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孜帕拉·艾斯卡爾
(烏魯木齊市藝術劇院)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愈加緊密,這一過程中外來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要想真正保持文化自信,就要從日常生活著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使其可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但保持傳統的生命力,也能跟隨時代發(fā)展方向,散發(fā)出新的魅力,從而真正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使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過程中,可以從教育教學著手。教師在實施和開展舞蹈教育教學時,根據舞蹈教學呈現出的人文性和審美性特征,可以使傳統文化和舞蹈教育實踐實現充分的融合,在相互促進的作用下實現共同發(fā)展。借助和利用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舞蹈技能的理解,使其在審美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升,相應的它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本文將主要圍繞舞蹈教育教學展開,通過多元化分析,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和它的高度融合,以此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可行性建議。
中華傳統文化發(fā)展歷史悠久,從表現形式上來看,體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征,從中總是可以感受到古代先哲的智慧,是他們精神力量的具體展現。在長期的傳承和發(fā)展中,這些傳統文化也開始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其中那些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fā)展方向,和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傳統文化都被繼承下來,并且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也顯示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體現出傳統性和現代性的有機統一。相應地,那些和現代化的價值理念相違背的傳統文化則被摒棄,有關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很好地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的傳承實際上從本質上講,就是精神文明的傳承,它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和發(fā)揚,可以有效引領中華民族的的前進方向。物質文明在不斷擴充和完善的過程中,始終需要以提供給人們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基礎。中華傳統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以個體農業(yè)經濟為基礎,在宗法家庭背景下以儒家倫理和道德所構建起來的社會文化體系,它的發(fā)展歷史相對比較長遠,真正展現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共同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從時間上講實際上指的就是古代的中華文化,一直截止到鴉片戰(zhàn)爭時期。從地域的維度上看,它其實并沒有明確且嚴格的地域限制,祖國大陸周邊或者是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其他的文化相比,總是展現著歷史的厚重感,與此同時它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在現實性和變異性等方面也表現和彰顯得更加突出,它是古代先輩們在長期的奮斗中所創(chuàng)作和流傳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雖然有的時候并不是以物質形態(tài)來顯現,但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從整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出發(fā),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多樣,主要包括儒學和民族精神等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且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他們對于國家之間的競爭也建立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實際上這種競爭也是不同國家在文化上的競爭,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從多方面著手,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重大血脈,沒有文化整個民族的發(fā)展也會停滯不前、喪失靈魂,只是空有形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聰明智慧且勤勞勇敢的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智慧大多都孕育在這片土地上,因此在現代社會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1]。
每一種文化在傳承和發(fā)揚的過程中,都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尋找一個載體作為重要的支撐,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發(fā)展的時候自然也需要如此。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繼承和發(fā)揚時,可以應用的載體往往呈現出多樣性特征,舞蹈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借助和利用這個載體,學生能夠在舞蹈的形態(tài)表現上進一步發(fā)現該形式的魅力所在,真正將美好的事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從而使大眾增加對這方面內容的感知。在當前這一時代背景下傳承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受到廣大人民的充分關注和重視。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首先,需要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在從事具體的教學實踐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更加正確的引導,使其增強舞蹈中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激發(fā)學生對于舞蹈學習的興趣,使其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舞蹈內容的訓練,在這一背景下逐漸感知舞蹈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最后,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也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充分調動一切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積極有利的條件,在舞蹈教學中增加軟件或者是硬件等設施的投入,對舞蹈背后所承載的背景和現實意義進行深刻剖析,從而真正加深學生對舞蹈底蘊的深刻理解,使其不但能夠掌握相應的基礎舞蹈技能,也能感受舞蹈作品中傳達的傳統文化魅力,真正實現舞蹈學習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其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2]。
舞蹈教育中要想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就需要從實際出發(fā),結合舞蹈這門學科的特點,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加強氛圍的營造。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時要積極引導,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真正堅持做到以學生為本,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發(fā)學生對舞蹈的好奇,從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知識技能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將整個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教學氛圍的營造,只有聯系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特點,構建良好的教學范圍,學生對于舞蹈學習的興趣才會表現得更加濃郁。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它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產生相應的興趣之后,學生在參與舞蹈學習的時候也就會更加自覺自主,在主動感悟中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理念,那么整個教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3]。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在進行舞蹈教學時,也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學生在欣賞舞蹈動作的同時,了解舞蹈作品背后所蘊含的美好的故事,體味其中所融入的深刻情感,通過情境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受和體會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其可以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也會增加敬畏之心,真正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在學習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優(yōu)美的民族舞蹈教學視頻,在學生賞析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相應的觀后感,對舞蹈背后所承載的情感理念和價值傾向進行分析,之后再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學習,成員之間可以交換和分享意見,最后教師要做出適當的總結,生成統一的指導性意見,對學生介紹民族舞蹈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發(fā)展演變,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從舞蹈作品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氣息,真正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4]。
學生本身就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期,這一階段針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常常會產生一定的厭惡和抵觸心理,在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表現出較大的消極性。針對這一現狀,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從實際出發(fā),積極發(fā)揮舞蹈教學的促進作用,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讓學生在其他課程上積攢下來的消極情緒全部可以在舞蹈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釋放,這一過程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舞蹈技能和內容的認識,還可以為學生參與其他學科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組織一些特色活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舞蹈教學中可以真正彰顯價值和作用。當前教育教學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有關教學方式的應用需要是多樣化的,盡可能實現全面化的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汲取相應的文本知識,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相關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也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塑造。例如,教師在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施中,尤其是在進行舞蹈教學時可以向學校申請戶外活動的機會,可以組織學生舞蹈文化節(jié),抽選一部分學生參加系統化和專業(yè)化的舞蹈培訓,使其可以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有關要演繹的舞蹈作品也會生發(fā)自己的獨特感受,從而增強自身對舞蹈以及相關文化的認識。這樣也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文化底蘊和道德情操。舉辦學生舞蹈文化節(jié)更是能夠進一步豐富和填充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其真正成為道德高尚的時代新人,在此基礎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5]。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發(fā)揮著指導性角色。在參與舞蹈教育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出發(fā),更加關注教學方式的選擇和應用。首先在從事教學工作時應該加強備課,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對校本課程進行大力開發(fā),在此基礎不斷建立健全課程教學體系,通過設計教案來引領整個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障教案本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當前學校舞蹈教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比較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大部分老師缺乏對該課程的重視,這就導致整個舞蹈教學在目的以及教學意義的表達上和理想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偏差[6]。舞蹈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能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但是在實際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那么舞蹈這一方面的功能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展現,學生也很難在舞蹈學習中感受和領悟傳統文化以及舞蹈本身的魅力。針對這一情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加強合作,對舞蹈教學中的難易點進行綜合研究和分析,采取更加適應學生發(fā)展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在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也要開展特色教學,幫助學生在其中感悟傳統文化。文化本身就屬于一種精神財富,因此在傳承和發(fā)揚時也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呈現。借助舞蹈動作本身的細膩性以及動作表達過程中展示的線條的柔和性,可以加強對學生審美觀以及人生觀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確保舞蹈教學能夠為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化發(fā)展[7]。
舞蹈作為藝術門類之一,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挖掘舞蹈作品中存在的傳統文化內容,使其和整個學科教學相融合。在日常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學生舞蹈技能的習得,更是需要通過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從舞蹈作品出發(fā)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底蘊,從而實現更好更快的發(fā)展,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