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慧
芭蕾舞者的核心穩(wěn)定會直接影響到動作的完成以及舞蹈給觀眾帶來的審美享受。那么,核心的穩(wěn)定應該如何練習?怎樣才能達到效果?本文從核心穩(wěn)定原理的視角出發(fā),將該理論應用于芭蕾舞教學,以求芭蕾舞教師能從中找尋出科學且有效的教學方式,建立起新的芭蕾舞教學理念。
“核心部位”是一個結合部位,不只包含腹肌,其區(qū)域具體是指肩關節(jié)以下,髖關節(jié)以上,包括脊柱、骨盆和髖關節(jié)等人體關鍵部位,是人體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連接著人體的上肢和下肢,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昂诵摹钡姆€(wěn)定離不開圍繞在核心部位周圍參與的“核心肌群”,它由深層肌群(Inner unit)和表層肌群(Outer unit)兩個單元共同構成。深層肌群負責動作的穩(wěn)定,表層肌群則負責運動。
深層肌群主要包含了背部的多裂肌和整脊肌,腹部的腹橫肌、腹直肌、腹內斜肌以及骨盆的盆底肌等,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護人體脊柱與骨盆的穩(wěn)定性;表層肌群包括了可用于運動的肌肉,主要有腹外斜肌與豎脊肌等。這兩個單元共同協(xié)作,為我們髖關節(jié)及四肢靈活且穩(wěn)定地運動提供基礎。
1.核心穩(wěn)定釋義
“核心穩(wěn)定”是指在運動中控制脊柱、骨盆部位的穩(wěn)定,為上下肢運動提供支撐點,并協(xié)調上下肢運動時的發(fā)力,使力量的產(chǎn)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其在舞蹈訓練中被稱為“中段核心力量”。1992 年,生物力學家潘賈比(Panjabi)提出了維持脊柱穩(wěn)定的三大系統(tǒng):被動支持系統(tǒng)、主動收縮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導的動作控制系統(tǒng)。被動支持系統(tǒng)指椎骨借關節(jié)、韌帶以及相連肌肉建造起脊柱的基本結構,并賦予彈性及緩沖作用;主動收縮系統(tǒng)是由核心肌群所掌控,它的主要作用是維護脊柱的自然生理結構,使其保持自然的生理彎曲曲線;動作控制系統(tǒng)能夠控制各肌肉發(fā)力的時間、發(fā)力的順序以及發(fā)力的力度等,用以維持穩(wěn)定和動作的支撐。三大系統(tǒng)相互配合,具有傳導的作用。如在運動時動作控制系統(tǒng)中的肌肉未被激活,則會牽帶著主動收縮系統(tǒng)無法正常運作,被動支持系統(tǒng)在超負荷的情況下會增加損傷的風險。該理論雖是以脊柱為研究對象,但當舞者身體出現(xiàn)病痛時,我們仍可借鑒“三大系統(tǒng)理論”來探究問題的本質原因,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糾正教學方法。
例如,芭蕾舞中的四位小轉(Pirouette,皮魯埃特),是舞者在單腳立半腳尖(芭蕾女舞者需要在足尖上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原地旋轉的一項技術技巧,需要舞者具備極強的平衡力和穩(wěn)定性。它的支撐點是舞者單腳的半腳尖,而女舞者在足尖上完成此項技巧時,支撐點僅在足尖鞋前的一個長方形的平面上。因此,只有加強豎脊肌的穩(wěn)定性、骨盆肌肉的穩(wěn)定、腹橫肌的收縮等核心力量的訓練,才能減少舞者下肢各關節(jié)的負荷,進而增強舞者在垂直軸上快速且穩(wěn)定地旋轉的能力。
2.核心穩(wěn)定的作用
其一,核心穩(wěn)定在人體運動中具有創(chuàng)建支點的作用。例如,在完成把上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é)的過程中,當舞者向前側踢腿時,身體上肢是保持直立的狀態(tài),此時腹部的核心肌群通過收縮從而產(chǎn)生使髂腰肌近端固定的力量,其目的是使髂腰肌遠端連接股骨末端的髖關節(jié)能夠進行前屈的踢腿動作。
