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
她不是不會撒嬌,而是不敢撒嬌,因為在她的經(jīng)驗里,撒嬌沒用,只會被拒絕。時間長了,她干脆就不撒嬌了
在幼兒園上大班的女兒在外面玩時,手指受傷了。聽她奶奶說,不太嚴重。但是天氣炎熱,我怕傷口發(fā)炎,幾次提出要看看,可女兒就是捂著不讓看。
我感到奇怪:別的孩子磕著碰著了,總是大呼小叫,千方百計地引起家長的注意,然后趁機撒個嬌、要點好吃的,搞個特殊待遇,可我女兒怎么不吭聲呢?
我不解地問老公。老公開始說“女兒懂事,怕你操心”,后來才說出不滿,“你平時太厲害”。要在以前,縱然老公說的是真話,我也會不客氣地頂回去,可這次我沒有。因為女兒對自身受傷一事的隱瞞,讓我第一次靜下心來思考老公的話是不是有道理、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平心而論,我對女兒,雖以鼓勵為主,很少批評,但確實比較嚴厲。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鍛煉她的獨立性。在我的教育下,女兒比大多數(shù)孩子獨立,跟我的感情也不錯,但不像人家母女那樣親密。
比如,閨蜜的女兒就會不斷地跟媽媽撒嬌,外人一看就知道母女關系很好。我羨慕地對閨蜜說:“你女兒真可愛,跟你的關系那么好!我女兒就不會撒嬌。”
閨蜜笑道:“哪有小孩子不會撒嬌的,你女兒肯定會?!蔽艺f:“真的,她從不跟我撒嬌。”然后,我把女兒受傷后不愿意讓我看傷口的事告訴了閨蜜。
閨蜜沉吟了一下:“你會不會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而忽視了她內心的需求?”
我有些吃驚:“這么大點兒的孩子內心有啥需求?每天吃的喝的,都給她備得好好的!”閨蜜搖頭:“不是吃的喝的這些,是孩子的內心情感需求?!?/p>
見我不理解,她舉例:“就說咱倆吧,都有女兒,但是作為媽媽,你明顯比我對孩子的要求更嚴格?!?/p>
她提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我們約著一起出去玩。結果,倆孩子走了一會兒就不愿意走了,讓大人抱。閨蜜把女兒抱起來,而我女兒向我張開雙臂時,我卻拒絕了。二是倆孩子慢慢長大,前后腳買了平衡車。上下臺階時,閨蜜總是幫女兒拎平衡車,我卻總要求女兒自己搬。
閨蜜說:“孩子太小,沒有力氣走很遠,讓家長抱很正常,你卻拒絕了;你女兒才3歲,你就讓她自己搬平衡車上下臺階,她很吃力,我想幫忙,你不同意,非讓孩子自己動手。日常生活中,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不能總站在一邊啊?!?/p>
我辯解:“我雖然站在一邊,可一直在鼓勵她呀?!?/p>
閨蜜搖頭:“孩子這時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鼓勵,而是媽媽的懷抱和雙手。愿望一次次落空后,孩子就會對你失望,就會覺得遇到困難告訴媽媽沒用,因為媽媽不會來幫忙,所以干脆忍著。你看,這次指頭受傷,她就不想告訴你。這種忍,其實是一種壓抑。表面看,孩子很獨立,其實內心很受傷、很委屈,會感到媽媽不疼愛自己。正因為她對媽媽是否疼愛自己沒把握,所以受了傷也不說,更不撒嬌。她不是不會撒嬌,而是不敢撒嬌,因為在她的經(jīng)驗里,撒嬌沒用,只會被拒絕。時間長了,她干脆就不撒嬌了?!?/p>
父母為引誘我去,許諾給我買這買那,我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再也不想體驗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
閨蜜的話讓我深思,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
我上小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天太熱,爸媽帶我去游泳館玩。里面人很多,有的孩子在水里嬉笑打鬧,有的孩子像魚一樣游得自由自在。但我不會游泳,只能騎在爸爸肩頭,羨慕地看著。
