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景龍,曹李勇,謝士璽
體育參與對初中生抗逆力的影響研究——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邊景龍1,曹李勇2,謝士璽3
1.赤峰二中國際實驗學校,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赤峰,024000;2.深圳實驗學校中學部,廣東 深圳,518000;3.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河北 石家莊,050031。
目的:以自我調(diào)節(jié)理論為切入點,檢驗初中生的體育參與和自我效能對其抗逆力的影響。方法: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與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CEPS2013-2014學年)數(shù)據(jù)提出研究假設路徑并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結果:“體育參與→抗逆力”的顯著性系數(shù)為0.274,初中生的體育參與對其抗逆力的發(fā)展具有直接正向影響被證實;“自我效能→抗逆力”的顯著性系數(shù)為0.330,初中生的自我效能對其抗逆力的發(fā)展具有直接正向影響被證實;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抗逆力”的路徑分析中總效果系數(shù)為0.4545,且95%的置信區(qū)間為1.7665~1.8488,區(qū)間無0,自我效能的部分中介作用被得到證實。結論:初中生的體育參與和自我效能均能提高其抗逆力,且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抗逆力”的路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體育參與:抗逆力;初中生;自我效能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群體是祖國未來實現(xiàn)民族復興、體育強國與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堅實力量。但是,根據(jù)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世界10多億青少年群體中,10到19歲年齡段的青少年約有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該年齡段人群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fā);甚至在中低收入國家,有將近15%的青少年出現(xiàn)過自殺傾向,自殺已經(jīng)成為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第2大死亡原因[1]。同時,生活環(huán)境的迥異衍生出的行為方式、性格特征、自我情緒的差異不僅造成了部分青少年出現(xiàn)抑郁、自卑、焦慮、恐懼、孤獨感等負面情緒[2-5],而且青少年學習壓力、家庭壓力、交際障礙等問題日益突出令其面臨的困境數(shù)量日漸增多[6][7],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解決其在外部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已經(jīng)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抗逆力(又稱復原力、心理韌性等)作為個體在遭遇挫折和困境下產(chǎn)生的自我身心調(diào)節(jié)的能力,其核心主要包含在逆境中出現(xiàn)抵消負面影響的優(yōu)勢且表現(xiàn)出積極的適應現(xiàn)象[8]。而韓麗麗進一步將抗逆力分為4個維度:堅持能力、社會能力、精神力量、積極態(tài)度[9]。當前結合多維度支持對學生抗逆力進行的研究,多以外部的政策支持[10]、社會支持[11]、學校和家庭支持[12],內(nèi)部的效能因素、積極心理[13]為切入點,從宏觀的國家政策保障微觀的自我力量與信任[14]、學校管理、學習壓力,人際關系[15]]等方面,通過理論研究和量化分析,給出提高各學齡段的學生抗逆力的對策,但是在社會學視角下的相關研究中,時常會忽視了體育參與在學生抗逆力培養(yǎng)中扮演的“角色”。事實上,體育參與在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心理韌性、心理健康[16]、心理彈性[17]中已經(jīng)顯示出重要的價值:體育參與令其調(diào)節(jié)能力、表現(xiàn)能力、自我意識和思維等能力均明顯增強[18]。
綜上所述,本文將利用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CEPS)數(shù)據(jù),借助體育參與來培養(yǎng)發(fā)展初中生逆境狀態(tài)下的自我身心調(diào)節(jié)能力的提升路徑顯然是有必要的。
為進一步探索體育參與對初中生抗逆力的影響路徑,對體育參與、抗逆力等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設。
已有研究利用體育參與方式提高青少年抗逆力的舉措主要有兩個方面:(1)幫助青少年樹立體育參與意識,積極構建以政府、社會、學校與家庭等多方面協(xié)同發(fā)展青少年體育參與的機會,這也是其抗逆力得以提高的前提[19-21];(2)重視青少年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對于運動項目、強度、持續(xù)時間等方面的選擇,從而更有效的預防和降低負面情緒,提高其抗逆力[22][23]。這兩方面舉措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初中生人群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困境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解決事情的能力?;诖耍P者提出如下假設1:體育參與程度越高的初中生,其抗逆力能力越強。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發(fā)現(xiàn)除體育參與對抗逆力能力的提高具有顯著作用之外,自我效能在抗逆力的提高中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BANDU-RA在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self-efficacy)[24]:指個體對自身成功完成既定目標時所需的預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能力。同時,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在降低“逆境、困境學生”對壓力性事件的威脅性的評價、減少心理痛楚,提高自身社會適應性[25]等方面中均有顯著成效。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2:自我效能越好的初中生,其抗逆力能力越好。