其二,核心穩(wěn)定在人體運動中具有控制重心、保持平衡的作用。例如,芭蕾舞技術技巧中的揮鞭轉(Fouetté),我們可以利用人體生物力學的“揮鞭原理”對該動作加以分析?!皳]鞭”也被稱為“鞭打”,是物體在做圓周運動時,半徑由長變短逐漸加速的過程。如今在公園可看到部分老年人手持長鞭揮動發(fā)出聲響的健身方式,這正是該原理的直觀呈現(xiàn)。而揮鞭轉這個技巧是動力腿由“前直腿——打開至旁腿——旁腿瞬間吸至passé 進行一圈旋轉”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過程。半徑由長變短的轉換過程,其目的是加快旋轉的速度,為下一次的動作加速度做好充足的初始準備。揮鞭轉需要支撐腿這一側髖關節(jié)的外展肌群有力量,這就關系到闊筋膜張肌、臀大肌和臀中肌發(fā)揮的作用;而動力腿的外展和外旋肌群能否控制得住、屈膝時股四頭肌是否具備伸展能力、腘繩肌是否具備收縮能力、伸膝時股四頭肌的向心收縮和等長、骨盆是否有坐胯等諸多因素都構成了該技術完成的評估指標。由此,我們可總結出,一方面,揮鞭轉的主動肌群,即動力腿的髖關節(jié)外展和外旋肌群能夠進行水平面上的屈和伸,需要做向心的訓練,而旁腿能否控制得住,則需要進行等長訓練;另一方面,舞者在做揮鞭轉時,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被拉長,三塊肌肉正是做了內旋和內收的運動,因此也成了該技巧的拮抗肌群。此外,動作的整體配合也同等重要。舞者在做揮鞭轉時,需要腳趾、腳踝、膝蓋、骨盆、脊柱、肩膀、頭部在一條垂直軸上進行旋轉。因此,舞者需要積極調動身體的核心肌群,發(fā)揮它們核心力量的控制作用,為動作提供穩(wěn)定和平衡。
其三,核心穩(wěn)定在人體運動中具有預防損傷的作用。在芭蕾舞劇的雙人舞舞段中,男女主人公的托舉動作是最大的亮點,因此,芭蕾舞者日常也需要大量的雙人舞技術課來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核心力量不足,則會直接影響到托舉高度和質量的完成,甚至給舞者脊柱帶來損傷,最常見的就是腰椎的損傷。例如,當男女舞者進行復合托舉時,男舞者需要負重彎腰將女舞者托舉至指定位置,因此,后韌帶組織會被迫代償承受負荷,腰椎間盤受到擠壓。又如,垂直負重時,挺腰則會使腰椎曲度加大,當力線改變后,更多的負荷會集中在舞者的腰椎。然而,整個腹部就好似一個氣球,包含了我們的內臟和脊柱,為了使氣球保持內部壓力不爆破或是坍塌,我們就必須把它包裹在一個十分緊的袋子內,并從各個方面保護它。這個袋子也就是我們的核心肌群。核心肌群可有效穩(wěn)定我們的腹部和脊柱,當我們收縮腹肌時,豎脊?。–o-contraction)立即開始聯(lián)動,從后方支撐背部;吸氣時,橫膈膜下降以增加軀干的穩(wěn)定。因此,加強核心穩(wěn)定的訓練,可有效預防腰部疾病的損傷。
1.抗伸展訓練
此類訓練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需要加強芭蕾舞者的腹肌力量。而談起對腹肌力量的訓練,大部分教師仍停留在做“仰臥起坐”使脊柱做屈伸練習的階段,但實際上腹肌的運動功能在生活中只有在起床或者從較矮的沙發(fā)上站起來時才會發(fā)揮作用,它主要以靜態(tài)收縮的方式維持舞者骨盆以及腰椎的穩(wěn)定。以平板支撐為例,該動作就是抗伸展訓練的經(jīng)典動作。在做動作的過程中應保持腰椎不要塌陷。雖然剛開始做這個動作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可先從跪姿的方式開始。隨后,可借助瑜伽球進行前后推拉完成進階訓練。另外,芭蕾舞者也可利用“TRX”(全身抗阻力訓練/懸掛訓練系統(tǒng))來進行“TRX跪式伸展”的進階練習。
2.抗側屈訓練
抗側屈訓練,即身體單側負重的訓練。“側橋”是核心肌群抗側屈的最佳訓練動作。在動作過程中,舞者需保持腹部緊繃,腰、臀、腿在一條斜線上。我們可以通過“初級—中級”逐漸遞增的方式進行練習。在做該動作時,肘關節(jié)需要位于肩正下方或者略微向外處,肩關節(jié)保持穩(wěn)定,髖關節(jié)保持中立位,從肘關節(jié)到跪姿那條腿的膝關節(jié)處連接成一條直線,腰背保持自然收緊,注意力集中于靠近地面的側腰處。呼吸方式為呼氣向上,吸氣向下,組別及個數(shù)以一組20 個共做4 組為宜。在掌握一定力量后,舞者可在靜態(tài)側橋的情況下,加入“上側腿向天花板側上抬25 度成‘剪刀狀’,隨后落回至側橋原始位”的動態(tài)進階訓練。其目的是通過加強腹斜肌的收縮能力來保持脊柱不會向一側屈曲。以側肘抬腿為例,在做該動作時身體需要側臥呈一條直線,髖關節(jié)保持垂直于地面,腰腹收緊,注意力集中在靠近天花板方向的側腰,側腰帶動雙腿向上發(fā)力,雙腿向下時要與地面保持騰空。呼吸方式為雙腿向上呼氣,雙腿向下吸氣。
3.抗旋轉訓練
