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雪梅
(白銀市白銀區(qū)唐道實驗學校 甘肅 白銀 730900)
語文是引領學生認知能力提升、健全人格塑造的工具,其教與學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不僅是對學生身心特性的切實遵從,且是錘煉學生品質、鍛造學生意志、豐富學生體驗、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堅實保證。而且,通過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刺激,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也會得到切實調動,這不僅是提升語文教學實效的關鍵途徑,更是化解學生認知困惑的重要支撐。更為重要的是,因很多小學生正處于認知啟蒙期、能力塑造期,以致其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可適度消除學生認知旅途中的心理落差、不良情緒,來幫助其客觀審視自身認知現(xiàn)狀,并積極探尋改進對策,以確保其認知潛能的深度開掘、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培育??梢哉f,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其價值與意義也是十分深遠的。因此,教師在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與途徑時,應以深度解析教材內容、深入分析學生現(xiàn)狀為參考,在科學選用各類教育資源、教學素材的基礎上,對學生提供深層次、全方位指引,讓學生在系統(tǒng)化、針對性、多樣化教學指導方式的驅動下,彼此研討、交流分享、協(xié)作探究,逐步消除內心認知困惑,全面增強自身認知能力,以此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而提供持久支持,來助推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鍛造。
在全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為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指明了方向。而且,在教育部所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其更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理論支撐。由此可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融通至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既是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目標得以達成的必然選擇,更是拓寬語文外沿,且彰顯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特性的核心。同時,在學科特性上,小學語文中蘊含了大量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文、寓言、故事等,其不僅可于潛移默化、無聲無息中對學生給予心理的慰藉、浸潤、感染,而且更利于學生積極、健康、向上心理狀態(tài)的培植。此外,在身心特性上,小學階段的很多學生正處于道德品質、思維品質、個性品質、身心發(fā)展的奠基期,其不僅個性特性、認知差異比較顯著,且在挫折抵抗能力、頑強拼搏精神、積極上進意識等發(fā)展領域,有著迫切訴求,這也更加說明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至語文教學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必要性。
語文學科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顯著優(yōu)勢,使得其滲透策略的選取,不僅應多兼顧不同學生的身心特性,且應注重方式與手段的靈活性、多樣性。因此,教師在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來落實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時,應從資源開發(fā)、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構建等視角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多元支撐、多方引領。讓學生在系統(tǒng)、深入、科學、高效的心理健康滲透項目刺激下,逐步獲得健康身心狀態(tài)的培植,為其健全人格與完備意識逐步形成搭建平臺。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很多課文,大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其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資源保障,更是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鋪墊。因此,教師在借助語文教學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時,應以深度解析教材內容、切實了解學生認知現(xiàn)狀為側重點,使所選用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與素材,無限契合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認知發(fā)展訴求,以此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刺激,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深度體驗中,慢慢獲得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培育,逐步消除內心困惑與迷茫,以達到滋補學生心靈的育人目標。同時,對教材中所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應從多維時空、縱深領域出發(fā)進行審視與考量,來確保針對性與實效性,為學生在閱讀、感悟、體味中獲得認知蛻變,實現(xiàn)健康心理的培育而奠基。例如,在《豆莢里的五粒豆》閱讀指導中,可以課文中所蘊含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取向為引領,組織學生在反復閱讀、深入解析“豌豆花那貌似單薄、清純、不經(jīng)意間的一抹綠”中,體悟其在照亮小姑娘心中“黑暗”中的價值。還可從小姑娘在“豌豆花園”的陪伴下對生活充滿希望、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對待生活、生命等角度出發(fā),對課文的諸多細節(jié)描寫進行解讀,指引學生在課文樸素的文字、簡單的敘述、清爽的故事中,認識小姑娘看到陽光后的驚喜中所折射出的對生活的無限希望,于無聲無息中滲透對學生積極面對生活困難、挫折、絕境等積極樂觀態(tài)度培育,達到滋補學生心靈、育人先育心的教學目標。
和諧、愉悅、鮮活的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可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等起到極為重要的浸潤與感染作用,其不僅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豐盈學生精神生命、培植學生正向心理品質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時,應以靈活借用、適度重組各類生活資源、社會現(xiàn)象、媒介素材等為鋪墊,且將其與具體教學內容深度銜接起來,來落實對充滿正能量、釋放親和力的課堂情境構建。讓學生在情境刺激下,重審自身心理現(xiàn)狀、重塑健康心理,逐步走出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自卑、迷茫、失望、困惑,掃清內心深處的心理“陰霾”。而且,通過情境感召與啟發(fā),學生也會在慢慢摸索中重拾自信、重設心境、重新起航,進而逐步掌握一些更為科學、精準的心理問題化解方法與技巧,以積極、主動、向上的心態(tài)投身至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此外,為了使情境的作用得以最大化,教師還應在語文閱讀、寫作、表達等各視角,多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訴求,且對其進行深層次啟發(fā)與引導,鼓勵與肯定、賞識與激發(fā),讓學生在心情愉悅、自然無痕的認知體驗中自由暢想、分享互動,以切實鍛造其精神生命,來提升語文教學之實效。例如,可通過對媒介視頻、圖畫、音樂等利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中認識牛的“小”和鵝的“大”;周恩來的愛國情懷;盤古的博大胸襟,精衛(wèi)的意志堅決和不畏艱難等?;蛲ㄟ^情境感染,促使學生深入把握所讀課文的內涵與意境,獲得內心的充盈、豐富、愉悅,以確保學生認知自信的慢慢建立,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而拓寬渠道。
在切實兼顧不同學生認知差異、身心特性、發(fā)展訴求等基礎上,致力于對開放性、豐富性的教學活動構建,則不僅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與精神世界重構的重要保障,且對于學生主動悅納他人、彼此深度交流、互相學習借鑒的意識形成,也有著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以活動為支撐,多在課堂中設計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研討話題,或學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以切實增強語文課堂的感染力,為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搭建平臺。而在學生彼此間的深度研討中,其自會獲得更多積極的心理暗示,且掌握更為科學的內心困惑化解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形式也會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例如,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哲理解析中,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問題為引,讓學生從不同維度、多元視角去理解、去琢磨、去內化,激發(fā)其表達欲望,使語文教學中或浮于表面、或潛于深處的“心理因子”得以切實借用,來促進學生優(yōu)秀心理品質的培育。此外,還可通過角色扮演、課文改編、話劇創(chuàng)編、生活調研等途徑,讓學生在《急性子顧客和慢性子裁縫》閱讀中學會換位思考;在《方帽子店》解析中懂得要善于思考、善于改變自己,以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更好地生存;在《漏》的感悟中明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道理?;蚪Y合具體課文,引入微視頻《豬、羊和奶牛》、《難產的金鍋》等小故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不論是語文學習,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善于換位思考,才能體會到對方的處境;做人不要耍小聰明,不要忘了還有一句“聰明反被聰明誤,貪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以通過對各項活動的刺激,培植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與良好心理品質,將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全新高度。
總之,語文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工具,其教與學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不僅是對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深度貫徹,更是凸顯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必然途徑。特別是在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素材等作用下,學生的心理困惑、思想局限等勢必會逐步化解,這既是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延展性的支撐與保障,更會對不同學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動向提供適度干預與科學調控。因此,教師在借助小學語文教學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時,應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對學情、教材等開展系統(tǒng)化、深層次剖析,在此基礎上變革教學模式、拓寬育人渠道。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多正面感召、浸潤、洗禮,于潛移默化、無聲無息中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以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輻射,促進學生語文認知能力與健康心理品質的雙重發(fā)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