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梅 劉漢波
《赤壁賦》作為經(jīng)典名篇,被收入統(tǒng)編版、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語文版、滬教版、魯教版、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之中。自新課改以來,《赤壁賦》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可以如何改進?基于以上思考,筆者收集了13則具有代表性的課例(其中,11篇為教學設計,1篇為教學思路,1篇為教學實錄),首先從教材編排、教學目標預設、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運用四個方面對《赤壁賦》的教學進展情況進行梳理,再根據(jù)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以探尋更合理、科學的教學思路。
一、各版本教科書編排《赤壁賦》的特點
《赤壁賦》在各個版本教科書的編排中存在較大差異,現(xiàn)以現(xiàn)行使用的統(tǒng)編版、蘇教版、北師大版三個版本的教科書為例,從單元位置、單元組合、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單元編排的共同特點在于:《赤壁賦》均位于寫景抒情單元,通過對大自然的描寫來展現(xiàn)作者的心靈世界。綜合來看,編排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單元主題相近
統(tǒng)編版呈現(xiàn)了在不同地點作者目之所見與心之所感:蘇教版聚焦于不同景物中作者如何與自然相處的思考;北師大版著眼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展現(xiàn)文人墨客的情思。
(二)單元目標不同
統(tǒng)編版強調(diào)在寫景抒情散文中接受美的熏陶,領會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蘇教版重視對山水自然內(nèi)涵和文化價值的追求,側(cè)重于對選文主題意蘊的學習;北師大版注重情、景、理相結(jié)合的藝術手法。
(三)教學內(nèi)容的異同
三個版本都抓住了《赤壁賦》中的情思變化過程這一關鍵性內(nèi)容。不同點在于,統(tǒng)編版指向兩篇文章的聯(lián)讀、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蘇教版指向?qū)φn文字句的理解,情感的體驗以及藝術手法的了解,注重相應課外知識的拓展;北師大版集中于課文藝術手法的表現(xiàn),偏重對課文結(jié)構(gòu)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學習,更加注重課內(nèi)知識的鞏固。
二、《赤壁賦》閱讀教學目標的預設
《赤壁賦》是各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類選文的經(jīng)典篇目。課標在“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和內(nèi)容”中指出:“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能根據(jù)不同文學體裁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從語言、構(gòu)思、形象、意蘊和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fā)現(xiàn)作者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蓖ㄟ^比較分析,《赤壁賦》一文的教學目標大多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1.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賦的體裁,積累文言知識,品味精美的語言;2.體會作者情感變化,把握本文景、情、理融合的特點以及主客問答的表達方式;3.涵泳體會,認識作者曠達超然的思想情懷和以道濟儒的人生哲學。具體如下表所示:
在以上三個版本中,《赤壁賦》單元編排都是主題組合的方式,單元教學目標側(cè)重于品味語言,把握文字所呈現(xiàn)的景物與作者所傳達的情感之間的關系。上述課例中有些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夠精準。在目標預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整體感知,不求甚解。童志斌提出:“我們要‘回歸文本的語辭世界,要關注煉字、煉句處,關注文言文當中的‘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語言表達。”然而部分教師忽略了其煉字煉句處、章法的考究處。例如課例8,將教學重點置于在文言中探尋赤壁夜景形象、怨慕簫聲形象、客的形象和蘇軾形象上。課例9將目標直指作者的情感變化,卻沒有通過品析語言感受作品所蘊涵的美學價值。
(二)未深入到文化層面。王榮生強調(diào)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文化的傳承和反思。例如課例1,將重點放在朗誦以及領會《赤壁賦》的表層含義與深層意蘊上;再如課例2,沒有體現(xiàn)對文化的傳承和反思。
從上述課例教學目標的預設來看,較合適的是課例10、12。課例10通過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把握蘇軾豁達的精神,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課例12通過感受文辭氣韻流轉(zhuǎn)之妙,學會評價蘇軾在文中所抒之情、所辯之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三、《赤壁賦》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不同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預設不同,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上也存在差異。筆者選取的13則課例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12個方面: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11個課例);2.掃除字詞障礙(3個課例);3.指導誦讀(5個課例);4.賦體押韻、對偶的特點(6個課例);5.梳理作者情感變化,理清文章線索(11個課例);6.品味文章語言精妙之處(8個課例);7.體會作者之“樂”,欣賞文中自然景致(11個課例);8.探尋蘇子之悲以及悲的根源(11個課例);9.理解主客問答的深層意蘊(9個課例);10.體會景、情、理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6個課例);11.剖析水、月所闡明的哲理(10個課例);12.比較閱讀,理解作者內(nèi)心情感(7個課例)。