突然,毫無征兆地,爸爸拽著我的一條胳膊和一條腿,把我拋到水里。我頓時被嚇傻了,可周圍人都笑嘻嘻的,沒人當回事。當我意識到無人理會時,拼命撲騰,但還是不可避免地沉下去。沉入水中后,一切聲音都消失了,我看到爸爸就站在我身邊,我伸手卻夠不著他。我恐懼到了極點,覺得自己要被淹死了。我恨自己的胳膊太短,只能用腳去踢爸爸。終于,我踢到他了,他一伸手,把我從水里撈了出來。
我馬上上岸,哭得聲嘶力竭,內心充滿了委屈和憤怒。媽媽簡單地安慰我兩句:“這么多孩子都會游泳,就你不會,你爸爸是想讓你趕快學會游泳。沒啥大不了的,看你哭成這樣?!比缓螅冻鱿訔壍纳袂?。
之后,我再也不去游泳館了。父母為引誘我去,許諾給我買這買那,我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再也不想體驗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所以至今不會游泳。
真正的勇敢、獨立,從來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在包容和愛的滋養(yǎng)下,自然而然生發(fā)的
童年的經(jīng)歷在我心中留下了陰影。我誰也沒告訴,只是模糊地意識到,爸爸靠不住,媽媽靠不住,我心中的憤怒無以言表。長大后,我成了一個堅強、獨立、倔強的人,同時也不會撒嬌,甚至跟老公談戀愛時,說話也比較生硬。
我抱怨女兒不會撒嬌,其實我也不會啊。好在閨蜜及時點醒了我。
閨蜜說:“你想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當然很好。不過,孩子幼年時,建立安全感是第一位的。等孩子有了安全感,對父母有了充分的信任之后,再培養(yǎng)獨立性也來得及。”
因為對幼童而言,父母就是世界。他遇到困難,父母及時施以援手,意味著整個世界都愛他;父母袖手旁觀,意味著整個世界都拋棄了他。如果幼童經(jīng)歷了太多的失望,他的心就會漸漸包上冰冷、堅硬的外殼,性格也會越來越冷漠,并且不敢對他人抱有希望,因為不抱希望,才不會失望。
關于獨立性,閨蜜又給我講了她兒子的事。
她兒子今年10歲,小時候性格靦腆。為讓兒子外向些,她在兒子三四歲時就有意識地讓兒子多和人打交道,出門問個路啊,吃飯向服務員要個醋啊。可每次兒子都不肯自己去:“媽媽,你和我一起去?!遍|蜜也不勉強:“好,我和你一起去。你看我怎么說,下次自己就會說了。”兒子點點頭,但下次還是讓媽媽說。
這樣過了幾年,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時突然開了竅,出門問路、買票,全包了,一遇到對外打交道的機會就說:“讓我來?!庇袝r,閨蜜不放心想跟著,兒子就說:“我可以,你不用過來,等著就好。”
閨蜜感慨地說,以前她總擔心,兒子這么靦腆,以后怎么辦?現(xiàn)在她明白了:成長需要時間。她慶幸沒有強迫兒子和陌生人打交道,更沒有為此訓過他。她允許兒子躲在身后慢慢學習,慢慢積累內心的力量。
真正的勇敢、獨立,從來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在包容和愛的滋養(yǎng)下,自然而然生發(fā)的。內心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會放心大膽地探索世界,才會真正地勇敢、獨立起來。因為他知道,哪怕他失敗了,照樣擁有父母的愛。
明白這個道理后,我決定向閨蜜學習,改變教育女兒的方式。在她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讓她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愛,以幫助她建立安全感。等她有了安全感之后,再培養(yǎng)其他能力,并且,我要做一個有耐心的媽媽,允許孩子慢慢成長。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