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恭
臨猗縣眉戶劇團建團70 多年來,始終堅持編演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作方向,被譽為全國編演現(xiàn)代戲的一桿旗。而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晉南眉戶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李英杰,則是臨猗眉戶的一桿旗。從藝69年間,李英杰以戲為業(yè),執(zhí)著追求,鍥而不舍,苦苦探索,一手伸向傳統(tǒng)藝術(shù),一手伸向生活實際,廣納博采、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提煉升華,形成了唱念自然流暢、生活氣息濃郁、風趣幽默“家?!?、表演頗接地氣的藝術(shù)風格,精心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性格迥異、活靈活現(xiàn)、特色鮮明的典型形象,為晉南眉戶的輝煌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運城市戲劇家協(xié)會、運城市戲迷協(xié)會給李英杰的贈匾上書“戲戲有創(chuàng)造,聲聲震梨園”,是對他藝術(shù)成就的高度概括和評價。
在長期的藝術(shù)生涯中,李英杰大角小角都上、正面反派都演,展示了擅演各類人物的過人藝術(shù)才華。《梁秋燕》《三月三》《紅燈記》《紅嫂》《嘻隊長》《胡樂樂小傳》《家庭公案》等一大批劇目膾炙人口、久演不衰。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他主演的三部眉戶電影藝術(shù)片。拍攝《澗水東流》《一顆紅心》時他年僅20 多歲,而且都是“臨陣換將”,擔綱主演。那時,拍電影是許多戲曲團體可望而不可及的大事,臨猗縣眉戶劇團連拍三部,且均由李英杰主演,實屬罕見。
1959 年,著名導演韓剛將作家西戎的小說《兩澗之間》改編為眉戶現(xiàn)代戲《澗水東流》,主題是克服本位主義,倡導合作共贏,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臨猗縣眉戶劇團初排該劇時,年僅21 歲的李英杰扮演脾氣暴躁的倔老頭“老鐵鎖”。他以鄰居老頭為原型,把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演得鮮活生動,特別出彩。該劇的成功,引起原晉南專署領(lǐng)導的注意,決定以《澗水東流》代表晉南專署赴省城參加會演。演出圓滿成功,《澗水東流》隨之成為熱演城鄉(xiāng)的名劇。
1960 年,該劇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同名電影時,有關(guān)領(lǐng)導慎重研究決定,男一號劉來虎改由李英杰扮演,女一號李小蘭特邀剛剛拍完電影《竇娥冤》的著名蒲劇表演藝術(shù)家王秀蘭扮演,并抽調(diào)楊翠花、梁小舟、呂慶太等蒲劇名家參演。困難時期,演員吃不飽,拍攝條件差。李英杰頂著壓力,迎難而上,深入劇情和人物內(nèi)心,認真消化導演提示,虛心向老演員請教,克服經(jīng)驗不足等困難,塑造了劉來虎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隨著電影播放,李英杰年紀輕輕就成了享譽全國的大藝術(shù)家。
橫空出世的《一顆紅心》,是李英杰的巔峰之作。作為全省糧棉基地、農(nóng)業(yè)大縣,20世紀60 年代初,臨猗縣委、縣政府提出將“糧棉油、大黃?!弊鳛槿h農(nóng)村工作的重點,畜牧工作涌現(xiàn)出十大“槽頭狀元”等先進典型。縣委要求以戲曲形式宣傳飼養(yǎng)員模范事跡,倡導愛國家、愛集體的社會風尚。劇團組織了以著名編劇、導演仙凌閣為首的創(chuàng)作班子深入十位模范飼養(yǎng)員槽頭參觀學習,后來蹲在好義村王傳合飼養(yǎng)室體驗生活,邊寫邊改,排出上演。當時,劇團同時排演兩出戲:《一顆紅心》中許老三由該團主要演員王斌扮演,李英杰在反特劇《紅松矗郇陽》中扮演一名逃亡地主。參加晉南專署戲曲會演前,劇團決定將《紅松矗郇陽》一劇暫時擱置,全力排演《一顆紅心》。
