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瑩 黃曉琴
( 撫州市東鄉(xiāng)區(qū)人民醫(yī)院骨科, 江西 撫州 331800 )
股骨頸骨折(FNF)是一種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由于老年群體多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股骨頸較為脆弱,一旦出現(xiàn)跌倒、下肢扭轉等情況易出現(xiàn)FNF[1]。 手術是臨床治療FNF 重要手段,但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加之老年FNF 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對手術耐受力較差,術后可能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影響康復進程[2]。 同時,FNF 術后伴有疼痛及活動限制,術后早期活動量較低,不利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故術后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 常規(guī)康復護理未能充分考慮老年患者的身心特點及需求,且康復措施較為單一,患者參與度不足,導致康復效果不夠顯著[3-4]。 ACTED 康復護理模式從影響康復預后因素評估(A)、以患者為中心康復模式(C)、多因素干預(T)、康復效果評價(E)、院外延續(xù)性康復(D)5 個部分進行康復護理,可提升康復護理的規(guī)范性、全面性。 鑒于此,本研究對72 例老年FNF 患者進行分組對照,分析ACTED 康復護理的具體影響。 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20 年4 月—2022 年4 月收治的老年FNF 患者72 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 組。 對照組(36 例)中男12 例,女24 例;年齡41—90 歲,平均年齡為(71.65 ±8.89)歲;致傷原因:跌倒21 例,交通事故15 例;骨折側別:左側16 例,右側20 例;骨折Garden 分型:Ⅱ型6 例,Ⅲ型18 例,Ⅳ型12 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3 例,初中13 例,高中8 例,專科及以上2 例;體質量指數(shù)18.4—28.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24.07 ± 1.35)kg/m2。 觀察組(36例)中男14 例,女22 例;年齡40—90 歲,平均年齡為(71.96 ±8.75)歲;致傷原因:跌倒22 例,交通事故14 例;骨折側別:左側19 例,右側17 例;骨折Garden 分型:Ⅱ型4 例,Ⅲ型19 例,Ⅳ型13 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4 例,初中10 例,高中9 例,??萍耙陨? 例;體質量指數(shù)18.5—28.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24.16 ±1.39)kg/m2。 2 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5]診斷標準,且經(jīng)CT 診斷為單側骨折;②具有手術指征,且術后生命體征穩(wěn)定;③年齡≥60 歲;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精神良好、意識正常,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進行有關鍛煉。(2)排除標準:①存有顱腦損傷者;②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③其他原因造成運動功能障礙者;④伴有神經(jīng)損傷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康復護理。 術后告知患者多喝水,采用視頻播放等形式告知患者FNF 知識、術后早期鍛煉的重要性、健康飲食等;在患者臥床期間,在患肢足跟部墊毛巾,每隔2 小時更換1 次,并按摩患者四肢;之后依據(jù)患者病情及耐受情況,指導進行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肱四頭肌、臀大肌等長收縮訓練及患側髖關節(jié)主動伸直運動,之后逐漸進行步行、直腿抬高訓練、屈髖屈膝訓練等,循序漸進。 在患者出院后由家屬陪伴監(jiān)督患者每天運動,護理人員每月電話隨訪2 次,詢問患者運動及恢復情況,護理3 個月。觀察組行ACTED 康復護理。 (1)成立小組:由老年科醫(yī)生、骨科醫(yī)生、康復治療師、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若干名經(jīng)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老年科醫(yī)生負責評估老年患者身體狀況、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等;骨科醫(yī)生負責評估FNF 患者病情;康復治療師負責依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康復運動方案,并與患者及其家屬討論確定訓練目標;營養(yǎng)師負責評估患者術后營養(yǎng)情況,提供專業(yè)飲食指導;心理咨詢師負責評估患者心理特點,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護理人員負責各項措施的具體實施。 (2)具體實施:①影響康復預后因素評估。 入院24 小時內老年科醫(yī)生評估患者身體狀況,評估內容包括運動功能、自理能力、基礎疾病、營養(yǎng)狀態(tài)、社會支持等,充分考慮限制患者術后康復運動的因素,以此為據(jù)制定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的康復護理措施。 ②以患者為中心康復模式。 充分考慮患者運動偏好,并將洗澡、穿衣、進餐等活動納入康復訓練計劃,在患者術后24 小時即可開始運動,詳細制定訓練計劃(包括訓練內容、進展、頻率、強度),如術后24—48 小時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肌力訓練,訓練時間5 分鐘左右,每天訓練3 次;術后3—7 天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主動屈伸運動,可配合拐杖進行行走訓練,訓練時間10—15分鐘,每天訓練2 次,并依據(jù)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自行進食、洗漱等;術后7—14 天指導患者進行肱四頭肌的主動肌力鍛煉及髖關節(jié)主動屈伸訓練,訓練時間10—15 分鐘,每天訓練2 次;術后3—4 周開始屈膝伸展,以50 次為1 組,每天4 組,并在無負重站立時大腿向后伸展,以50 次為1 組,每天4 組,髖關節(jié)向外伸展35 °左右,堅持10 秒,之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術后5 周后,依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可進行騎自行車、步行等訓練,并指導患者進行穿衣、洗澡等日?;顒?