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力
言傳身教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深的紐帶。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形成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孩子健康的身心發(fā)展,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懂得言傳身教的父母,總是在用身上積極向上的力量引導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我認識一位兒科專家,她對教育孩子很有心得。她的兒子讀初一時想組織一次自行車騎行活動,因為是組織者,他很興奮,想象活動那天應(yīng)該有很多同學到場,還自掏腰包買好了小獎品。
活動那天是個星期日,兒子興沖沖地出了門,他的父母悄悄騎車跟在后面??傻搅爽F(xiàn)場一看,兒子孤零零的一個人,過了很久也沒有一個同學出現(xiàn)。那一刻,沮喪和失意明顯掛在兒子臉上。
這時父母適時地出現(xiàn)了。母親沒有勸兒子放棄,而是幫兒子分析原因:一是有的同學要利用假期做功課;二是初一的孩子參加騎行活動不是很安全,父母不放心他們出來;三是兒子的影響力不夠,不足以讓同學們信任他的組織能力。
母親說到這兒,改用一種欣賞的口吻鼓勵說,作為組織者,能提前趕到現(xiàn)場,認真做好各種準備,包括備好創(chuàng)可貼、飲用水和各種小獎品,說明兒子是用心思考過的。今后再組織類似活動,如果事前能爭取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支持,一定會有很多同學踴躍參加。一席話說得兒子重新開朗起來。
那天,一家三口搞了個家庭自行車騎行比賽,由媽媽和兒子比賽,爸爸在旁邊當裁判,圍著體育場騎了三圈。當天的“比賽”媽媽贏了一圈輸了兩圈,換來的是兒子滿滿的開心和重新找回的自信。父母用一次非常“智慧”的言傳身教,換來了兒子對事物的理性認知,這對他心理成長多么重要,甚至可能影響一生。
“言傳身教”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年輕的父母不是不愿意當榜樣,而是不懂得如何做榜樣,更不知道榜樣力量下的言傳身教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有個年輕的爸爸應(yīng)酬很多,又喜歡打牌,每到節(jié)假禮拜總喜歡和朋友泡在一起。一個周末,因為一個牌友臨時有事,沒打成牌的年輕爸爸只好悻悻回家。到家一看,兒子正在電腦前打游戲,因為太專注,他站了好幾分鐘也沒被兒子發(fā)覺。爸爸很生氣,質(zhì)問兒子為什么不做功課。兒子委屈地說,試題太難了,又沒有人可以問,他只能打游戲消磨時間。
那天,爸爸一邊幫兒子補習功課,一邊深深自責。過去總認為是兒子不努力,但是當兒子需要幫助時,他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在酒桌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沒有用心陪伴在孩子身邊,言傳身教成了擺設(shè)。
小米讀小學五年級。本學期開學,學校讓同學們報興趣班,下午可以利用第四節(jié)課開展活動。小米喜歡籃球,選報了學校少年籃球隊,滿心歡喜地回到家里告訴父母。父母不但尊重和支持他,還為他報了周末籃球訓練課。現(xiàn)在小米作業(yè)少了,每到周末,爸爸就陪在球場邊,眼里全是孩子快樂的身影。打完球,父子相伴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米樂于和爸爸分享學習生活上的開心事、煩心事,爸爸覺得又滿足又幸福。
言傳身教考的是父母的智慧,體現(xiàn)出來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耐心,理解和尊重。父母是孩子的領(lǐng)路人,孩子也是父母進步的督促者。身為父母,要在言傳身教中引領(lǐng)孩子成長,不斷加強自身修為,為孩子樹立健康向上的榜樣力量,成為孩子成長中最好的良師與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