研究影響體育參與與抗逆力關系的因素中,自我效能是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變量概念。從認知層面來看,自我效能不是純粹的個體主觀感覺,而是基于自身客觀的身體行動水平以及心理水平而作出的綜合狀態(tài)判斷[26],且相關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呈現(xiàn)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一方面中學生進行體育參與既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也能夠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另外一方面,自我效能對體育鍛煉具有始動、強化和維持作用,且自我效能會隨鍛煉時間和鍛煉等級的遞增逐步增強[27]。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自我效能在其體育參與對抗逆力的路徑中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诖耍岢鋈缦录僭O3:自我效能在初中生的體育參與抗逆力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利用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tudy,CEPS)數(shù)據(jù),使用Fornell & Larker(1981)所提出的區(qū)別效度分析;利用SPSS23.0計算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與回歸系數(shù);采用SPSS PROCESS對路徑假設進行驗證。
2.2.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根據(jù)研究需要,選取了2013-2014學年調(diào)查作為數(shù)據(jù)支撐,剔除本研究所選題項中的空缺值樣本,從有效樣本中選取能夠反映初中生體育參與、抗逆力和自我效能的題項,最終獲得符合本研究的樣本17 330個。其中男生8734人(平均年齡13.45±0.91),女生8596人(平均年齡13.52±0.87),七年級學生9029人,九年級學生8301人。
2.2.2 變量選取 本文變量選取的體育參與(3個題目)、抗逆力(4個題目)題項以韓麗麗擬定的4個維度:堅持能力、社會能力、精神力量、未來態(tài)度為基準分別以A1201、A1202、A1203、C25表示、中介自我效能(4個題目)題項的選取以滿江虹擬定的4個維度: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學習能力與探索力為基準分別以A1204、A1205、A1206、A1207表示,共計11個題目進行分析。各題項經(jīng)過調(diào)整均采用Likert4級量表測量,1代表完全不同意,4代表完全同意。最終確定本研究的3個截面觀測變量共計11個題項,并進行編碼(見表1)。
表1 變量選取及編碼
本文利用組合信度(CR)和平方差抽取量(AVE)執(zhí)行信度檢驗,結果表明:變量組合信度均在0.70~0.90,測量的因子載荷數(shù)值均高于 0.40,說明該量表的組合信度良好,能夠對所測得的潛變量進行可靠測量;利用SPSS23.0計算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shù),結果顯示: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shù)數(shù)值的平方均在0.158~0.239之間,且3個維度的AVE值均大于各維度構面相關系數(shù)的平方,表明組合信效度良好(見表2)。
表2 各變量信效度與潛在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n=17330)
注:***P<0.001
體育參與的各維度(X1、X2、X3)得分分別為2.230±1.140、2.570±1.315、1.850±0.950,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初中生的參與體育參與程度越高;抗逆力的各維度(X4、X5、X6)得分分別是3.300±0.859、3.280±0.823、3.350±0.809,同時三個維度的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077,表明部分變量達到顯著;自我效能的各維度(X8、X9、X10、X11)得分分別是3.110±0.811、2.990±0.781、2.990±0.804、3.500±0.779,其中表達能力、反應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程度較高,得分最高的為初中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程度最高(見表3)。
表3 體育參與、抗逆力與自我效能的相關矩陣(n=17330)
注:**.在0.01級別(雙尾),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0.05級別(雙尾),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為平均值;SD為標準差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X1負向預測初中生抗逆力維度下的堅持能力、社會能力、精神力量,正向預測未來態(tài)度;X2可以負向預測初中生抗逆力維度下的堅持能力,可以正向預測初中生的社會能力、精神力量、未來態(tài)度;X3可以負向預測初中生的堅持能力,正向預測初中生的社會能力、精神力量、未來態(tài)度。其中,X1、X2在抗逆力維度中的堅持能力不具有顯著性;X1在抗逆力維度中的堅持能力不具有顯著性;X3在抗逆力維度中的未來態(tài)度不具顯著性(見表4)。
表4 初中生體育參與與抗逆力的回歸分析
由表4可知回歸分析中體育參與的3個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诖?,筆者使用Hayes編制的SPSS PROCESS軟件技術,以年齡、性別與年級為控制變量,檢驗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如表5所示,體育參與、抗逆力和自我效能3者之間的總效果、間接效果、直接效果呈顯著影響。另外95%的置信區(qū)間均不包括0。結果表明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與抗逆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5 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分析
