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磊 簡艷 顏偉 鄭智 朱偉
乳腺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術式, 由于術中在切除原發(fā)病灶時需清掃患側腋窩淋巴,可能破壞淋巴系統(tǒng)及血管,影響淋巴管正常回流,進而引發(fā)術后淋巴水腫[1-2]。一旦發(fā)生淋巴水腫,患者患側肢體腫脹,活動受限,嚴重者可造成肢體功能障礙,危害患者健康[3-4]。針對此,西醫(yī)臨床多采用邁之靈治療,其能夠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靜脈回流,緩解腫脹,但僅用該藥效果有限,不足以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5]。參芪利水湯內含多種中藥成分,有扶正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作用。而腕踝針通過針刺患者腕部、踝部相關穴位,可起到疏通經(jīng)絡、調和臟腑之效。目前臨床對于參芪利水湯與腕踝針聯(lián)合在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中能否取得更佳效果的探究仍不足。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120 例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分析參芪利水湯聯(lián)合腕踝針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7 月—2022 年8 月江西省腫瘤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120 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文獻[6]《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7 年版)》中乳腺癌診斷標準,且行單側乳腺癌根治術;②確診為術后淋巴水腫,患肢周徑超過健肢周徑2 cm 及以上;③精神良好。(2)排除標準:①非乳腺癌手術如血栓等引起的淋巴水腫;②上肢動脈嚴重受損;③合并嚴重感染、重度貧血;④骨髓造血功能障礙;⑤伴有心血管、內分泌、精神系統(tǒng)等疾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60 例。該研究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颊咦栽竻⑴c本研究并簽署知情書。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每次口服邁之靈片[生產廠家:Cesra Arzneimittel GmbH & CO.KG,注冊證號:國藥準字ZJ20140002,規(guī)格:片芯重260 mg(每片含馬栗提取物150 mg)]1 片,于早晚飯后各服用1 次,針對病情較重(水腫程度為Ⅲ度)患者,每日服用2 次,每次2 片,以14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為期28 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參芪利水湯聯(lián)合腕踝針。(1)參芪利水湯:土茯苓30 g,雞血藤15 g,路路通10 g,黃芪30 g,紅花10 g,川芎10 g,薏苡仁30 g,半枝蓮15 g,赤芍10 g,黨參20 g,桑枝10 g,當歸10 g,豬苓10 g,桂枝10 g,延胡索10 g,木瓜9 g,將上述中藥加水煎煮,取汁200 mL,每日1 劑,分早晚兩次溫服,以14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為期28 d。(2)腕踝針:選取患者手腕的外關穴,常規(guī)消毒穴位,操作師左手固定針點上部,右手握針柄上部,將針與患者皮膚表面呈30°夾角進針,進針深度至皮下淺表層,以針下存在松軟感為宜,進針后,留針30 min,每隔2 d 治療1 次,以14 d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為期28 d。
(1)炎癥反應:于治療前、治療28 d 后采集患者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后,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2)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于治療前、治療28 d 后對兩組中醫(yī)癥候(少氣懶言、頭暈目眩、倦怠乏力)、患肢癥狀(麻木、疼痛、沉重)進行評分,其中各項中醫(yī)癥候積分0~5 分,總積分0~15 分,各項患肢癥狀評分0~9 分,總評分0~27 分,分數(shù)越高則中醫(yī)癥候、患肢癥狀越嚴重。(3)腫脹程度:于治療前、治療28 d 后測量患肢肘橫紋上10 cm 處周徑,并測量健肢同一部位周徑,上臂腫脹程度=患肢周徑-健肢周徑。(4)癥狀困擾指數(shù):于治療前、治療28 d 后采用乳腺癌淋巴水腫癥狀體驗指數(shù)(BCLE-SEI)進行評估,共128 分,評分高則困擾程度大[7]。(5)上肢功能:于治療前、治療28 d 后采用上肢功能評定表(DASH)進行評價,量表內含11 個項目,共100 分,評分低,上肢功能恢復佳[8]。(6)臨床療效:以上肢臂圍變化作為療效評估標準,有效指數(shù)=(治療前患側上肢臂圍-治療后患側上肢臂圍)/(治療前患側上肢臂圍-健側上肢臂圍)×100%。以有效指數(shù)>90%為顯效,以有效指數(shù)為10%~90%為有效,以不足10%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7)安全性:統(tǒng)計兩組惡心、食欲下降等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年齡27~58 歲,平均(39.82±4.16)歲;水腫程度:Ⅰ度19 例,Ⅱ度28 例,Ⅲ度13 例;水腫部位:左側31 例,右側29 例。觀察組年齡26~58 歲,平均(39.71±4.02)歲;水腫程度:Ⅰ度17 例,Ⅱ度32 例,Ⅲ度11 例;水腫部位:左側33 例,右側2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前,兩組CRP、IL-6、MMP-2 水平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CRP、IL-6、MMP-2 水平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反應、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炎癥反應、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對比(±s)