機遇再次光顧了李英杰。赴臨汾參加全區(qū)戲曲會演僅剩一天半時間,團領(lǐng)導將扮演許老三的重要任務交給了他。他連夜趕背臺詞,第二天就隨團前往臨汾,《一顆紅心》還被安排在首場演出。劇團利用開演前三天時間加班趕排。該劇脫穎而出,一炮走紅,好評如潮,光許老三贊美牲口的幾段韻白就贏得多次掌聲。一時觀眾爭相觀看,媒體多次報道。時任華北區(qū)書記李雪峰、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當即拍板,決定《一顆紅心》參加1965 年年初在北京舉辦的華北五省會演。
李英杰在《澗水東流》中飾劉來虎
晉南地委高度重視,赴京時,李英杰飾演許老三,許三嬸抽調(diào)著名蒲劇青衣楊翠花扮演,田秀由原臨汾縣蒲劇團趙翠云扮演,田明由范琳扮演,潘發(fā)家由王滿喜扮演。1965 年2月該劇赴京熱演三個多月,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先后觀看,李先念等接見演員并合影留念。各單位紛紛請李英杰等劇組人員做報告,談創(chuàng)作體會。北京電視臺直播了演出實況,在京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眉戶熱”。
按照上級決定,劇組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同名電影時,許三嬸改由著名蒲劇青衣裴青蓮扮演,田秀則由臨猗縣眉戶劇團郝淑玲扮演。影片的發(fā)行,讓《一顆紅心》紅遍全國,成為許多專業(yè)和業(yè)余劇團的熱演劇目。1972年,該劇改編為本戲《紅心朝陽》,并于1973 年赴省城,與王秀蘭老師主演的蒲劇《把渡》同臺演出,轟動省城。1974 年初赴京匯演。
2014 年,經(jīng)運城市委宣傳部安排并撥出??钛埨钣⒔?、張俊芳、范琳、荊俊等臨猗縣眉戶劇團原班人馬重排《一顆紅心》,在河東會堂連演兩場,觀眾爆滿,一票難求(因王滿喜病故,潘發(fā)家改由青年演員扮演)。
令人傷情的《嗩吶淚》,是一出反映民間嗩吶藝人常勝悲劇人生的現(xiàn)代戲。久經(jīng)歷練的李英杰找到了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發(fā)力點,成功塑造了老常勝令人同情卻又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峨p戀》一場,常勝不許外甥娶寡婦,外甥偏與寡婦結(jié)合;不讓女兒嫁嗩吶藝人,女兒卻與其徒弟春喜戀愛,兩對冤家偏讓他一起碰見。此處臺詞不多,李英杰匠心獨運,巧妙構(gòu)思,用背向觀眾、渾身哆嗦、雙手顫抖、指指這個、點點那個、頓足、捶胸、癱坐的無聲表演,把常勝氣憤、暴怒、怨恨、痛苦、煩亂卻又無奈的心理活動,揭示得淋漓盡致,收到“無聲勝有聲”的強烈藝術(shù)效果。
1988 年10 月,《嗩吶淚》在中國現(xiàn)代戲第七屆年會暨山西省現(xiàn)代戲調(diào)演大會上精彩亮相,李英杰獲優(yōu)秀主角獎,郭高計、張俊芳、閆慧芳、王彩燕獲優(yōu)秀配角獎。1989 年12 月,該劇應邀赴京,在中南海禮堂等處獻演,享譽京華,劇團榮獲原文化部表彰;1990 年7月李英杰以該劇榮獲首屆山西省“杏花獎”;1992 年11 月榮獲原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優(yōu)秀劇目獎和表演獎。由原班人馬拍攝的同名電影藝術(shù)片,則續(xù)寫著晉南眉戶的輝煌。
李英杰《云散月圓》中飾田老二
長期的舞臺實踐,對劉來虎、許老三、老常勝、李玉合、嘻隊長、胡樂樂、王剛等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使李英杰在舞臺上處于核心位置。而他對一大批出場不多、戲份不重、分量有限、其他演員往往不屑一顧的小角色的成功塑造,則顯示著他對“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一至理名言的深刻理解和詮釋。
我曾看過李英杰、張俊芳兩位老師演出的《巧送錢》,這是一出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眉戶小戲。劇中,群眾自發(fā)慰問子弟兵,戰(zhàn)士們收了慰問品,巧妙回信把錢送回。大伯拆信時,目不識丁的大娘急著湊過去要看,大伯卻故意把信一而再、再而三地推給大娘,急得大娘只好賠笑央求大伯快點念信。這段做功戲劇本沒有任何提示,但兩位老師設計得合情合理,表演妙趣橫生,看得觀眾忍俊不禁。隨后老兩口手執(zhí)馬鞭騎驢趕路、追趕部隊送錢的表演,更是精彩紛呈,令觀眾久久難以忘懷。
