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溪
低年級學生受識字量影響和閱讀水平所限,在語文學習中常常出現(xiàn)思維和語言跟不上文本表達的情形。對此,教師需要重視低年級學生學習上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突出的特點,適時運用教材中大量精美的插圖,作為學生學習課文的重要資源和支架,幫助學生學好課文。
低年級學生拿到一本書或者閱讀一篇文章,眼光首先聚焦的就是其中那些色彩鮮艷、動感十足的插圖或圖畫。這一方面源自兒童的好奇心和畫面形成的直觀感覺,另一方面是畫家在插圖創(chuàng)作中所蘊含的藝術(shù)魅力能吸引學生關(guān)注。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借插圖對學生的吸引力,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課文有四幅插圖,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注意看四幅圖都畫了什么,注意小蝌蚪身上什么變化最明顯;然后聚焦尾巴的變化:在第一幅插圖中小蝌蚪的尾巴是長長的,第二幅插圖、第三幅插圖中小蝌蚪的尾巴漸漸短了,第四幅插圖中的小蝌蚪竟然沒有尾巴了。教師抓住小蝌蚪尾巴的變化,讓學生看清插圖情形后思考:“小蝌蚪的尾巴沒有了,會不會像小壁虎一樣去借尾巴呢?它們的尾巴會不會再長出來呢?”這樣在聯(lián)系對比中形成的問題與圖畫有關(guān),對學生有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想法。教師在學生紛紛表示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后,順勢提出讀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要求,學生就會帶著問題有滋有味地讀起來。
在低年級課文中,一般都配有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插圖,插圖中生動、活潑的形象,通常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但課文插圖如果僅僅是吸引學生看一看就完事,那就浪費了插圖這一學習資源。低年級學生需要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這種培養(yǎng)如果靠學生在課外自己留意觀察,是很難奏效的;課文插圖可以作為學生的共有觀察對象,成為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抓手。
比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1《春夏秋冬》,其中對應(yīng)“青草、紅花、游魚、飛鳥”的一幅插圖,內(nèi)容豐富,適合用于指導學生開展觀察活動。第一步整體觀察,可以讓學生從插圖中找出圖下的兩組詞語。第二步細致觀察,以花為對象,看看插圖中哪些地方畫了花,有哪些顏色;仿照課文中的表達說說不同顏色的花;對插圖中不同的花可以從什么角度區(qū)分,再對比著說一說。第三步,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進行觀察,試著把觀察到的結(jié)果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在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推薦說得最好的同學在全班展示觀察的結(jié)果。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把課文的插圖看得細致,看得清楚,還能夠把課文中的語言靈活地運用在對觀察內(nèi)容的表達上,起到學用一致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分為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如果像中高年級那樣只提供一個話題進行表達,學生往往會覺得無處下手;如果教師利用插圖作為表達對象,學生就有了表達支架,能夠組織材料依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表達。
比如,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課文中的插圖是一幅照片,真實地記錄了鄧小平爺爺和一個兒童植樹時往樹坑里澆水的情形。這一情形在課文中沒有提及一個字,適合用來指導學生看圖說話。教師先讓學生抓住插圖中的主要人物的動作、姿勢、表情,重點理解人物手上的動作;再看背景,主要看時間、地點、天氣等;還要適當拓展畫面的情形:這桶水從哪兒運來的,運的過程中兩個人的動作、語言等。從觀察插圖中獲取了這些材料后,教師再讓學生想一想表達的順序、說人物的時候該突出誰,怎樣突出;然后以課件呈現(xiàn)插圖,讓學生嘗試著說一說,然后由學生自主評價。
插圖與文本一樣,都有留白的成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插圖中的留白,引導學生挖掘留白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培養(yǎng)觀察能力一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
比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文的插圖是一幅雷鋒的雕塑圖片。教師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插圖的意思,一要抓住雷鋒的面部表情,二要注意腳步與手的擺動,然后聯(lián)系課文中的句子,想象雷鋒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適時運用好教材中的插圖資源,抓住圖文之間的契合點,幫助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中,扎實開展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