有水,人頭有血”“灑多少汗水,有多少收獲”“逢山開路,逢水搭橋”“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被雨淋過的人,是不怕露水的”“火來水掩,將來兵擋”“各人船底下有水,各人自行”等等,均直接而鮮明地反映出漢族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和謀求生存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勤勞能干、不畏艱辛、勇敢奮斗的民族性格。其次,漢族是一個誠實正直的民族,這一性格的形成可以從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中找到答案,因為“信”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其所指的就是誠信,儒家學(xué)說認(rèn)為“信”是為人之本,輕諾寡信歷來為君子所不齒,“信”還是仁、義、禮、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儒家的誠信標(biāo)準(zhǔn)為漢民族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典范,也是漢民族誠實正直品質(zhì)的量尺。如漢語俗語“心里沒鬼,不怕喝水”“水清見底,明鏡照心”“沒有臟東西,就不怕胰子水”“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則反映出漢族對自己誠實正直精神的堅守,而對于不講誠信的人在生活中是受人嘲諷、得不到尊重的,俗語“吃江水,說海話”“尺水翻成一丈波”“吃葡萄不吐籽,假裝一兜水”則是對虛偽、愛吹牛皮的人的諷刺,因此漢族通過俗語也在教育人們“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要養(yǎng)成誠實正直的品性。此外,漢族堅韌不拔、自謙低調(diào)、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征也在漢語含“水”字俗語中得到了反映,如俗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水過千網(wǎng)魚不盡,鐵經(jīng)百煉必成鋼”“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水流船行岸不移”便是對漢民族堅韌不拔民族性格的最好詮釋。漢族“自謙含蓄”的性格特征源于古人“謙受益,滿招損”的哲學(xué)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反映在俗語中有“不顯山不露水”“靜水必深,瓶滿不響,大智若愚”“水深不響,水響不深”等,謙虛含蓄也變成了漢民族的內(nèi)在美,受到人們的推崇和效仿。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漢民族深知要獲得發(fā)展就必須不斷探索進步、積極向上,往高處走,而不能像水一樣往低處流淌,因此通過俗語來教育和勉勵人們要不斷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biāo)去前進,如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望高頭,水望底流”“鳥往高處飛,水往低處流”等,反映了漢族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民族性格。
注釋:
①本文所用中文俗語出自:溫端正,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所選用越語俗語出自:,HN,2002.(阮春敬.越南俗語寶庫[M].河內(nèi):文化信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