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大濤
語文的教學形態(tài)要轉(zhuǎn)型,由過去的講讀課文到現(xiàn)在的完成任務,由過去的設置問題到現(xiàn)在的組織活動,由過去的單講內(nèi)容到現(xiàn)在的創(chuàng)設情境。這種轉(zhuǎn)型,即由“課文—問題—內(nèi)容”向“任務—活動—情境”的轉(zhuǎn)型。本著“以學為主,互動生成”的宗旨,我們要掌握新的理念,即以“任務”為導向,以“活動”為主線,以“情境”為載體?!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這里的“情境”不止于再現(xiàn)單篇的文本情境,而轉(zhuǎn)向設計更具有整合性的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閱讀、項目學習等方式。
本文以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談一談在比較閱讀教學中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
“比較閱讀”需要緊緊抓住文本間的“同”與“異”兩個特征,既要“同中尋異”,吃透單篇,讓學生找到單篇的特征,發(fā)現(xiàn)其中的獨特文本價值,又要“異中求同”,抓住相關的聯(lián)系,找到共性或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意味著學生不得不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深度學習,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單元屬于選擇性必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內(nèi)容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數(shù)千年來,名家燦若繁星,名篇層出不窮。本單元的詩歌都有著豐厚的意蘊,單元的主題是“詩意的探尋”,需要細細品味,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多方面探求“詩意”,讓學生的閱讀感悟與生活、與時代相印證,由此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時心靈與世界之間的相互碰撞,學會從豐富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意,體悟詩歌的價值。聚焦“詩意的探尋”這一單元主題,按照題材特征,重新組織本單元的選文,以比較閱讀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實施教學。
比較閱讀的角度選擇大致有三個方向:第一,依材料來源,如單元內(nèi)比較、課內(nèi)外比較等;第二,依文本內(nèi)部特點,如主題比較、背景比較、風格比較、結(jié)構(gòu)比較、手法比較、形象比較、技巧比較等;第三,依作品類型,如同作家作品比較、同體裁比較、同題材比較、同風格比較等。本單元七篇古詩詞,從《詩經(jīng)》到宋詞,順流而下,風格多樣,選擇的角度、切入點較多,可以是字詞、人物、意象、意境、情感、表達、背景、風格、閱讀感悟等。
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課文是單篇與群文相結(jié)合的,這就給比較閱讀提供了好的實施條件。通過梳理本單元學習任務,我們整理出了單元課文、群文間的聯(lián)系。
篇目《氓》《孔雀東南飛》《離騷》《蜀相》《揚州慢》《蜀道難》《望海潮》比較點相似的愛情,不同的悲劇學習任務點、情境設置點字詞,人物,內(nèi)容,感悟,語言實踐相似的憂傷,不同的性格誦讀,情感,風格梳理,語言實踐相似的驚嘆,不同的表現(xiàn)意象,跨界實踐,內(nèi)容梳理,語言實踐
“比較閱讀”情境創(chuàng)設有三個要求,一是營造的情境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貼近學生的生活;二是營造的情境不能過寬過大,而應真實、具體、切口小,有參與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三是能將學科知識與內(nèi)容整合,使學生學以致用。做到以上三點,才能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比較閱讀情境,將知識轉(zhuǎn)化為素養(yǎng),在真實生活中實踐運用。
根據(jù)本單元教材特點,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活動實踐,我們創(chuàng)設了三種教學情境。
幾篇相同類型的文本放在我們面前,可以從作者、背景、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做大致梳理。這一策略可以用于進行全面的、簡單的梳理,形成系統(tǒng)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作品的關鍵點,以便接下來的深入分析。
相似的憂愁,不同的風格——《離騷》《蜀相》《揚州慢》比較閱讀
1.誦讀詩歌,感受情思
學習這三首詩,可先借助教材理解詩歌,接著欣賞名家朗誦,再舉辦班級誦詩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朗誦,充分感受三首詩詞情感的異同。
2.深入品味,比較異同
這三首詩詞時代不同,體式有別,作者的身世與經(jīng)歷不同,所用表現(xiàn)手法與整體風格也不一樣,卻都表達了憂世傷懷的情感??蓮臅r代背景、詩歌體式、作者情況、表現(xiàn)手法、整體風格等角度比較這三首詩詞的異同。
篇目時代背景詩歌體式作者情況表現(xiàn)手法整體風格《離騷》《蜀相》《揚州慢》
3.精選詩句,制作書簽
從三首詩中分別選擇打動自己的詩句,制作書簽,在班級展示。