每天訓練30 分鐘左右,每天1 次;在患者訓練過程中動態(tài)評估其活動能力、運動功能的變化。 ③多因素干預。 充分考慮老年患者認知對康復的影響,在康復訓練前需詢問老年患者想法,并在訓練過程中提示和示范訓練步驟,同時采用視頻、圖文結合等方式配合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FNF 知識、術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如何預防并發(fā)癥等,提高患者認知;尊重患者人格,心理咨詢師與患者有效溝通,了解心理特征,并予以針對性疏導,鼓勵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邊,促使患者感到足夠的關懷與愛;營養(yǎng)師充分考慮患者機體營養(yǎng)情況,制定飲食方案,以奶制品、肉類、豆類等高鈣食品為主,并增加優(yōu)質蛋白的攝入。 ④康復效果評價。 從髖關節(jié)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評價康復效果,并依據(jù)康復效果適當調整康復方案。 ⑤院外延續(xù)性康復。 在患者出院時評估患者家屬照護能力、自理能力及長期服務需求,并制定家庭康復計劃,將出院后訓練內容、頻率等打印成卡片,發(fā)送至患者及其家屬手中,在患者出院后每周微信隨訪1次,隨訪時間在30 分鐘,掌握患者每天運動情況,并予以專業(yè)指導。 護理3 個月。
對比分析2 組髖關節(jié)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髖關節(jié)功能:于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采用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6]展開相關評估,量表包含關節(jié)疼痛(評分范圍:0—44 分)、關節(jié)功能(評分范圍:0—47 分)、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范圍:0—5 分)及關節(jié)畸形(評分范圍:0—4 分),總的評分范圍0—100 分,分數(shù)高則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佳。 (2)運動功能:于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使用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7]中運動功能分量表進行相關評估,運動功能分量表共13 項,包括膀胱管理、直腸管理、穿褲子、穿上衣、步行/輪椅、進食、梳洗修飾、盆浴或淋浴等,每個項目最低評分1 分、最高評分7 分,共13—91 分,評分高,運動功能恢復好。 (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于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8]進行相關評估,量表包括進餐(評分:0—10 分)、修飾(評分:0—5 分)、洗澡(評分:0—5 分)、上下樓梯(評分:0—10 分)、大便控制(評分:0—10 分)、穿衣(評分:0—10 分)、如廁(評分:0—10 分)、平地行走(評分:0—15 分)、小便控制(評分:0—10 分)、床椅轉移(評分:0—15 分),共100 分,評分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強。 (3)生活質量:于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使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9]進行相關評估,其共包含8 個維度,共35 個條目,包括生理功能(10 個條目,評分范圍:10—30 分)、生理職能(4 個條目,評分范圍:4—8 分)、軀體疼痛(2 個條目,評分范圍:2—12分)、總體健康(5 個條目,評分范圍:5—25分)、活力(4 個條目,評分范圍:4—24 分)、社會功能(2 個條目,評分范圍:2—10 分)、情感職能(3 個條目,評分范圍3—6 分)、心理健康(5 個條目,評分范圍:5—30 分),各維度評分=(維度實際評分-最低分)/(維度最高分-維度最低分) ×100%,將各維度換算為百分制,各維度均為100 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 (4)并發(fā)癥:包括關節(jié)脫位、便秘等。
護理前, 2 組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中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功能等各維度評分及總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中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功能等各維度評分及總分較對照組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見表1。
表1 2 組髖關節(jié)功能對比(x ±s,分,n=36)
護理前,2 組FIM 量表中運動功能分量表評分、ADL 評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FIM 量表中運動功能分量表評分、ADL 評分較對照組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見表2。
表2 2 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s,分)
表2 2 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s,分)
組別FIM 量表中運動功能分量表評分護理前護理后tPADL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tP對照組(n=36)45.28 ±5.13 68.95 ±5.9118.1470.00063.42 ±4.30 71.38 ±5.676.7120.000觀察組(n=36)46.79 ±5.24 75.35 ±6.8919.7960.00063.85 ±4.72 79.62 ±6.13 12.2300.000 t 1.2364.2300.4045.921 P 0.2210.0000.6870.000