王榮生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指出:“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言道?!蔽覀儾荒茈x開文化去講解文言詞匯和語法知識,也不能離開文言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要努力做到“文”“言”兼顧。部分教師沒有做到“文”“言”并重,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重“言”輕“文”,重點強調(diào)文言知識和字詞的教學而忽略了文化的傳承。例如課例2,通過梳理字詞來探討文言詞匯以及語句,但是對于文化層面的知識,比如所言志、所載道,卻沒有重點講解,讓學生對蘇軾所傳達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夠深入。
(二)重“文”輕“言”,重點突出對文言文深層意蘊的探究,而忽略對基礎的文言字詞語句的理解。例如課例5,直接從理清文章感情線索開始進行講解,沒有帶著學生去體會文言的魅力,忽略了文言文中文言作為基礎的作用。
黃厚江在《文言文該怎樣教》一文中提出:“文言文教學方法內(nèi)容是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四個方面,這四者不是一個簡單的想加,而是自然的融合?!蔽难晕慕虒W內(nèi)容既要包括文言字詞的掌握,也應包含人文情懷的體會。
四、《赤壁賦》教學方法的運用
《赤壁賦》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從而讓教學目標的達成落到實處。筆者從13則課例都涉及到的教學內(nèi)容——“樂”“悲”“喜”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以探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問題。
在運用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兩個基準:一是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考慮合理與否;二是從學生適應性的角度考慮合適與否。在以上課例中,部分教師沒有真正發(fā)揮所選教學方法的價值,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沒有創(chuàng)新,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課例4,采用傳統(tǒng)的朗讀法、提問法,更多的是教師的教,沒有學生對問題探究討論的過程。
(二)過于依賴教學方法,未考慮學生實際需要。例如課例1,讓學生通過唱第二段中的“歌”來體會簫聲之悲的原因,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在沒有樂理知識的情況下并不能很好地唱出來,二是對于簫聲之悲的體會必須落實在理解的基礎上,而非唱這種方法。
(三)拘泥于教學形式,沒有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使教學活動停留于文本表層。例如課例5和課例7,兩個課例均是采用問題探究法對作者轉(zhuǎn)悲為喜的原因進行師生對話,但對話過程中并沒有把教學的落點放在作者思想情感的頓悟方面。
五、《赤壁賦》教學進展的反思與討論
自新課改以來,一線教師對《赤壁賦》這篇文言文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真實地反映了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實際進展。仔細分析13則課例,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一)語文課程教材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從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編寫情況來看,各教材的落點不一,統(tǒng)編版指向的是文章的聯(lián)讀,強調(diào)群文閱讀;蘇教版重點在于對課文字句的理解,情感的體驗;北師大版則集中于課文藝術手法的表現(xiàn),偏向于對課文結(jié)構(gòu)和創(chuàng)作手祛的學習。教材指向不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重難點難以把握。
(二)語文教師教學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自新課改以來,教師們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是依舊避免不了以考定教的傾向,容易“重言輕文”,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講解,實詞、虛詞的積累,文言文課文的背誦等方面,而忽略了中華經(jīng)典作品文本本身之美。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地與學生一起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一起思考蘇軾注入到文本中的生命之思。
(三)考試層面的反思和討論
文言文是歷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一是名篇名句默寫部分,二是文言文閱讀部分。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理解性背誦全文以及主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的得分率,但文言文考試選材往往來自課外,重在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死記硬背的方式往往無效。例如2020年全國一卷的文言文閱讀選自《宋史》中關于“蘇軾”的人物傳記,解答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與理解能力,并補充一定的課外知識。倘若在教學《赤壁賦》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探究,并且對蘇軾有一個立體化的了解,得分率定能有效提升。
六、《赤壁賦》教學建議
王榮生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中提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且《赤壁賦》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作品,宜作為“定篇”進行教學?;谝陨辖虒W要領和上述13則課例的啟示,筆者對《赤壁賦》這篇文言文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一)積累文言字詞
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文言方面,王榮生對于文言文字詞的處理提出四大原則,即放過、突出、深入、分離。
“放過”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古今直接對應以及生僻的字詞句不做過多講解;例如“匏樽”在注釋中譯為“用葫蘆做成的酒器”?!巴怀觥笔菍沤瘛巴杏挟悺钡某S米衷~在教學中予以突出;例如“美人”等古今意義不同的字詞?!吧钊搿笔菍φ路季刻?、煉字煉句處和需要學生具體感受的字詞句深入挖掘:例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钡慕虒W需要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生活經(jīng)驗,才能理解?!胺蛛x”是對考試中??嫉摹翱键c”進行反復作業(yè)練習;例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等特殊句式,以及“安”“蓋”“固”等常用文言實詞。