注:路徑1表示體育參與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值;路徑2表示自我效能對抗逆力的影響值。
體育參與與初中生的抗逆力顯著相關(p<0.001),體育參與對初中生抗逆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274,且在0.01的顯著水平上呈顯著,說明體育參與正向促進初中生抗逆力。初中生抗逆力的觀測變量呈現(xiàn)正顯著,說明初中生的體育參與程度越高,逆境環(huán)境下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越好,這與劉朝輝[28]等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合。因此,構建以同伴、家人共同參與的類型與頻率的多種體育參與形式作為初中生抗逆力的載體,可以有效促進初中生在困境環(huán)境中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增強其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綜上所述,本研究假設1“體育參與程度越高的初中生,其抗逆力能力越強”得以驗證。
初中生自我效能與抗逆力之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影響路徑系數(shù)為0.330,且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自我效能能夠正向促進初中生的抗逆力的發(fā)展;初中生抗逆力的觀測變量顯著為正,意味著其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與抗逆能力成正比: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抗逆能力越強。同時,有些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強的初中生,能夠以更強大的堅持能力、更積極的認知、對美好未來的信心態(tài)度,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境,從而為其抗逆力的提高帶來正面效應[29]。這種積極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對初中生抗逆力的提高路徑已經(jīng)被證實,詹啟生等[30]提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調(diào)節(jié)良好的學生,在消極環(huán)境下可以快速恢復過來,并且靈活的適應生活,甚至在“創(chuàng)傷”出現(xiàn)后發(fā)生了積極的成長現(xiàn)象。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良好的自我效能對初中生在逆境環(huán)境下的自我認知的提高、解決事情的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綜上所述,本文研究假設2“自我效能越好的初中生,其抗逆力能力越好”得以驗證。
筆者通過SPSS PROCESS模型的構建,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對抗逆力的直接結果在0.0148~0.0316之間且不包括0,因此表明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抗逆力”路徑中起到中介效應;間接結果不包括0且為0.0564~0.0651,中介效應為0.0607,表明在間接效果中同樣起到中介效應;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抗逆力”的總路徑中的系數(shù)0.4545,表明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路徑1表示自變量對中介變量的影響,系數(shù)為0.1042,路徑2表示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系數(shù)為2.0000。另外,95%的置信區(qū)間均不包括0,表明多個路徑有效且正向影響。由此認定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抗逆力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綜上所述,本文研究假設3“自我效能在初中生的體育參與與抗逆力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得到驗證。
本研究基于自我調(diào)節(jié)理論探討了體育參與對初中生抗逆力的影響路徑,研究成果可為初中階段學生抗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在本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選取以CEPS為橫面數(shù)據(jù),無法動態(tài)性的追蹤體育參與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的初中生抗逆力水平是否增長,缺乏縱向追蹤數(shù)據(jù)?;诖?,后續(xù)的相關研究將依托于初中生縱向發(fā)展追蹤數(shù)據(jù),探索個體發(fā)展進程中的持續(xù)心理變化;(2)初中生抗逆力的發(fā)展是多樣化的,本文僅以體育參與和自我效能視角進行探索是有所欠缺的,不夠全面?;诖?,后續(xù)的相關研究將從內(nèi)在的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和外在的社會、學校、家庭等環(huán)境因素出發(fā),探索多元化的影響機制。
本文基于CEPS開放數(shù)據(jù),利用SPSS軟件對初中生體育參與、抗逆力、自我效能3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抗逆力和自我效能能夠被體育參與正向預測且影響;同時,自我效能在體育參與正向影響初中生抗逆力的路徑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初中生體育參與程度越高,其自我效能的提升越高,且對處在逆境狀態(tài)下的學生的堅持能力、精神力量、社會能力以及對未來的信心等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裨益,同時為實現(xiàn)個體的身心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 聯(lián)合國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J].上海教育科研,2020(03):61.