從文本中各自歸納出一個主題,結(jié)合相似的篇章進行比較閱讀,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形成更為全面、深刻、系統(tǒng)的認知??捎糜谡n內(nèi)與課外文本的比較閱讀,或跨單元的整合。
相似的愛情,不同的悲劇——《氓》與《孔雀東南飛》比較閱讀
1.文本理解
借助教材注釋、提示理解《氓》與《孔雀東南飛》的詩意,了解《詩經(jīng)》、漢樂府的相關常識,整理文言詞語(古今異義:氓、涕、宴、三歲、自由、可憐、婚姻等,偏義復詞:公姥、作息、父兄、弟兄等),積累古代文化常識(建安、雞鳴、黃昏、人定等)等。
2.梳理比較
在理解的基礎上,梳理情節(jié),分析兩首詩的人物形象,探究兩首詩表現(xiàn)的愛情悲劇的深層原因,寫出自己比較閱讀的感悟。
人物氓棄婦焦仲卿劉蘭芝人物形象特征 愛情悲劇的深層原因 閱讀感悟
3.改編話劇
在深入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以“跨時空的相遇”為主題,想象劉蘭芝遇到被棄女或者氓遇到焦仲卿后,人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自擬標題,改編成話劇,班內(nèi)表演。摘選學生自創(chuàng)話劇劇本如下:
跨越時空的對話——被棄女與劉蘭芝
2024屆高二創(chuàng)新3班 徐一諾
旁白 某年某日,《氓》中被棄女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相見,發(fā)生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
天涯同淪落,相識卻恨晚,癡女共耽情,巾幗不茍安。
被棄女坐在江邊的巖石上,抬頭望天,只聽一聲“姐姐”,急忙回頭。劉蘭芝上。
被棄女 (站起行禮,緩慢地)敢問妹妹大名。
劉蘭芝 (還禮,抹去淚痕)妾為東漢時為焦仲卿母所遣的劉蘭芝。兒時偶然聽得姐姐的故事,為之動容。
被棄女 (扶著蘭芝坐在巖石上,自己也坐下)妹妹,我們真是有緣,還請妹妹將自己故事道來。
蘭芝說起了自己的故事……兩人沉默片刻。
被棄女 (突然站起,攥緊拳頭,氣憤地)唉,我們同為被桎梏束縛的人啊!汝束縛于禮教和婚姻,而妾為愛情與婚姻所害!這桎梏,不平等的桎梏??!
(又嘆)我本以為我們能相守終身,我本以為他憨厚忠實,我本以為他忠貞不貳,我本以為,既結(jié)發(fā),便會事事如意。(再嘆)被棄前,竊以為,只要一忍再忍,拼命討好他,他的愛便永存,竊以為,只要夙興夜寐,為家朝夕操勞,他便按誓言而行;竊以為,本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只要曾有過情,他便能體會妾之良苦用心,永遠信妾,不為外界所擾,不為他人所動。(悲憤地)可是,他只是在褻玩妾,利用妾,榨干妾身上所有價值,就換了一副模樣。憶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曾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谑切姆钦?,莫過于氓!
蘭芝 姐姐不是已看透他了嗎?為何還三歲食貧?
被棄女 (喃喃道)當局者迷啊,旁人皆笑我看不穿。于他而言,妾之愛,莫過于缺愛、渴望愛之表現(xiàn),因此他嘲弄妾,拋棄妾。他的誓言,只不過是幾句拿妾真情取樂的玩笑;他的玩笑,只不過是幾句嘲諷妾,欺壓妾的話語;他的話語,只不過是幾句對妾實施的、強迫性的命令。
(仰天)心已碎矣,又用何縫合?吾之心痛,無人知也!
忽然,一陣歌聲飄來: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我以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然而橫沖直撞,被誤解被騙,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總有殘缺……
蘭芝 (早已淚流滿面,抹淚,嘆息)若與姐姐比,妹妹的境遇實是好太多!妾雖與仲卿無緣,但仍有分!他雖毋抗母命,但仍有白頭偕老之意!若有來生,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良緣不斷,便為鴛鴦;良緣若斷,妾愿再以死作伴!
被棄女 (緩慢坐下)妹妹,汝與仲卿之情實是動人!然則為何要為相公活,為愛情死呢?
蘭芝 (急忙地)不,不,仲卿即妾之世界,即妾之價值,妾愿為他……
被棄女 (打斷蘭芝)妹妹竟如此不清醒!為何男人可以實現(xiàn)抱負,可以滿足野心,甚至可以讓多個女人為他飛蛾撲火,而我們女人的世界里只可有男人,要把堅貞為男人奉獻作為女人值得贊賞的美德呢?為何我們要為愛情,要為男人而活或而死呢?
忽聞有女吟詩: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蘭芝 (呆住了,思考片刻)姐姐所言確有幾分道理。如今看來,仲卿雖愛妾,終不及妾愛他之深。妾尊重他的遵守孝道、禮教,尊重他對功名之向往,可最終是這些害死妾!
被棄女 (嘆道)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你我姐妹二人在此論情,然又何為真正的愛情?自尊平等自主之愛才是愛情之真諦!受死板之禮教、孝道、婚姻制度制約,又何談真愛?這只不過要求我們女人依附于男人、服侍于男人罷了。難道讓女人低一等,讓女人依附男人而存在是合理的嗎?難道女人應當作附屬品嗎?(憤慨)
蘭芝 (站起,堅定地)我們女人堅決不可以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
被棄女 (也站起,一手放在蘭芝肩上)是的,我們不僅不可作附屬品,我們還要有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
蘭芝 (抓住被棄女另一只手)聽聞孟姜女淚灑長城,祝英臺為愛化蝶,當初聽來,只覺感人至極;如今想起,只覺為情而死,終不可取。為自己幸福而活,實是振奮人心!吾輩女性不可溺于愛情,順于男性,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世界!