在創(chuàng)作劇目《云散月圓》中,外甥不守本分,氣走了媳婦,老姐弟二人追趕外甥媳婦時,扮演舅舅田老二的李英杰和扮演姐姐的張俊芳配合默契、珠聯(lián)璧合,將二老心急火燎趕路的情景演得風生水起,令人眼花繚亂,成為該劇的點睛之筆。再看田老二的打扮:白布襪、圓口鞋、扎腿帶,上身著夾襖,里邊是比夾襖還大的白布衫。擦嘴的手帕不往口袋里裝,而是團起來塞在袖口里,劇中人特殊的打扮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觀眾強烈共鳴。上述細枝末節(jié),若不深入觀察生活,是絕對演不出來的。
在移植劇目《楊三姐告狀》中,高拐子是一個心術(shù)不正的配角,當老婆不知厲害地講了傻話、陷高拐子于尷尬境地時,惱羞成怒的高拐子氣得蹦了起來,一腳落地,一腳準確無誤地踢在傻老婆屁股上,直把滿場觀眾笑得前仰后合,邊擦眼淚邊鼓掌。一位戲迷開玩笑說:“就這一下,今晚的票價就夠本了,再看戲就成了便宜!”
正是李英杰對一個個毫不起眼小人物的精心塑造,對主要演員起到了綠葉映襯紅花的重要作用,為看似平淡的劇目增添了亮點,而他對藝術(shù)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追求,對小人物的精彩演繹,則演出了崇高的藝術(shù)境界,達到新的藝術(shù)高度。他那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演員。
進入中年以后,李英杰一邊演出,一邊從事導演工作,成功排演了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同時,他潛心學習,提筆成文,撰寫了《理解英雄,塑造英雄》《王傳合教育了我》《被扭曲心靈的嗩吶藝人常勝》等理論文章并見諸報刊,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眉戶表演藝術(shù)家李英杰
年過古稀之后,李英杰一邊應邀參加各類演出,熱心哺育新人,一邊回顧、梳理自己走過的藝術(shù)道路,寫出了自傳《舞臺春秋》,并邀我進行文字把關(guān),使我先睹為快地成了該書第一讀者。《舞臺春秋》分為《演藝生涯》《角色自傳》《名家評論》《友情鼓勵》四章。全國文藝界大腕曲潤海、韓石山、王安葵分別作序;西戎、艾治國、王秀蘭、任國成、楊煥育、魯虹等名家著文評述;李志存、王燦、范琳等老搭檔撰文回憶了歷歷往事……拜讀《舞臺春秋》,我為李英杰童年的苦難而難過,為他成名之后家境的艱難而意外,為他對藝術(shù)事業(yè)矢志不渝的追求而感動,為他屢獲佳績、一路輝煌而驕傲,更為他余熱生輝的感人情懷而欽敬。
該書內(nèi)容豐富,記述生動,許多細節(jié)尚屬首次披露,具有一定的資料性和文學觀賞性。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再現(xiàn)了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多次晉京為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首都觀眾演出并合影留念,先后當選山西省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第六次黨代會代表,山西省劇協(xié)副主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五次、第六次全國劇代會代表,獲得山西省勞動競賽一等功等榮譽,記錄著李英杰與眾不同的閃光歷程。
老牛明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在晉南眉戶舞臺上辛勤耕耘了大半輩子的李英杰,雖已86 歲高齡,但仍然在為眉戶的傳承發(fā)展奉獻余熱,致力于新劇目的打造和新人的培養(yǎng),并經(jīng)常參加各類公益演出,得到社會各界由衷點贊。衷心祝愿李英杰身體健康,為弘揚眉戶藝術(shù)再做貢獻。
(文中劇照由宋高立提供,生活照由宋高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