(二)理解文章內(nèi)容
1.水月繪景,品美景之樂
勾畫出“水”“月”的語句,“水波不興”的江面,“七月既望”,欣然與客飲酒賦詩,由眼前的景中月引出詩中月。在朗讀過程中發(fā)揮想象,繪制“秋水月夜圖”,這里所描寫的“水”“月”是靜謐的、明亮的,在如此的環(huán)境中“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作者此時悠閑、自在的心境。
2.水月傳情,感生命之悲
緊扣蘇子的“歌聲”,由“水”“月”引出“美人”意象,表現(xiàn)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借“水”“月”傳達出心中之悲。抓住描寫簫聲的四個比喻,感受簫聲的幽怨,“水”“月”也因此變得抑郁悲涼。想象作者借客之口描寫曹操,思“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客“羨長江之無窮”,所求為“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客之所思、所羨、所求皆圍繞“水”“月”展開,前文之樂已化為悲愁。
3.水月明理,得真諦之喜
聚焦于“蘇子”的回答,理解作者從“悲”中解脫的方法,以“水”“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總是在“變”與“不變”之間輪回,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本就是瞬息萬變的,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恒的。最后緊扣“不知東方之既白”,以“水”“月”作結(jié),感受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舒暢與寧靜。
(三)領悟文學價值
1.在誦讀中體味“以文為賦”的語言
《赤壁賦》既保留了賦的特質(zhì)與情韻,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體味“以文為賦”的語言需要以讀為憑借,通過名家朗讀、自由朗讀等多種形式,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赤壁賦》的語言美以及聲韻美。
2.在品讀中領會景、情、理融合的手法
《赤壁賦》是一篇古代游記散文,但重在抒情和悟理,寓情于景,借物喻理,將寫景、抒情、悟理緊密結(jié)合。寫景的層次性使自然景物的豐富性得以充分地展示,蘇子在多角度寫實景的基礎上,巧妙地描繪了雄奇的虛景,實景與虛景的相互映襯為情感的升華創(chuàng)造了條件。于是蘇子借江水、明月排遣自己心中的苦悶;借簫聲傳達自己宦海的怨憤;借古代英雄表明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在抒情中又牽引出自我安慰的另一重境界——悟理。莊子對宇宙人生的通達,佛家超然出世、“物各有主”的禪思,儒家積極人世的思想,都在蘇子這里得到了體現(xiàn),又被蘇子所超越。
3.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
以“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客”謂之者誰這一問題,引出客之“三悲”與蘇之“三釋”,從而引導學生對主客問答進行深入理解。實際上,客之“三悲”是蘇軾在激烈的斗爭中進行自我精神思辨的過程。蘇軾思想一方面是儒家的積極入世,另一方面是超越儒家的“學而仕在學”,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道家思想中。然而,蘇軾的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同的地方在于,蘇軾的思想是以具有健康生命和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以及現(xiàn)實行為為支撐,并以寄情山水為具體表現(xiàn),其“三釋”是蘇軾樂觀、曠達的體現(xiàn)。對于客之理想未能實現(xiàn),蘇軾為此感到憂傷,因而發(fā)出了“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感嘆,即活在當下、珍惜眼前,這便是蘇軾的人生觀。
不管蘇子的回答是否讓“客化解了心中之悲”,但是蘇軾將目光投向了自然,在理解了人類與自然的最終關系后,能夠平和、曠達地看待世界,“不知東方之既白”正是這樣有感而發(fā)的。由此,一種既能夠融入歷史,又能夠外化歷史來看待歷史本身的獨立人格形象便由此建立了起來。
(四)感受文化內(nèi)涵
文言文閱讀教學,要想體會作品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還需了解蘇軾其人及《赤壁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走進作品和作者。
1.了解蘇軾其人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
課后觀看紀錄片《蘇東坡》或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此基礎上,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交流蘇軾一生中的“三起三落”,由此了解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重點突出他在“三落”中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此文時距離“烏臺詩案”已有三年之久,這時的蘇軾對人生也有了更多的哲學思考,教師可以順著這樣的邏輯線索,引導學生走向思維的縱深處。
2.以群文閱讀探討文化內(nèi)涵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加深對《赤壁賦》的理解。群文閱讀的實施首先在于確定議題,在確定議題之后,教師可以圍繞議題選擇文本,以議題“作者”為例;將議題指向作者,可以設計“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人格力量”等議題,選取蘇軾不同人生階段的代表性作品,除《赤壁賦》外,還可以補充蘇軾在剛?cè)牍賵鰰r所作的《花影》、在密州所作的《水調(diào)歌頭》等,引導學生完成關于蘇軾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建構(gòu)。
(五)作業(yè)布置
1.課前作業(yè)
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2.課后作業(yè)
黃州赤壁公園坡仙亭的碑刻正面是《赤壁賦》,背面卻無文字,甚為可惜,請你寫一段100字左右的鑒賞性文字,幫助游客鑒賞這篇文章。
綜上,基于新課改理念的指導,教師應從分析寫景、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理解哲理、讀寫結(jié)合五個方面落實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體會《赤壁賦》中景、情、理相互融合的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領,遵循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從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感受作者所言之志、所載之道,最終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