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明,徐良華
(1.齊河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德州 251100;2.齊河縣焦廟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 德州 251100)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耕作制度變化、復種指標提高等,小麥病害逐年加劇,導致產量和質量下降,使農戶加大了對病害的控制力度,與目前農業(yè)農村部“到2024 年減少農藥用量”這一目標相矛盾[1]。因此,齊河縣植保站于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開展了小麥病蟲害全過程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試驗,探索齊河縣農業(yè)機械化綠色防控體系。
探討齊河縣小麥病蟲害全過程綠色防控技術在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地下害蟲等方面的作用,為該技術的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分別于播種期、返青期、抽穗揚花期開展對比試驗,藥劑施用時間、用量等見表1[2]。
表1 用藥品種及劑量
試驗設3 個處理,面積共5.13 hm2,其中試驗面積4.33 hm2,常規(guī)處理0.67 hm2,空白對照0.13 hm2,不設重復。除藥劑處理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試驗地塊屬于齊河縣祁立新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面積1 000 hm2。該地區(qū)為1 年2 次集約化種植,以種植玉米為主。于2021 年10 月進行土壤養(yǎng)分含量、pH 值調查,墑情較好,播種深度4~5 cm,預計播種量為360 kg/hm2,廣播型行距約18 cm,播種時施用54%氮磷鉀復混肥600 kg/hm2作基肥,起身期追加54%氮磷鉀復混肥(追施肥)375 kg/hm2。每個試驗區(qū)的田間水肥管理水平、栽培技術、地力水平等條件均衡,所有小區(qū)的栽培水平相同,符合當地農業(yè)生產要求[3]。
試驗地點設在祁立新農牧公司的示范農田,試驗田土壤為壤土,肥力中等,含水率70%,pH 值8.1,有機質含量1.30%,堿解氮含量118 mg/kg,有效磷含量31 mg/kg,速效鉀含量120 mg/kg。2021 年12 月10 日灌溉過冬水源。
2021 年10 月9 日用電動攪種器拌種,藥液比為1∶50,置于陰涼處干燥,10 月10 日播種。
在試驗藥劑和常規(guī)對照藥劑的管理區(qū)域,冬春拔節(jié)期間(2022 年4 月7 日)用自動噴桿器噴灑莖葉,用量300 L/hm2。在開花和揚花期用無人機超低量噴藥,用量2 L/hm2。藥劑噴灑要做到充分、細致,防止再噴或漏噴??瞻讓φ詹贿M行藥劑防治。
病株(葉、穗)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5.1.1 麥稈根腐病防治效果
在整個試驗中,于冬前、返青前、成熟期(黃前)、采收前測量產量。在冬前、返青階段用5 個采樣方法,對20 個不同病株進行抽樣,統計病株率和防治效果。
在麥稈成熟時,除調查病株數量外,還應對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以5 個點為抽樣地點,對20 株小麥的單莖葉進行抽樣,按不同位置進行分層,對病害進行監(jiān)測。病情指數:0 為最里面的葉片和整個莖稈沒有任何變化;1 為最里面的地面部分葉片顏色棕褐色,而1 號莖節(jié)沒有棕褐色;3 為地面上的1 根莖節(jié)出現褐色;5 為在地面的根須出現棕褐色;7 為地面部分的第3 莖節(jié)出現褐色,但沒有出現枯萎的白色花序;9 為病斑在3 節(jié)以上,或有白色的花序或由于患病而沒有花芽。
5.1.2 小麥紋枯病防效調查
在返青施藥前和成熟前調查病株數量,采取5 點取樣法,每點均為20 株,并計算病株率,制定預防措施。
5.1.3 小麥白粉病防效調查
于2020 年5 月20 日開展調查,采取5 點取樣法,每點均調查0.25 m2小麥的旗葉及旗葉下第1 片葉,調查各葉的白粉病發(fā)病率。
5.1.4 小麥赤霉病防效調查
于2022 年5 月25 日調查小麥赤霉病發(fā)病情況,采取5 點取樣法,每點取80 穗分析發(fā)病率。
5.1.5 麥蚜防效調查
在最后1 次噴灑農藥后7 d 開展調查,采取5 點取樣法,每點調查20 株小麥,記錄蚜蟲出現數量,以100 株為基準計算蚜蟲量。
5.1.6 地下害蟲防效調查
2021 年12 月上旬調查,采用5 點取樣,每點調查20 株,計算被害株數(枯心數),折算被害株率,計算防效。
在噴灑農藥1~7 d 內,觀察藥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如果發(fā)生藥害,記錄藥害的具體癥狀,掌握藥害等級。同時,觀察藥劑對農作物的有益影響,如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或改善品質等[4]。
