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霖
古人的書展叫作“曬書會”或“曝書會”。所謂“曬書”或“曝書”,顧名思義,即將書籍或者藏書從屋子里搬出來曬一曬,這么做也很好理解,即避免書籍因為受潮或者被蟲蛀而損壞。
曬書活動的起源時間很早。最早記載可追溯至西周典籍《穆天子傳》:“天子東游,次于雀梁,蠹書于羽林。”說的是周穆公東游,在羽林這個地方“蠹書”,即曬去書中的蠹蟲。
古代“曝書會”的具體時間沒有嚴格規(guī)定??傊?,曬書,必須選擇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所以,很多古代的“曝書會”都選擇在夏季舉行,這時日照充足,除濕殺蟲效果最佳。東漢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 “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 不蠹,習俗然也?!痹跐h代,七月七日便是一個曬書的好日子。
在宋代,“曝書會”極其受重視,甚至還出現了由官府主辦的“館閣曝書會”?!梆^閣”是宋代的國家藏書機構,“館閣曝書會”相當于宋代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大型書展。不過,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汗牛充棟,非一日可以曬完,所以這項工程往往延續(xù)幾個月。根據《宋朝事實類苑》中的記錄:“秘省所藏書畫,歲一曝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罷。”所謂“秘省”即“秘書省”,是宋代國家圖書館的官方名稱。從中可見,在當時,五月至八月間,會陸陸續(xù)續(xù)舉行各式“書展”活動。
在“曝書會”期間,皇帝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召集臣僚,一起前往曝書會現場觀賞。而書展期間的一日三餐,都由官府出費招待。這種傳統(tǒng)始于宋太宗時期,《御定月令輯要》記載,宋太宗時“秘閣每歲因暑伏曝熭,近侍暨館閣諸公,張筵縱觀,圖典之盛”。后來,“張筵”項目逐漸形成慣例,即宋代的“曝書宴”?!端问贰酚涊d:“歲于仲夏曝書,則給酒食費,尚書、學士、侍郎、待制、兩省諫官、御史并赴。”宋代館閣曝書宴自太宗朝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南宋滅亡。
到了南宋,書展時間發(fā)生了改變?!赌纤勿^閣錄》有如下記載:“紹興十四年五月七日,秘書郎張闡言:‘本省年例,入夏曝曬書籍,自五月一日為始,至七月一日止。從之?!睍沟臅r間,由三個月縮短為兩個月。但南宋的書展規(guī)模更大,展出項目也逐漸增多。后來,歷代封建王朝都延續(xù)了宋朝舉辦“書展”的傳統(tǒng)。比如,元代館閣曝書時間與南宋相同,在五月至七月。明代館閣曝書時間改在六七月間。到了清代,館閣曝書時間又有了大的變化,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據曬書的經驗總結,認為夏季陽光強烈,書曝曬后,紙張容易碎裂,根本不耐久藏。而且夏季天氣變化無常,一旦暴風雨突襲,來不及收拾晾曬的書籍,就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因此,清代官方的曬書活動,一般定在三月、六月、九月,即分三次完成。
隨著經驗的積累以及對自然氣候認知的進步,人們也意識到,對什么時候“曬書”“曝書”,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清末學者葉德輝在《藏書十約》中提到:“不如八九月秋高氣清,時正收斂,且有西風應節(jié),藉可殺蟲。南北地氣不同,是不可不辨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