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每逢中秋節(jié),原本平靜的大坑村都會熱鬧起來。在“迎月”(中秋節(jié)前夕)、“賞月”(中秋節(jié)正日)、“追月”(中秋節(jié)翌日)這三晚,300多名壯丁撐著一條長達約67米的火龍在銅鑼灣的街道上舞動。香火氳氤,在這朦朧一息間,我似乎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香港。
大坑村原是香港島北岸的一座客家村落。這些客家人來自廣東省,比本地人較晚來到香港,已很難找到空置的平原地帶,只好選擇在山坡及其沿岸地區(qū)居住。大坑村就位于銅鑼灣內的一處小山谷,靠在紅香爐峰西面,人稱此處為紅香爐谷。
歷史上,“紅香爐”曾遠近馳名,一度成為香港島的總稱。至于這一名稱的來源,目前流傳著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港英政府大規(guī)模填海前,紅香爐天后宮前仍是一片汪洋。一天,海上忽然飄來一尊紅香爐。當?shù)匦疟娬J為天后娘娘顯靈,便把紅香爐迎進寺廟供奉。
第二種說法稍有不同。據(jù)香港地方志記載,居于九龍蒲崗的客籍人士戴士蕃經常渡海到對岸的銅鑼灣割草,一天無意中在岸邊草叢里拾得一尊紅色香爐(或說是一尊天后神像),認為天后顯靈,設祀供奉。
第三種說法沒那么神秘。天后宮前面有一座叫做燈籠洲的小島,外型酷似香爐,所以便把這座對面的山峰命名為紅香爐峰。
明朝萬歷年間郭棐編撰的《粵大記》所附海圖,標示了香港島上幾座村落的名字——香港(今黃竹坑)、鐵坑(今黃竹坑與深水灣間一處海灘)、舂硙(今舂坎角)、大潭(今大潭水塘)、稍箕灣(今筲箕灣)、黃泥涌(今跑馬地)。
1900年的東角明信片上印有燈籠洲。
《粵大記》的記載證明了最遲在明代,香港島上已有村落形成。有村落,自然就有保衛(wèi)安寧的需要,加上香港島是進入廣東省的一處重要中途站,所以朝廷在此設立了“營汛”來守衛(wèi)。
汛是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清人王崇熙編撰的《嘉慶新安縣志》所附的海圖,在香港島位置標示了“紅香爐汛”和“赤柱汛”兩處營汛。后來阮元在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編撰的《廣東通志》也指出:“紅香爐水汛:在本營西,水程二百九十里,下至大鵬山炮臺,水程一百一十里?!庇种赋黾t香爐水汛駐守著一名軍官千總與一名外委,還配有可用來巡邏的米船??梢娂t香爐汛不僅是香港島上重要的軍事設施,更是珠江口東岸重要的外島汛站。
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坑舞火龍”。
據(jù)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考證,“紅香爐汛”一名曾在多份海圖、史籍上輾轉出現(xiàn),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它作為香港島的總稱。例如閩浙總督顏伯燾在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的奏折中說:“香港為商船內駛必由之路,其島曰紅香爐,上有營汛居民,并非偏僻小島可比?!?/p>
位于紅香爐汛海口的天后宮,是當時香港島上特別重要的廟宇。據(jù)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碑記記載,天后宮在1868年二次重修。在這次重修中,“蒙闔港水陸商民人等,揮金相助”,規(guī)模十分宏大。捐款者有不少是當時著名的大商號,例如恒豐行、合興行、永祥順、元發(fā)行、得美行、廣福利、泰豐順、建南號等頗具規(guī)模的南北行莊。
通過建筑規(guī)模,同樣可以感受到紅香爐天后宮的宏大。現(xiàn)存的天后宮是一座兩進式建筑物,兩側都有偏殿。天后宮主祀神祇是天后,還奉祀觀音娘娘、包公和財神。天后宮屋脊裝飾華麗,以雙龍戲珠為脊飾,兩端配有博古紋和鰲魚紋,其后進為石灣陶塑瓦脊,刻畫了中華傳統(tǒng)戲曲的場景。紅香爐天后宮兼具歷史、宗教與藝術意義,在1982年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跡。