瑜伽球是非常友好且安全的輔助工具,它的不穩(wěn)定性很容易激活練習者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性,因此,當舞者進行抗旋轉訓練時,我們同樣可以利用它。例如,我們可讓舞者坐在彈力球上,膝關節(jié)呈90 度,彈力帶一端固定于左斜方略高于肩的位置上,保持骨盆與脊柱的中立位置,做呼吸準備。吐氣時,收緊腹肌,穩(wěn)定肩胛骨,伸直雙臂的肘關節(jié),雙手拽住彈力帶向右下方旋轉(對角線方向),停留2~4 拍,保持胸椎和手臂的延伸。
1.腹肌訓練
腹肌訓練常見錯誤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于髂腰肌參與過多而導致的下腰痛,如懸垂舉腿,大部分舞者做此項訓練只做了舉腿這個動作,主要是動用了髂腰肌,而忽視了骨盆后傾,腹肌并未參與訓練。又如,做仰臥起坐時,當舞者腰部離開地面時,主要以髂腰肌發(fā)力,促使腰椎剪切力度增加。第二類是骨盆失穩(wěn),如當舞者做仰臥舉腿、空中自行車這類動作時,腹部收縮以此來抵抗腿部肌肉將骨盆向前拉伸的趨勢并穩(wěn)定骨盆。但如果舞者的腹肌無力或根本就缺乏腹部收緊的意識,則會促使骨盆被動向前拉伸,導致骨盆前傾的不良體態(tài),整個骨盆和腰椎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腰椎前凸增加,自然會引起腰部不適。總而言之,想要安全有效地練腹,就需要加強骨盆的穩(wěn)定性。
2.不良體態(tài)——骨盆前傾
對于舞者有骨盆前傾的不良體態(tài),我們可借助普拉提中的動作來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例如,骨盆卷動(Glute Bridge),其動作要領是平躺于瑜伽墊上,雙膝彎曲,腳掌平放,兩腳分開與臀同寬,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掌心向下,將注意力集中于內心,并有意識地放松頸部、肩膀和腰部的肌肉。在運動過程中要保持骨盆的中立位。呼氣時,內收伏腹壁,緩慢卷曲骨盆,并使背部離開瑜伽墊。吸氣時,稍稍抬高身體的上部,使肩關節(jié)、骨盆和膝關節(jié)形成一條直線。再次呼氣時,慢慢降低身體,依據(jù)人體自然結構降低每一塊椎骨,最終回到起始位。該動作的目的是加強脊柱屈肌、脊柱前穩(wěn)定肌、盆底肌、髖關節(jié)伸肌的力量。
3.彈跳的爆發(fā)力——倒踢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Marianela Nunez 在跳《堂吉訶德》Kitri 一幕女變奏時,驚人的爆發(fā)力讓臺下的觀眾大開眼界。該變奏僅有44 秒,對舞者的彈跳力、高速旋轉能力、舞者表現(xiàn)力等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因其難度系數(shù)太大,眾多優(yōu)秀的女芭蕾舞者被勸退。筆者對該變奏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倒踢式”的動作出現(xiàn)在該變奏中的次數(shù)至少為三次。因此,舞者彈跳的爆發(fā)力與核心技術的訓練息息相關。核心技術的訓練需要軟度和力量的雙重加持。在舞蹈訓練中,我們最好找到一個萬能的動作來做輔助練習,背肌滾動就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訓練動作。軟度訓練——首先,通過把桿壓肩的方式,對胸小肌、胸大肌、背闊肌進行拉伸,從而達到開肩的訓練目的;其次,通過跪姿開胸腰的方式對胸骨肌和前筋膜進行拉伸,達到對胸腰的訓練目的;再次,利用地面腿腰的方式對腹直肌和腹斜肌進行拉伸,達到腰伸的訓練效果;最后,通過弓步壓腿的方式,對髂腰肌和股直肌進行拉伸,達到伸髖的訓練效果。力量訓練——以倒踢為例,它是“無固定”的技術技巧,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背肌兩頭起”進行離心的無固定訓練。
綜上所述,對芭蕾舞者而言,核心力量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穩(wěn)定脊柱和骨盆等重要部位,使舞者保持一個良好的體態(tài),在運動時提供平衡能力與穩(wěn)定能力,減少損傷。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具備“眼到—心到—手到”的素養(yǎng),根據(jù)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學生的個人特性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