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虹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愛德校區(qū),江蘇 蘇州 215200)
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歷來有“書不讀熟,不開講”的說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在讀中悟,才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文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白x書百遍,而義自見?!比欢首x教學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堂課,40 分鐘,不少教師急于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道授業(yè)”,使得課堂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被一再壓縮,對于學生的朗讀練習只能是“匆匆掠過”。例如,語文教學第一課時的自主朗讀,是學生與課文內容的第一次會面,是重中之重??捎捎诮處熕o時間不夠,有一部分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的下一個指令就開始了,朗讀便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連熟悉都談不上,更不用說對課文內容產生自己的審美體驗了。而之后教師列出的所有的“知識重點”都成了學生的機械記憶,教學效果不佳。
小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在學習中有很強的模仿性。學生會認真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以教師的言行舉止為自己的榜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很少進行范讀,看似把朗讀的時間都給了學生,實際上,學生沒有學習的榜樣,完全機械復述,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也達不到真正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此外,不少教師因為對朗讀指導的不重視,使得自身對課文的“品讀”不夠,理解得不透徹。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使用的方法單一,往往就是簡單地“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或“把什么樣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表面化的引導,使得學生朗讀時無所適從,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甚至,有的教師在朗讀指導時,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把某個句子讀得快或慢,忽略了朗讀中的審美體驗。這就使得學生在朗讀時只是根據(jù)教師的要求或重或輕,或快或慢,完全沒有自己對文字的審美體驗,也削弱了語言文字本身的表現(xiàn)力。
朗讀可以從單向傳播轉換為雙向互動,讓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可供觀照的讀本,人人皆可成為朗讀者。在朗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將審美教育滲透在朗讀教學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美、體悟美、表現(xiàn)美。
依據(jù)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文學作品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三大類。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這三大類皆有涉及,教師結合文體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將審美教育滲透在語文朗讀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抒情類作品包括抒情詩和抒情散文,它們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為主要特色。而人的審美始終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的。沒有了情感,也就沒有了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審美中的情感活動是滿足了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的。所以,抒情類的文章是最適合朗讀,也是最適合進行審美感知的文體。
以詩歌為例。詩歌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管是含蓄雋永的古詩還是節(jié)奏明快的現(xiàn)代詩歌,都用極具韻味的文字,生動形象地繪制了一幅幅畫面,將文字中蘊含的聲韻美、色彩美、意象美、情感美和諧地融合,從而陶冶讀者的情操。詩歌是最適合朗讀的文體,在教學中,教師抓住詩歌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多開口,進而愛讀詩歌、樂讀詩歌。使學生在詩歌學習中獲取感受美和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是詩歌教學的使命所在,也是對學生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詩歌的審美朗讀教學首先要“披文以入情”。每一首詩都飽含著詩人真摯濃烈的情感,沒有情感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長時間戰(zhàn)亂流離的生活,凝聚起陸游至死不衰的愛國激情,他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杜甫經歷了多年的背井離鄉(xiāng),當聽到“河南河北”收復的消息時,不禁“漫卷詩書喜欲狂”。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笨梢姡芭摹笔侨肭榈氖侄?,也是審美鑒賞的準備,真正的審美鑒賞過程是借助文學作品語言文字感知到作品的美的過程。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讓學生體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獲得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1.由讀引情,反復吟誦。詩歌的情感通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學生要通過反復吟誦才能入境、察情。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教師應將朗讀作為教學的主線任務,貫穿始終。從詩歌教學起始階段的自讀、個別讀、齊聲讀,到深入學習階段的邊理解邊朗讀,再到學完詩歌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或一唱三嘆地朗讀,或自由讀??傊?,教師要讓學生將詩歌讀得朗朗上口,聲情并茂。
2.由景入情,深入朗讀。在詩歌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甭旌铮霸侣洹薄盀跆洹薄皾O火”“鐘聲”寫盡了詩人的孤寂憂愁。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景入手,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又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等景物的,再抓住一個“滿”字體會詩人遠離故土的孤獨與凄涼。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由景入情,將書面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在讀出語調、語氣的同時,感悟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深層意蘊。
