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顏夏衛(wèi)
(臺州骨傷醫(yī)院,浙江 溫嶺 317500)
橈骨遠端骨折為骨科急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1],指發(fā)生在橈骨遠端2~3 cm范圍內(nèi)的骨折,常累及尺橈關節(jié)和橈腕關節(jié)[2-3],治療不當可出現(xiàn)骨折畸形愈合及腕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等并發(fā)癥[4-6]。
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是橈骨遠端骨折常用的治療方法[7-8],術后早期對預后情況進行評估,對降低預后不良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人體在攝入維生素D后主要轉化為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25(OH)D進一步轉化為活性形式以維持人體肌力和調節(jié)平衡能力,可間接維持骨骼健康[9-1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骨生成的重要刺激因子,可促進成骨細胞生成及骨愈合[12-13]。為探討血清25(OH)D、IGF-1水平對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的影響,我們進行了本研究,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臺州骨傷醫(yī)院接受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試驗方案經(jīng)臺州骨傷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倫理批件號:TBIH-2022-006。
1.2 納入標準①創(chuàng)傷性橈骨遠端骨折;②單側骨折;③除本次骨折外,近半年內(nèi)未發(fā)生過其他外傷;④符合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nèi)固定手術適應證;⑤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②合并骨結核、骨腫瘤等骨科疾病者;③有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史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有凝血或免疫功能障礙者。
1.4 退出標準①手術非同一組醫(yī)生完成者;②依從性差,未能完成全部隨訪者;③病例資料不完整,或有常識性、邏輯性錯誤者。
2.1 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骨折AO分型[14]、受傷至手術時間、手術入路、術中復位情況、術后開始鍛煉時間、優(yōu)勢手及合并同側其他骨折等資料。隨訪觀察患側腕關節(jié)情況,依據(jù)Gartland和Werley腕關節(jié)評分標準[15]對患側腕關節(jié)進行評分;評分內(nèi)容包括殘余畸形、主觀評價、客觀評價、并發(fā)癥4個方面,結果分為優(yōu)(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4個等級;≤8分(優(yōu)、良)為預后良好,≥9分(可、差)為預后不良。分別于術前、術后1周、術后4周、術后6周時,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25(OH)D水平,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IGF-1水平。
2.2 分組和評價分析方法根據(jù)術后6個月時的患側腕關節(jié)情況將納入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比較2組患者一般資料和手術前后血清25(OH)D、IGF-1水平,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評價血清25(OH)D、IGF-1水平對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
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2組患者性別、年齡、優(yōu)勢手、致傷原因、骨折AO分型、合并同側其他骨折、手術入路、術中復位滿意率及術后開始鍛煉時間的組間比較均采用χ2檢驗,受傷至手術時間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血清25(OH)D、IGF-1水平對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檢驗水準α=0.05。
3.1 一般結果共納入98例患者,預后良好組68例,預后不良組3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受傷至手術時間、優(yōu)勢手、致傷原因、手術入路、術中復位情況、合并同側其他骨折、術后開始鍛煉時間的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骨折AO分型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一般資料
3.2 血清25(OH)D、IGF-1水平檢測結果時間因素和分組因素均存在交互效應。手術前后各時間點間2組患者血清25(OH)D、IGF-1水平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均存在時間效應。但2組患者術后血清25(OH)D、IGF-1水平的變化趨勢均不一致,預后良好組術后血清25(OH)D、IGF-1水平均呈上升趨勢,預后不良組術后血清25(OH)D、IGF-1水平變化趨勢不明顯。2組間血清25(OH)D、IGF-1水平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均存在分組效應。術后第4周和術后第6周時預后不良組血清25(OH)D、IGF-1水平均低于預后良好組。見表2、表3。
表2 2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前后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
表3 2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前后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
3.3 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后第4周時血清25(OH)D、IGF-1水平是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
3.4 血清25(OH)D、IGF-1水平對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評價結果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術后第4周時血清25(OH)D、IGF-1水平分別預測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12(P=0.000)、0.785(P=0.000)、0.906(P=0.000),靈敏度分別為67.6%、57.4%、83.8%,特異度分別為80.0%、93.3%、86.7%,2項指標的臨界值分別為21.99 nmol·L-1、267.32 ng·mL-1。見圖1。
圖1 術后第4周時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預測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圖
3.5 典型病例圖片典型病例圖片見圖2、圖3。
圖2 右側尺橈骨遠端骨折手術前后X線片
圖3 右側橈骨遠端骨折手術前后X線片
維生素D可影響骨骼重塑,25(OH)D血清濃度在40~50 nmol·L-1可維持成人和兒童骨骼健康,減少老年骨折的風險[16-17]。許昊等[18]的研究顯示,25(OH)D高水平脆性髖部骨折患者的再骨折率、再跌倒率等均低于25(OH)D低水平患者。IGF-1可影響骨代謝,尤其是對青春期骨量的獲得和成年期骨骼結構的維持具有重要影響[19-21]。Saeki等[22]的研究顯示,血清IGF-1水平降低與骨疾病及骨折風險增加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第4周、第6周時,預后不良患者的血清25(OH)D、IGF-1水平低于預后良好患者,基于早預測、早防范、早治療的目的,選取術后第4周的血清指標檢測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術后第4周時血清25(OH)D、IGF-1水平可有效預測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
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包括A型(關節(jié)外骨折)、B型(部分關節(jié)內(nèi)骨折)和C型(完全關節(jié)內(nèi)骨折),關節(jié)涉及范圍增加,手術治療難度增加,術后預后不良的風險也會增加[23]。但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骨折AO分型不是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例較少,研究結果有偏倚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術后第4周時血清25(OH)D、IGF-1水平對橈骨遠端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預后不良具有一定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