[2] 張春陽,余 萌,王建平.青少年孤獨感與抑郁癥狀:反應風格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心理科學,2019,42(06):1470~1477.
[3] 王明忠,范翠英,薛 娜,等.家庭壓力源影響青少年抑郁體驗:冗思的中介機制[J].心理科學,2015,38(06):1398~1403.
[4] 葉 貝,李 丹,代同同,等.青少年早期負面評價恐懼的發(fā)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2019,42(01):62~67.
[5] 任勝濤.青少年厭學現(xiàn)象的成因及心理輔導機制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6(04):90~94+102.
[6] 潘 斌,張 良,張文新,等.青少年學業(yè)成績不良、學業(yè)壓力與意志控制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6,32(06):717~724.
[7] 富偉偉,王廣曦,李永娟.壓力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04):788~791.
[8] 劉玉蘭.西方抗逆力理論:轉型、演進、爭辯和發(fā)展[J].國外社會科學,2011(06):67~74.
[9] 韓麗麗.青少年抗逆力與學校服務的相關性研究——基于對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問卷調(diào)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4(05):16~21.
[10] 熊 晴,林克松.精準扶貧背景下鄉(xiāng)村學生抗逆力培育的困境與路徑——基于“環(huán)境——個體”互動模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4):24~29.
[11] 何 玲,姚 虹.聽障青少年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關系研究——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J].殘疾人研究,2017(01):75~80.
[12] 趙 寧,彭大松.大學生抗逆力的外部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高校為例[J].學術論壇,2019,42(06):134~142.
[13] 吳九君.積極心理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和諧、抗逆力、總體幸福感及抑郁的影響[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178~188.
[14] 田國秀.力量與信任:抗逆力運作的兩個支點及應用建議——基于98例困境青少年的訪談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5(11):78~83+72.
[15] 沈之菲.上海市中小學生的應激性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及抗逆力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9(05):72~77.
[16] 胡啟權.不同強度體育鍛煉對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韌性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9,40(01):83~85.
[17] 趙 昀,李 楊,周 翔.拓展訓練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影響的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02):258~261.
[18] 鄭元男.體育鍛煉對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影響嗎?——關于中國老年休閑體育參與者的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10):32~40.
[19] 林加彬,柴 嬌.體育項目偏愛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體育學習興趣的中介作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5):631~636.
[20] 孫雙明,劉 波,孫 妍,等.青少年體育參與和社會適應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清華大學為個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02):76~85+125.
[21] 李會超.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對高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3):125~128.
[22] 高建忠.青少年抗逆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06):62~63.
[23] 李京誠.鍛煉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4]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02): 191~215.
[25] 何 玲.流動兒童的抗逆力與自尊、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20~127.
[26] 滿江虹,宋子程.體育參與對隨遷子女心理融入的影響研究——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4):404~409+422.
[27] 趙格睿,鞠 冬,馬 力.體育運動量對高一學生自我效能、學業(yè)情緒及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9(07):61~65.
[28] 劉朝輝.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的中介和調(diào)節(jié)作用[J].體育學刊,2020,27(05):102~108.
[29] 何 玲.流動兒童的抗逆力與自尊、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20~127.
[30] 詹啟生,李 丹.青少年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在家庭和諧與心理韌性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7,31(07):554~~556.
Effect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Resili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tudy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fficacy
BIAN Jinglong1, CAO Liyong2, XIE Shixi3
1.Chifeng Erzhong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Schoo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China;2.School of Shenzhen Experimental School Shenzhe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3.Department of Wushu,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China.
Purpos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lf-adjust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aking part in the physical inspect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elf-efficacy on its art force method: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logic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based on Chinese education track (CEPS2013-2014 school year) data is put forward research hypothesis pat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art force coefficient is 0.274,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has a direc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art force was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ce coefficient of self-efficacy and resilience was 0.330. It was confirmed that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ce. Self-efficacy in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art force the path analysis of total effect coefficient is 0.4545, and 95% confidence interal, 1.7665-1.8488 range 0, partial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was confirmed conclus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lf-efficacy can improve its art force, and self-efficacy plays a part i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ath of active force intermediary role.
Sports participation; Resilienc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fficacy
1007―6891(2023)05―0067―05
10.13932/j.cnki.sctykx.2023.05.14
G804.83
A
2022-12-27
20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