3.由曲激情,邊歌邊讀。詩歌與音樂一直以來就是藝術的雙生花。優(yōu)美的歌曲能使學生代入詩歌的氛圍中,從而為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可以用音樂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教學《詠柳》一詩,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一株柳樹聯(lián)想到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可先播放一段優(yōu)美的《春之曲》。樂曲曲調優(yōu)美抒情,節(jié)奏輕快舒展,學生一聽,就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春天中,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這時,學生就能很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婀娜多姿的新柳,溫暖宜人的春風就能很快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此時再讓學生進行詩歌的朗讀,學生的讀書聲里一下子充滿了生機。教師再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想象……充滿生機的春天的畫卷,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在學生眼前緩緩打開。上完課,同學們臉上滿是快樂的笑容,都說春天好美??鞓返男θ荨⒂芍缘母袊@讓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情感之美。
語文是一門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敘事類文學更是如此。一般的敘事類文學,包括神話、史詩、小說、敘事詩、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針對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是對敘事類文學進行朗讀指導的最佳途徑。教師在朗讀活動中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其形成健全人格,而且可以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取審美體驗,涵養(yǎng)高雅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以《獵人海力布》一課為例。作為一則民間故事,這篇課文情節(jié)曲折生動,充滿想象力,尤其是課文的第二個故事,海力布為了拯救鄉(xiāng)親們,不惜犧牲自己變成大石頭的情節(jié),十分動人。在課文朗讀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難引起學生共鳴,還有學生邊讀邊皺起眉頭,有的學生疑惑地問道:“大家為什么不肯聽海力布的話?如果他們都聽了,海力布就不用變成石頭了。”有的學生也說道:“海力布已經盡力了,相信他的人自然可以獲救,不相信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海力布的犧牲對他自己太不公平了?!?/p>
的確,在當今社會,隨著自我個性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自我”的觀點,卻忘了古人說的“窮則獨善其身”后面還有一句“達則兼濟天下”。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而故事中的海力布就是一個“有能力者”。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分析故事情節(jié),并強調對海力布行為的認可,顯然無法讓學生信服,更不用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了。所以,筆者并沒有直接回答學生的疑惑,而是對學生發(fā)出邀請,請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朗讀,走進那個千鈞一發(fā)的時刻:眼看著今天晚上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沒,為什么大家不愿意離開呢?接著又請學生讀一讀課文內容,再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說一說自己的見解,學生們的話匣子打開了:“鄉(xiāng)親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總不能說搬就搬!”“對的,而且搬家可不容易,前幾天我們家搬新家,雖然大件東西都換了,可光是整理我自己的書、衣服、玩具,就把我累得團團轉”“他們搬家可沒有新房子,都不知道搬到哪里,只能先露宿街頭,也沒有車,全靠兩條腿、一雙手……”學生們的討論越來越深入,已經明白了鄉(xiāng)親們不愿意輕易離開的原因。學生能夠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設身處地體會到鄉(xiāng)親們的難處。這時,教師再請學生朗讀,大家爭先恐后。在聲情并茂的朗讀聲里,這群從小衣食無憂、備受寵愛的小學生心里開始有了“人間疾苦”的概念。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為親?!笨梢?,只有讓學生進入文學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其才能對作品塑造的形象產生真正的共鳴。《獵人海力布》作為一則民間故事,里面的文字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但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代入其中,朗讀文中樸實的話語,體會文中真摯的情感,借助語言媒介,使學生讀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從而以美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啟發(fā)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這就是蘊藏在朗讀中的審美教育。
戲劇類文學是供舞臺演出的腳本,它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角色扮演又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之一。所以,教師在講解戲劇類文學知識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變成劇中的一員,在演讀中將自己對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表現(xiàn)出來,無疑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以《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為例,在教學“公儀休愛吃魚”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把“小演員們”請上了講臺。表演前,還讓其他同學來當小導演進行指導,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公儀休吃魚的句子,即“嗯,剛吃過了”要演出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最好再摸一下肚子……為了當好小導演,學生自發(fā)地拿起了書,還做起了范讀;而小演員更是從語氣、表情、神態(tài)、動作各方面都精益求精。在朗讀中,學生對公儀休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之后理解公儀休拒收魚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清正廉明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審美觀念就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建立起來了。
審美教育滲透在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們應當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潤物細無聲般地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朗讀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朗讀是有聲的語言藝術,課文是無聲的語言藝術,兩者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從文字中感受美、體悟美,進而大膽地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