被棄女 (激動地熱淚盈眶)是的!我們女人應自主獨立!
蘭芝、被棄 (異口同聲地)為自己而活!
旁白 她身為女子,先而為人,后而為妻。
哪怕夜雨梨花打濕街,孤影獨孑。又怎甘困于脂粉場,附于他人旁。
愿沖破封建束縛,孤身入寒江?!爱敃r萬里長城明月廊,教她怎么忘?”
把文本與生活經(jīng)驗、圖片、視頻相比較,幫助理解文本中的相關情景。相關情景可以是具體的,如某一個具體事件的處理,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某一種方法的運用。
比如在本單元教學中,讓學生在理解《蜀道難》《望海潮》這兩首詩詞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與詩意相合的繪畫作品,在班上交流,由此理解詩中寫景的特點、意圖。學生會自覺去找到詩中的景物,想象詩中的意境,品味作品語言,感受詩人的情感。
相似的驚嘆,不同的表現(xiàn)——《蜀道難》與《望海潮》的比較閱讀
盛唐的李白,在《蜀道難》中,用自由的句式、大膽的夸張、雄奇的想象等手法,將自己對蜀道的驚嘆融進了詩里。
北宋初期的柳永,自嘲“奉旨填詞”,雖一生潦倒,卻能在太平環(huán)境中感受到繁華的都市生活的美好,并用他的妙筆,在《望海潮》中表現(xiàn)了杭州城令人驚嘆的美麗與繁華。據(jù)說,此詞傳到金主完顏亮面前,完顏亮對詞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產(chǎn)生了垂涎之情,起了“投鞭渡江之志”。且不論傳言是真是假,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詞作的非凡影響力和藝術(shù)魅力。
1.想象詩景,給詩配畫
這兩首詩都有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在理解這兩首詩詞的基礎上,想象詩詞中描繪的意境,創(chuàng)作與詩意相合的繪畫,在班上交流。
2.體會詩情,比較異同
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完成下面表格中的梳理、概括、分析與表達等任務。
篇目時代背景詩歌體式作者簡介描繪的畫面表現(xiàn)手法整體風格比較閱讀的感悟《蜀道難》《望海潮》
3.改換時代,寫解說詞
如今的蜀道、杭州與詩人在詩詞中描繪的景象定有不同,但仍會留存詩中描寫的一些特點。選擇一處,寫一段今昔對比的解說詞,解說詞中可以適當融入《蜀道難》或《望海潮》的詩句。在此基礎上,舉辦班級解說詞交流會。學生解說詞摘編如下:
今昔蜀道之異同
陳倉暗度,奠強漢基業(yè),姜維苦守拒曹魏百萬雄兵。曾經(jīng)的蜀道,于絕壁旁修建,石磙鷹唳,舉步維艱,縱然詩仙不免興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倍忿D(zhuǎn)星移,滄海桑田,如今的蜀道,早已沒有往日棧斷木折的容顏,只有蜿蜒而上的公路,拔地而起的吊索,參天聳立的大橋,交通日益方便,中國人民依然懷揣智慧勇氣,一邊是隴中腹地,一邊是天府之國,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譜寫自己的幸福贊歌。(2024屆高二3班羅宇翔)
今昔杭州之異同
走在西湖邊上,感受著拂過煙柳的微風,遠處高聳的大廈在半空的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眼前的西湖卻是“十里荷花”“云樹繞堤沙”的怡人之景,自然吸引諸多游客前來“吟賞煙霞”。青石板路鋪就的街道,伴著潺潺流水,似將人引入千年前的杭州,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也充滿著現(xiàn)代科技氣息,給人以時空錯亂之感,沒有絲毫違和。(2024屆高二3班李源)
相較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比較閱讀的情境教學激發(fā)了高中生語文閱讀興趣,化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為動態(tài);也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轉(zhuǎn)被動為主動;更提升了學生思維品質(zhì),引燃“頭腦風暴”;還能領著學生深入文本,以“比”帶讀,“較”出深刻。
在今天大單元教學“狂飆”突進的背景下,很多人追求“大跨越”,其實從理解和操作上不太現(xiàn)實,我們一線教師還是多求“小突破”。比較閱讀就是這樣的務實的“小突破”,已經(jīng)日益成為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的切入口、完成單元目標的著力點、撬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支點。“玩轉(zhuǎn)”比較閱讀,可以打破傳統(tǒng)單篇教學的藩籬,打通單元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高效整合教材中的學習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既體現(xiàn)了“雙新”的要求,堅持了“學生主體”的理念,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比較閱讀教學,在帶來教學方式變革的同時,也在操作層面檢驗著語文人的認知,推動著新一輪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