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耀,徐 堯
(中鋼集團天澄環(huán)??萍脊煞萦邢薰?,武漢 430205)
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一般是對冶煉過程中出現的粉塵、顆粒物、污染氣體等進行采集,并通過內置結構進行覆蓋式處理。轉爐除塵裝置具有良好的過濾效果,部分還可以將收集和處理的粉塵壓縮分解,有效地降低空氣污染,實現強有力的多維控制。但是,由于煉鋼廠轉爐日產的冶煉工作量劇增,簡單的除塵裝置無法實現預期處理目標,極易造成冶煉事故,影響作業(yè)安全。雖然傳統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1-2]能夠實現預期控制目標,但是其對排放控制區(qū)域的劃定并不清晰,導致排放控制結果存在一定誤差。現階段應用的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一般為單向結構,效率較低,導致控制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設計一種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然后對其進行驗證。
結合當前煉鋼廠的需求及相關標準,確定初始排放控制范圍。采用濕法脫硫,計算超低排放控制的覆蓋范圍?;A排放流化范圍的標定一般采用燃燒+干法/半干法處理[3],在實現粉塵預處理的同時,測定實際排放速度,明確排放控制的覆蓋范圍[4],如式(1)所示。
式中:U為覆蓋排放控制范圍;θ為可控的排放速度;S為單元覆蓋范圍;T為定向的控制耗時。
根據當前的測定與計算,將得出的覆蓋排放控制范圍設定為基礎的排放控制等效范圍[5]。在后續(xù)的排放處理過程中,均要依據此范圍進行邊緣排放測定及標出處理,為排放控制奠定堅實基礎。
交叉排放的覆蓋控制范圍大,針對性強,可以增強煙塵排放控制效果,具有穩(wěn)定性。結合煉鋼廠排放的煙塵特征進行分類控制處理,轉爐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煙塵、SO2以及重金屬。這類煙塵的主要特征與轉爐運行存在直接關聯,一般粉塵粒徑不小于12 μm,占比高達25%,可以利用這一特征,采用交叉處理方式,設計排放控制結構,通過交叉排放控制,分多個階層設定控制濃度。合理調整各個控制環(huán)節(jié)的標準及排放控制目標,以強化交叉超低排放控制結構的應用效果。
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通常采用全覆蓋,并部署局域覆蓋,在排放控制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單一的排放控制結構也會造成負擔,因此要采用多階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模型。結合煉鋼廠轉爐的粉塵排放特征,在初始模型中設定顆粒物的標準排放濃度,一般為12.5 mg/m3,綜合除塵效率需要控制在89.52%~99.90%。流化床煙塵控制的綜合除塵效率不低于99.98%。完成基礎控制標準的設置后,設計模型的超低排放控制結構,如圖1 所示。通過多層級的排放控制結構和多標準的控制排放濃度限制,強化控制效果,增強模型控制能力,為后續(xù)除塵工作的執(zhí)行提供參考。
圖1 多階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模型結構
關聯圖譜是一種強化超低排放控制的關聯性限制技術。轉爐的粉塵產生量較大,采用濕法脫硫先分解粉塵中的雜質,再結合低氮燃燒和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的超低排放控制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消除粉塵中的有害物質和擴散物質,確保排放時的安全與穩(wěn)定。接下來,將轉爐內的操作溫度控制在250 ~350 ℃,通過圖譜技術觀察爐內粉塵量。轉爐尾部收集后,粉塵進入除塵裝置,將洗滌器布置在除塵設備后側,下游設置靜電除霧。此時,通過關聯圖譜觀察粉塵排放量的變動,同時分多個階段進行排放控制,避免煙氣處理量過大、壓損高、成本高等問題,提升整體排放控制質量和效率。粉塵連續(xù)監(jiān)測期間,可以在同時段多維觀測,確保圖譜觀測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更好地保證粉塵排放控制效果。
為了驗證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進行試驗(試驗組)。選定某煉鋼廠的轉爐作為測試對象,以相關研究[1-2]提出的2 種傳統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為對照組(對照組1 和對照組2),在實驗室中模擬真實的生產環(huán)境,引入模擬廢氣來模擬轉爐運行過程產生的廢氣。一是道路行駛過程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方法,二是燃油系統污染物控制方法。采用本文方法和對照組方法,對轉爐除塵裝置的關鍵參數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以達到超低排放目標。
結合實際測定需求及相關標準,設置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的測試環(huán)境。明確轉爐粉塵排放范圍,計算出超低排放的邊緣值,對每個排放極限點位進行統一標定,以便進行后續(xù)測定及排放控制。各個邊緣點位增設一定數量的監(jiān)測控制節(jié)點,設置轉爐排放控制裝置,每個節(jié)點均獨立安裝,但是應用時需要關聯,以便采集、匯總和整合周期內的數據信息。初始排放控制指標及參數的設定如表1 所示。綜合分析轉爐的運行狀態(tài)及除塵裝置的覆蓋除塵范圍,計算初始的灰飛量,如式(2)所示。
表1 轉爐除塵裝置初始排放控制指標及參數
式中:G為排放初始灰飛量;P為排放的覆蓋范圍;φ為除塵速度;a為單元除塵頻次;ω為堆疊范圍。
將本研究設計的超低排放控制周期劃分為5 個,在排放初始灰飛量的限制與控制標準之內,計算排放控制后的粉塵濃度差值,如式(3)所示。
式中:Y為粉塵濃度差值;R為覆蓋范圍;t為控制頻次;v為重復控制范圍;w為脫硫次數。
測試粉塵超低排放控制效果,如圖2 所示。相較2 個對照組,試驗組的粉塵濃度差值被控制在5.2 mg/m3以下,說明本文設計的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方法更加有效,該超低排放控制結構更加靈活,針對性更強。
圖2 粉塵超低排放控制效果
本文設計了一種煉鋼廠轉爐除塵裝置的超低排放控制方法,并進行試驗驗證。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降低轉爐除塵裝置的粉塵排放濃度,同時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夠在復雜環(huán)境下靈活處理粉塵,使其達到煙氣超低排放標準,以應對不同情況。在實際應用中,要確定初始排放控制范圍,設計交叉超低排放控制結構,構建多階除塵裝置超低排放控制模型,通過關聯圖譜處理實現排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