組別 CRP(mg/L)IL-6(ng/L)MMP-2(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0) 13.56±1.18 7.23±1.05 44.61±3.25 37.15±2.98 37.58±4.39 29.31±2.42試驗組(n=60) 13.74±1.20 5.48±1.27 44.89±3.30 34.03±2.51 36.64±4.42 21.02±2.18 t 值 0.829 8.226 0.468 6.203 1.169 19.715 P 值 0.409 0.000 0.641 0.000 0.245 0.000組別 中醫(yī)癥候積分(分)患肢癥狀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0) 10.07±1.59 5.84±1.13 15.97±2.01 9.71±1.83試驗組(n=60) 10.13±1.62 4.02±1.08 16.08±2.03 6.24±1.56 t 值 0.205 9.019 0.298 11.178 P 值 0.838 0.000 0.766 0.000
治療前,兩組腫脹程度及BCLE-SEI、DASH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腫脹程度及BCLE-SEI、DASH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脹程度、癥狀困擾指數(shù)、上肢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腫脹程度、癥狀困擾指數(shù)、上肢功能對比(±s)
組別 腫脹程度(cm)BCLE-SEI(分)DASH(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0) 4.59±0.71 1.91±0.40 78.69±14.23 64.53±10.41 31.89±3.12 18.49±2.01試驗組(n=60) 4.38±0.69 1.32±0.12 77.93±13.38 56.79±9.48 30.74±3.81 14.63±1.79 t 值 1.643 10.944 0.301 4.258 1.809 11.109 P 值 0.103 0.000 0.764 0.000 0.073 0.000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4,P=0.027),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淋巴水腫是乳腺癌術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以上肢腫脹、沉重、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者還會造成上肢功能障礙,對患者正常生活構成嚴重影響[9-11]。目前,臨床多采用西藥治療淋巴水腫,以邁之靈最為常見,該藥主要成分為七葉皂苷素,能夠降低血管通透性,還能夠抑制血管舒緩素、組胺等活性,進而減輕炎癥反應,緩解水腫,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2-13],但單純采用該藥在調節(jié)機體炎癥微環(huán)境方面仍存有局限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CRP、IL-6、MMP-2 水平和中醫(yī)癥候積分、患肢癥狀評分,以及腫脹程度、BCLE-SEI、DASH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提示參芪利水湯聯(lián)合腕踝針在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原因在于,中醫(yī)學認為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屬水腫范疇,病機為元氣耗傷,正氣不足,氣血虧虛,不得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停聚,引發(fā)水腫;或情志不暢,肝氣郁滯,以致氣血瘀阻,血不利則為水,水液溢于脈外,停聚于肌膚,導致水腫;或臟腑陽氣受損,血液失于溫運,加重水腫,故臨床治療需注重活血止痛、通絡除濕[14-15]。參芪利水湯中黃芪、當歸、黨參為君藥,可行氣活血、祛瘀通絡;配以川芎、延胡索可行氣止痛;桂枝、雞血藤可補血活血、通絡舒筋;土茯苓、路路通、木瓜可除濕消腫、通利經(jīng)脈;紅花、赤芍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豬苓、意苡仁可利水消腫、舒緩筋脈;半枝蓮可清熱解毒;桑枝能夠燥濕利水。諸藥合用,共奏扶正益氣、通絡除濕、利水消腫的作用[16-17]?,F(xiàn)代藥理學認為,黃芪中的有效成分能夠利尿、擴張血管、抗氧化;土茯苓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上肢腫脹;半枝蓮能夠抑菌、免疫調節(jié),下調CRP、IL-6、MMP-2 水平,調節(jié)機體炎癥微環(huán)境,緩解患者臨床癥狀[18-19]。外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維脈,腕踝針通過針刺患者腕部外關穴,可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利竅、疏經(jīng)通絡、調和臟腑的作用[20-21]。將參芪利水湯與腕踝針聯(lián)合應用,二者協(xié)同內調、外治,增強通絡消腫的功效,有效促進患者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和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消失,進而減輕癥狀困擾程度,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另外,參芪利水湯中的中藥獲取方便,而腕踝針簡單易行,且二者對患者機體影響較小,不會引發(fā)嚴重的不良反應,易于患者接受。
綜上所述,參芪利水湯聯(lián)合腕踝針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中的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jié)機體炎癥微環(huán)境,減輕腫脹,改善癥狀,緩解癥狀困擾程度,促進上肢功能恢復,且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