理論測產:在收獲期對各試驗區(qū)的實際產量及理論產量進行調查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1)定點:在玉米成熟階段,用X 形斜面抽樣方法,以1 m2為單位,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5 個點位。
2)有效穗:對每平方米面積的單株有效穗進行測量,并按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量進行統計。
3)在每個取樣點選取20 株具有代表性的穗型,對每個穗粒進行測量[5]。
4)千粒重:在選種后充分晾曬的實粒中,每個單位隨機抽取2 個樣本(容量為1 000 粒),其差異不超過3%,計算平均數。
1)對小麥根腐病的防效。采用齊河縣試驗方案防治根腐病的效果為100%,返青期為64.71%,灌漿成熟期為72.27%,分別比傳統防治措施提高80%、47.06%、50.39%。
2)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采用齊河縣試驗方案對小麥紋枯病返青期和灌漿成熟期的防治效果均達77.78%,比傳統防治措施提高55.56%,2 種方案間存在顯著差異。
3)對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效。采用齊河縣試驗方案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為79.96%,對黑斑病防治效果為81.82%,分別比傳統防治措施提高70.87%、54.55%,兩種方案間存在顯著差異。
4)對小麥蚜蟲和地下害蟲的防效。采用齊河縣試驗方案對蚜蟲、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為100%,分別比傳統防治措施提高了88.36%、75%。
由表2 可知,齊河縣試驗方案效果優(yōu)于傳統模式,小麥產量高于對照,產量提高21.20%。
表2 不同試驗方案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苗期調查,綜合防控技術處理對小麥地上莖有促進生長作用,對小麥生長未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未發(fā)現藥害產生。
在病蟲害防治中,生物控制技術是最為環(huán)保的方法。生物控制技術提倡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麥田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有其運行規(guī)則,為害小麥生長的病蟲也有天敵,種植人員可以采取措施保護害蟲的天敵,控制害蟲的數量,從而達到降低農藥用量的目的,還可以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誘控技術可以替代農藥,比如理化誘控技術就是根據生物的趨光、趨化等行為習慣,在麥地里布置色板、光線、氣味等,在不對小麥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誘殺害蟲。
在應用生物控制技術時,既可以對麥田內的害蟲天敵進行人工保護,也可以引入蚜蟲、吸漿蟲和麥圓紅蜘蛛的天敵瓢蟲、食蚜蠅、草蛉等,不但補充了麥田生態(tài)系統的物種種類,還可以優(yōu)化生態(tài)系統功能,讓小麥得到益蟲的保護,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率,提升產量。
在麥地的各個生長時期,為害因子也各不相同。病菌是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采取綜合防治方法,例如使用農藥、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等,以特定的比例,配合日常噴霧防治。
要對小麥病害類型進行調查,調查方式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了解小麥的真實生長情況,一旦發(fā)現病蟲害,要立即采取相應對策,同時要在病發(fā)區(qū)附近采取嚴格的預防和控制手段[6-7]。
環(huán)境改變會給小麥生長帶來很大沖擊,因此,種植人員應隨時注意生長環(huán)境的變化,采取科學的方法改進種植方式。還可以請專家對小麥病蟲害防治進行現場指導和演示,糾正防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障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性[8]。
對齊河縣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綜合研究與評估,得出齊河縣試驗方案防治根腐病的效果為100%,返青期為64.71%,灌漿成熟期為72.27%;對小麥紋枯病返青期和灌漿成熟期的防治效果均達77.78%;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為79.96%,對黑斑病防治效果為81.82%;對蚜蟲、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為100%。在對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同時,還應降低農藥用量,同時及時向專家咨詢意見,以保證實施的有效性,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