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敏
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言,文本細讀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技術。品味語文學科的“語文味”,需要學生咀嚼體味文字。文本細讀正是學生咀嚼體味文字的重要方法和技術。學生通過文本細讀,可以與文本深入對話,以文字語言、遣詞造句、表達方式、謀篇布局等為切入點,鍛煉閱讀能力,增強閱讀的有效性。眾所周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忽視文本細讀。面對此情況,教師要實施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文本細讀是閱讀文本的一種方法,是指在閱讀文本時,要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理解意義。
文本細讀是在了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上,以文學理論為指引,以經(jīng)典文本本身為基礎,進行反復、深入、全面剖析的閱讀[1]。文本細讀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握閱讀要點,詳盡、精準地分析語義,實現(xiàn)對文本精讀解讀的方法[2]。
綜合國內外研究情況,本文將文本細讀界定為:以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本為基礎,以文本中的特殊語言表達、內容、思想情感、意蘊等為切入點,使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解讀的教學方法。
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相比,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閱讀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流于形式的問題。學生看似發(fā)揮了主體性,實際上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文本細讀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在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教師的引導,發(fā)揮自主性,積極思維,品味文字語言內涵,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同時,在不斷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能扎根于內心深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可以積累閱讀經(jīng)驗,鍛煉閱讀能力,主動閱讀,增強主體性。
語文教學改革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3]。閱讀文本中的美具有多元特點,包括語言美、場景美、情感美等。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品味多元美的過程。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反復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感受多元美,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增強審美感知。同時,學生也會因此發(fā)現(xiàn)細讀文本的樂趣,主動投身文本細讀活動,自覺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日積月累地增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審美情趣。
語文閱讀教學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大語文觀強調語文教學必須有“語文味”。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一些教師大肆宣揚情感道德,忽視文本的文學性價值。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教師在講什么,一味沉浸在道德情感中,閱讀能力發(fā)展受限。而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解讀細節(jié),獲得獨特的感悟。在獲得獨特感悟后,學生可以結合相關資料進行深入剖析,或與他人展開交流,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增強對文字語言的敏感度。之后,學生會主動閱讀,深入剖析,將文本細讀落到實處,切實增強閱讀能力。
文本細讀要找準切入點。切入點是學生走進文本深處的“通道”。教師需要找準細讀切入點,應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反復品讀。
題目是文本內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結,是文本細讀的切入點之一[4]。學生通過品味題目,既可以抓準細讀點,開辟閱讀通道,又可以初步感知文本,做好深入閱讀準備。所以,文本細讀可以將題目作為切入點。
例如,《慈母情深》這篇文章中的“深”有多種內涵,值得細細品味:一是母親辛苦賺錢,但慷慨地給兒子買書錢,展現(xiàn)了母愛之深厚;二是母親崇尚文化,大力支持兒子讀書,展現(xiàn)了母愛之深刻;三是母親無私地付出,不求回報,展現(xiàn)了母愛之深遠。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沒有明確指出母親的情有多深,而是借助環(huán)境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展現(xiàn)出了母親的情深。一個“深”字貫穿文本始終,展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圍繞“深”閱讀文本時,學生可以發(fā)揮自主性,找尋不同的內容,細細品味,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對此,教師可以題目中的“深”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任務:“文本標題是《慈母情深》。那么,文本中的哪些內容體現(xiàn)出了情‘深’呢?請自讀文本,勾畫表現(xiàn)情‘深’的地方?!痹谌蝿盏尿寗酉?,學生走進文本,邊閱讀邊思考,勾畫相關內容,建立初步感知。
文本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情節(jié)。這些矛盾情節(jié)其實是作者精心設置的“陷阱”。學生倘若能順勢落入“陷阱”中,便可以把握文本內容的深層含義。對此,文本細讀教學可以將矛盾沖突處作為細讀切入點,驅動學生深入探究。
例如,在《長相思》中,納蘭性德寫了自己的身之所在和心之所在;而他的身與心未在一處,正是其中的矛盾沖突點?;诖?,教師可以向學生發(fā)問:“誦讀這首詞,你可以發(fā)現(xiàn)納蘭性德的身在哪里?”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誦讀詞句,積極思考,將視線集中在關鍵字詞上,如“山一程”“水一程”等。同時,學生反復誦讀關鍵字詞,想象畫面,確定納蘭性德的“身”之所在。有學生說:“從‘山一程’可以看出納蘭性德身在山上?!庇袑W生說:“從‘水一程’可以看出納蘭性德身在船上?!边€有學生說:“從‘夜深千帳燈’可以看出納蘭性德身在營帳中”。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的細讀成果,并追問:“納蘭性德到底身在哪里呢?能否用一句話概述他的身之所在?”學生綜合“山上”“船上”“營帳中”,同時遷移背景知識,確定納蘭性德身在征途。之后,教師可以按照如此方式,緊扣納蘭性德的“心”之所在,不斷提出問題,驅使學生細讀文本。經(jīng)過不斷細讀文本,大部分學生了解到“納蘭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園”,感受到納蘭性德身心分離的復雜情感——舍不得離開故園,但責任所在,不得不離開故園,深刻理解文本內容。
