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鈺翔
關鍵詞:湖湘特色;學科融合
一、研究背景和目標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為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勞育的號召,我們結合本校實際與學生興趣,以開發(fā)具有湖湘特色的校本課程為目標,怡養(yǎng)學生勞動精神的同時增強其對湖湘美食文化的認同。
二、勞動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筆者認為,高品質的勞動課程應是課堂賦能,從“課”到“育”,并非為勞動而勞動;作業(yè)賦能,從“單一”到“融合”,打破課程邊界;活動賦能,打破課堂邊界,拓寬勞育形式;評價賦能,從“作業(yè)打卡”到“多元評價”,怡養(yǎng)勞動精神。具體將從如下三點展開論述:
(1)以“湘式炒菜”為切入點,通過探究學習與學科融合開展課程實踐
根據前期調研,我們選取了“辣椒炒肉”“小炒黃牛肉”等典型炒菜,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湘式炒菜的一般程式,以任務和作業(yè)為驅動,融合其他學科多維度全方位了解湘菜,展開勞技與歷史、地理、生物、美術、信息等學科的多維融合,深度挖掘湘菜背后更有價值的湖湘飲食文化,讓學生多維度了解湘菜。
接下來筆者將以“辣椒炒肉”為例進一步論述課堂賦能和作業(yè)賦能。第一課時課前筆者會先發(fā)布“辣椒炒肉知多少”作業(yè)單,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并在課上分享。課上講授制作方法并引導學生制作、與同組同學分享品鑒辣椒炒肉;第二課時則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上節(jié)課制作的優(yōu)缺點,同時結合食材的營養(yǎng)搭配,火候大小對味蕾的沖撞,擺盤的最后視覺呈現等,探索制作升級版創(chuàng)新版辣椒炒肉;最后是拓展實踐作業(yè)制作辣椒炒肉的手工輕黏土。課后可選做繪制宣傳海報或手賬、書寫美食團扇、制作相框或寫美食日記等作業(yè),意在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表達對湖湘美食的理解與感悟。通過課堂和作業(yè)賦能,打破課堂與學科邊界,培養(yǎng)全方位立體的綜合人才。
(2)結合校園實際因地制宜,將勞育滲透于德育活動,拓寬勞技教育的形式
營造“勞動育人”“以生為本”的氛圍,形成學校、家長、社會的聯動,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勞動的重要和趣味性。如與德育、班會、公益活動等結合,通過整合課堂與課后資源,引導學生用課上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勞動教育之于學習、生活的樂趣。通過活動賦能,學生既是勞動創(chuàng)造者,也是獲利者,這極大地鼓勵了學生的勞動熱情,長此以往,學生勞動素養(yǎng)亦將逐步提高,從而達到勞動育人的目標。
(3)強化家庭勞動,評價與成果分享相融合,怡養(yǎng)勞動精神
教師要向家長、學生宣傳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課后讓孩子為父母制作美食,引導家長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通過評價賦能,從“作業(yè)打卡”到融合“多元成果的分享與評價”,將勞育評價與勞動成果分享相融合,使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熱情、智慧投入到勞育項目中,通過項目式學習獲得大量展示和表現機會,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增加對生活的熱情。如學生以“美食博主”的身份,在家錄制美食視頻,為大家詳細解說課上所學湘菜的制作方法、營養(yǎng)價值、歷史溯源等。在筆者的課程反饋實踐中,學生在家除了辣椒炒肉外,還舉一反三制作了鮑魚辣椒炒肉、蘿卜干炒臘肉等,掌握了湘式炒菜的一般程式,還創(chuàng)作了美食手工輕黏土、長沙特色美食海報和手賬、書法美食相框團扇等。同時,教師也會為每位學生制定《湘菜品鑒制作情況表》,針對每位學生實際,記錄勞動實踐成長檔案,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怡養(yǎng)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