位于紅香爐峰西面的大坑村,距天后宮只有約20分鐘步程。在香港開埠前,大坑村村民在紅香爐港修筑海堤,保護村落免受巨浪侵襲。解決了海水問題,還得處理淡水事宜。大坑村用水主要倚靠一條從畢拿山流落的水坑,這成為“大坑村”一名的來源。又由于大坑村村民常在這處水坑中洗衣,所以在村落拆遷后,這里一度被命名為浣紗街。
1880年,港英政府開始了在大坑村沿岸的填海工程,今日的高士威道和銅鑼灣道也于這時建成。其后政府把大坑村前的稻田平整成土地,出售地皮作住宅發(fā)展。因較原來村落為新,這些新建房屋被稱為“大坑新村”。
上世紀初,大坑村的治安并不好。1903年5月16日和1905年8月28日,《香港華字日報》分別報道了兩起大坑村私煙案。1919年12月17日,《香港華字日報》又報道了一起重案。當日,警方在大坑村某屋內抓捕一名從域多利監(jiān)房越獄的逃犯,這名逃犯在監(jiān)房中先后擊斃兩名押獄獄吏,轟動一時。
1927年10月14日,《香港華字日報》報道了一起特別跌宕起伏的案件。當日,有從番禺來港、號稱“生閻羅王”和“大牛蘇”的匪徒,光聽名字已感到殺氣騰騰。幸好,大坑民團奉令剿匪,先后擊斃和捕獲部分匪徒,才算是破案了。
天后宮在香港很常見,往往裝飾華麗。
抗戰(zhàn)勝利后,香港屋房不敷需求,不少人私自在大坑村后面的山坡搭建寮屋,也就是木頭和鐵皮搭成的簡單房舍居住。聚居此處的民眾生息繁衍,漸漸形成了后來的馬山村和芽菜坑村。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銅鑼灣一帶發(fā)展迅速,這些像危樓一樣的非法竂屋被港英政府清拆,在原位置上興建了全港唯一圓環(huán)式建筑的公共屋邨——勵德邨,其附近就是香港豪宅云集的云景道。
時移勢易,紅香爐已不再叫紅香爐,大坑村和大坑新村也涌現(xiàn)出不少高檔住宅區(qū)。唯那一條“惹火”的“大坑火龍”百年來一直在舞動著。
“火龍”到底生于何時?大坑村村民大概也說不清楚。相傳1880年,大坑村遭受風災蹂躪,損失慘重。風災過后,村民在村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條大蟒蛇,合力將它捕殺。當時已經是深夜,村民們放下蛇尸便走。沒想到第二日早上,蛇尸不翼而飛。
事有湊巧,這之后,大坑村便發(fā)生了瘟疫,死了不少人。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終日,以為大蟒蛇來復仇時,村中一位耆老忽然說夜晚獲菩薩報夢,指點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繞村巡游,并燃放鞭炮,瘟疫自可解除。
或者是誠心感動了上蒼,又或者,大坑村經過鞭炮內的硫黃白藥和檀木線香的熏蒸潔凈,瘟疫果然消退。于是,村民會立誓每年在中秋節(jié)前后三晚,自行扎制火龍,繞村巡行,祈求闔境平安。這條火龍全長220尺(約67米),分31節(jié)。龍體由粗麻繩扎制,龍身則由稻草捆扎而成。時至今日,大坑村內樓房高聳,稻草難尋,便改成了珍珠草。
龍身既成,就到龍頭。龍頭由藤條屈曲為骨架,輔以鋸齒鐵片做龍牙,雙眼是兩只手電筒,舌頭則是漆紅木片(后出于耐用性考慮多為金屬材質)。舞動時,龍身插滿正在燃燒的長壽香。而插滿線香的沙田柚則制成火龍珠,帶著火龍繞村巡行。
今日,除了禁放鞭炮,其他環(huán)節(jié)都做到十足十。大坑火龍晚上6時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后,便移步安庶庇街插香起龍。隨后,火龍先表演“喜結龍團”,跟一眾行人打了招呼。接著,火龍就沿浣紗街、新村街、施弼街、京街、書館街等巡游。
巡游完成后,火龍回到浣紗街換香。拔出來的舊香,主辦單位會將其派送給行人,圖個吉利?;瘕堅傺刂郊喗掷^續(xù)表演,“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彩燈火龍結團圓”……待表演完成時,已經差不多晚上10點了。
大坑舞火龍原本只是大坑當?shù)氐牧曀?,?00多年下來,已成為香港本地的獨特景觀,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又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大坑舞火龍更是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yōu)秀保護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