護理前,對照組SF-36 中生理功能維度評分為(59.73 ±4.18)分、生理職能維度評分為(60.13 ±5.24)分、軀體疼痛維度評分為(62.46 ±3.75)分、總體健康維度評分為(61.07 ±4.16)分、活力維度評分為(59.47 ±3.68)分、社會功能維度評分為(58.72 ±4.13)分、情感職能維度評分為(60.29 ±3.56)分、心理健康維度評分為(61.44 ±4.08)分;護理前,觀察組SF -36 中生理功能維度評分為(59.28 ±4.07)分、生理職能維度評分為(59.79 ±5.13)分、軀體疼痛維度評分為(62.10 ±3.94)分、總體健康維度評分為(60.83 ± 4.02)分、活力維度評分為(59.89 ±3.72)分、社會功能維度評分為(58.17 ±4.02)分、情感職能維度評分為(60.94 ±4.28)分、心理健康維度評分為(61.97 ±4.21)分。 由此可見,護理前,2 組SF - 36 中各維度評分相比, 無統(tǒng)計學差異(t=0.463,P= 0.645、t= 0.378,P= 0.782、t=0.397,P=0.693、t=0.249,P=0.804、t=0.482,P=0.632、t=0.573,P=0.569、t=0.701,P=0.486、t=0.542,P=0.589)。 護理后,對照組SF -36 中生理功能維度評分為(68.82 ±5.73)分、生理職能維度評分為(71.03 ± 5.46)分、軀體疼痛維度評分為(72.54 ±4.91)分、總體健康維度評分為(70.38 ±5.29)分、活力維度評分為(69.42 ±5.07)分、社會功能維度評分為(71.33 ±6.28)分、情感職能維度評分為(70.69 ±4.52)分、心理健康維度評分為(70.58 ±5.27)分;護理后,觀察組GQOLI -74 中生理功能維度評分為(75.13 ±6.42)分、生理職能維度評分為(77.96 ±6.10)分、軀體疼痛維度評分為(78.44 ±5.86)分、總體健康維度評分為(79.24 ±6.17)分、活力維度評分為(76.85 ±5.87)分、社會功能維度評分為(79.13 ±6.24)分、情感職能維度評分為(80.24 ±5.36)分、心理健康維度評分為(78.37 ±6.11)分。由此可見,護理后,觀察組SF -36 中各維度評分較對照組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t= 4.400,P= 0.000、t=5.079,P=0.000、t=4.630,P=0.000、t=6.541,P=0.000、t=5.748,P=0.000、t=5.286,P=0.000、t=8.172,P=0.000、t=5.793,P=0.000)。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6%(2/36,1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 例便秘),低于對照組的22.22%(8/36,1 例關節(jié)脫位、2 例肌肉萎縮、3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 例便秘),有統(tǒng)計學差異(x2= 4.181,P=0.041)。
手術是臨床治療FNF 的重要手段,但老年患者身體虛弱,機體修復能力及自理能力較差,會對術后康復正常一定影響。 同時,老年FNF 患者術后受疼痛等影響,伴有活動限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恢復期間康復指導需求較高。
常規(guī)康復護理在患者術后給予相關康復指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關節(jié)功能,但未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性,難以有效滿足不同患者的康復需求,故康復效果有限[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Harris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FIM 量表中運動功能分量表評分、ADL 評分、SF -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各維度評分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提示ACTED 康復護理在促進老年FNF 患者術后恢復中意義重大。 原因在于ACTED康復護理通過成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橫跨多個學科,根據(jù)影響康復效果相關因素制定針對性康復措施,關注患者心理、營養(yǎng)、康復等多方面,旨在改善患者健康結局[12]。 ACTED 康復護理先對老年患者多方面情況進行評估,考慮影響術后康復運動的相關因素,以此為據(jù)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以達到規(guī)范的康復訓練強度、頻率及時間。 ACTED 康復護理強調實施以患者為中心康復模式,將日常生活活動納入康復訓練計劃,并將康復訓練具體化,有利于患者遵醫(yī)囑盡早參與康復訓練,循序漸進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 同時,在康復訓練中加入日常生活活動,有助于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使患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ACTED 康復護理從認知、心理、營養(yǎng)、社會支持等多方面進行干預,其中認知干預能夠促使老年患者充分認識疾病、自我情況,并認識到康復訓練、營養(yǎng)均衡攝入的重要性,利于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護理;心理干預和社會支持能夠促使患者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心與愛護,有利于心理負擔的減輕;營養(yǎng)干預通過指導患者健康飲食,滿足其機體營養(yǎng)需求,從多方面增強康復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恢復。 ACTED 康復護理通過康復效果評價及時調整康復訓練措施,保證康復護理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可行性,持續(xù)提升康復效果。 在患者出院后展開隨訪,可起到指導、監(jiān)督效果,從而促使患者遵醫(yī)囑長期堅持訓練,從而增強康復效果,有利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然而本研究仍存有局限性,如納入樣本量不足、觀察時間有限等,可能造成研究結果不夠可靠,對此臨床需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證實ACTED 康復護理對老年FNF 患者的具體影響,為臨床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提供可靠指導。
綜上所述,ACTED 康復護理應用于老年FNF 患者中效果確切,能夠循序漸進改善其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并發(fā)生較少,患者生活質量較高,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