語言特點是文本語言表達的特色,是學生值得反復品味的內容。語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重點字詞、修辭手法、語言風格上。教師需要解讀文本,把握語言特點,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1.以重點字詞為細讀切入點
重點字詞往往表現(xiàn)著作者的寫作意圖,值得學生深入剖析。教師要緊扣作者的寫作意圖,研讀文本內容,找出重點字詞,并以此為基礎,應用適宜的方式指導學生細細品讀。
例如,在《草船借箭》這篇文章中,作者重在歌頌諸葛亮的智慧過人。為展現(xiàn)諸葛亮的智慧過人,作者描寫了諸葛亮與他人的對話內容。但是十一處對話中作者僅在一處“諸葛亮說”之前添加了“笑”字。這一個“笑”字極具韻味。教師可以以這個“笑”字為細讀點,向學生提出問題:“諸葛亮是在笑誰?”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細讀文本內容,認真思考,聯(lián)想到不同的可能,如“諸葛亮可能是在笑曹操,因為他知道曹操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面對如此大霧,定不敢出來迎戰(zhàn)。這一笑,既是在笑曹操,又是在笑自己知己知彼?!薄爸T葛亮是在笑周瑜。因為自己料定曹操不敢出來迎戰(zhàn)。在這樣的情況下,船隊可以滿載而歸,贏得賭約。”立足學生的聯(lián)想內容,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帶著對笑的不同理解,誦讀文本,再次體會諸葛亮的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遷移已有認知,深刻體會諸葛亮笑的內涵——笑自己對曹操了如指掌,這是一種諷刺的笑;笑魯肅不理解自己的意圖,這是一種寬厚的笑;笑周瑜的奸計無法得逞,這是一種勝利的笑;笑自己一切在掌握之中,這是一種成功的笑。在體會內涵后,學生會被智慧過人的諸葛亮折服,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
2.以修辭手法為細讀切入點
修辭手法是作者串聯(lián)文字,組建語句的“工具”。通過應用不同的修辭手法,文本語言更值得品味。教師要挖掘文本中的修辭手法,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理解文本內容,感受語言特色。
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中,作者寫道:“正像人們說得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句話使用了夸張手法,強調了西沙群島海里的魚很多。但是,教師單單引導學生感受“魚多”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探尋“作者的表達意圖,表達好處”。對此,教師可以夸張手法為細讀點,引導學生思索語句含義。接著,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語句理解情況,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要使用夸張手法?使用夸張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繼續(xù)誦讀文章,品味文章中語句魅力。例如,有學生使用替換法,將原文語句替換為“西沙群島里的魚多”,并反復誦讀,對比原句和替換后的語句,發(fā)現(xiàn)“通過使用夸張手法可以使得‘魚多’更加形象化”。如此一來,學生便真正了解了夸張手法的使用效果,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了語用經(jīng)驗。
3.以語言風格為細讀切入點
語言風格是作者借助文本內容表現(xiàn)出的特有格調。一般情況下,受生活經(jīng)歷、藝術素養(yǎng)的影響,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學生通過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可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所以,教師可以以語言風格為細讀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
例如,老舍先生愛貓是出了名的。在《貓》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利用生活化的幽默語言塑造了小貓的形象,展現(xiàn)了自己對小貓暖暖的愛意。但是,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魯迅先生在《兔和貓》《狗鼠貓》中,用犀利的文筆抨擊、譴責無情的“黑貓”,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誦讀《貓》時,展現(xiàn)魯迅先生的作品,推動學生閱讀群文。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比老舍和魯迅的寫作風格。學生細讀文本,找尋描寫貓的具體內容,感受“貓”的不同特點,體會老舍與魯迅對貓的不同態(tài)度,同時品味他們的寫作風格。
文本留白是作者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手法,可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學生細讀文本留白處,可以深入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本的深層意蘊。因此,教師要挖掘文本留白處,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例如,在《兩小兒辯日》中,作者以兩小兒的嘲笑為結尾。在誦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面對兩小兒的嘲笑,有如此精神品質的孔子會想什么,這是值得學生品味的。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誦讀結尾處后,向他們提出問題:“面對這兩個小孩的嘲笑,孔子會作何反應呢?他會想什么、會說什么呢?”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主動誦讀文本內容,同時遷移已有認知,感受孔子美好的精神品質,并以此為基礎,開動腦筋,踴躍想象。在想象后,學生認真作答,如“我本是一個凡夫俗子,哪能事事精通呀?”“真是后生可畏呀!”“這個世界上無奇不有,沒有人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學生的作答內容再一次展現(xiàn)出了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謙遜精神,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總而言之,有效的文本細讀教學,便于學生發(fā)揮自主性,深入剖析細讀點,建立深刻的閱讀認知,鍛煉閱讀能力,感受文本之美,提升審美能力?;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閱讀教學不足及原因,將文本細讀教學作為“工具”,以文本題目、矛盾沖突處、語言特色、文本留白為細讀切入點,應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學生會沿著細讀的切入點不斷思索,走進文本深處,建立深刻認知,積累閱讀經(jīng)驗,同時鍛煉閱讀能力、審美能力等,切實提高閱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