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聲樂是通過一定旋律演奏出的和諧優(yōu)美的聲音、歌聲。聲樂表演是一種積極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他的魅力就在于表現情感,情之相通,藝術美則寓于其中。情感的表達是對表演者的一個重要美學要求,是表演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正所謂“聲無情聲雖美則淡如白水,聲有情聲似有生動人心弦”,有情的表演才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平時的聲樂演唱中,必須挖掘自身內在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聲樂表演水平,達到歌唱時的“以情帶聲”和“以聲傳情”。從古至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聲樂一直伴隨人們的生活,或表達愛意,或歌頌生活,或慨嘆不公,或給人希望。聲樂總是在給人以力量和美的感受,人類所能獲得的最簡單的樂器就是我們的聲音?!稑方洝分性缬杏涊d:“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笨赡茉谧畛醯臅r候,人們不知道何為聲樂,何為藝術,但人們知道一點,有情則發(fā)聲。或喜或悲,或愛或恨,人們總是通過發(fā)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隨著聲樂的發(fā)展,大量技法被開發(fā)出來,推動了聲樂藝術的多樣化發(fā)展,但是也讓一些學生走上了歧途:過度追求“技”,而忽視了“情”的表達,在聲樂藝術的學習中本末倒置,難以達到良好的聲樂藝術表演效果。本文就聲樂及其藝術表演中的情與聲展開討論,由聲論情,由情言聲,梳理聲樂藝術中情與聲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理解、領會聲樂藝術的情感內涵。
聲音的好壞是情感表達的一個首要條件,有聲才有情,聲音是歌唱的基礎,無論聲音是否美妙,聲音總是歌唱存在的前提條件,“情”建立在物質的聲音基礎上,才可能表達出內容。情感依附于歌唱的聲音基礎,通過優(yōu)美的聲音表現豐富的情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聲樂的定位。對于聲樂,簡而言之就是三個字“聲傳情”?!奥暋笔潜举|,指的是我們的聲音、歌聲?!皞髑椤笔亲饔茫晿返拇嬖诰褪菫榱藗髑?。
聲樂所能表達的語言有兩類,一是文字語言“歌詞”,二是音樂語言“情感”。歌詞是人們理解聲樂的主要途徑,可以讓人們理解到音樂背后的故事;情感是歌詞背后由表演者進行的渲染。這兩種語言涵蓋了豐富的樂理美感,通常來講沒有高下的區(qū)別,兩者相輔相成。完整的聲樂表演包括音樂、節(jié)奏與歌唱的語氣語調等因素,將文字語言和音樂語音有機混合在一起,形成聲樂藝術的獨特美感。聆聽音樂,腦海中自然會出現一幅表演者所描繪的景象,這聲音中蘊含著旋律、節(jié)奏、歌詞、情感和其他的元素,給人以美的感受。
同時,聲樂最好是為了表達情感和內心活動而進行。就像被譽為千年間最偉大的歌唱家卡魯索的《藝術家的生涯》,情真意切,深入人心,每次聽到都能讓人感覺到喜悅。而直接用文學語言堆砌出的音樂是無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華麗的辭藻可能讓人喜愛卻不能深入人心。可能某些旋律會讓人記住,也會成為爆款,成為紅極一時的流行音樂,但終究不能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前的網絡流行音樂已經陷入了一種怪圈,高度同質化,重韻律而少情感。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發(fā)現,《藝術家的生涯》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經久不衰,是因為卡魯索的聲樂藝術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歌曲中所有的元素,都是用來表達情感的,是為了情感的闡述而服務的,人們一聽就會有喜悅的感覺,能夠感覺到想見到心上人的開心、喜悅與激動,聲樂的藝術性就體現在這里了。在聲樂藝術的學習過程中,不能為了唱歌而唱歌,要領會歌曲背后的精神與情感。
大部分音樂理論家認為,聲樂表演中藝術的成分,是因為聲樂中表達的感情和韻律,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這意味著音樂是兩者之間非常重要的橋梁,在聲樂表演中,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韻律歌詞沒有情感的聲樂仿佛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奇,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只有情感卻沒有韻律的聲樂,雖令人印象深刻卻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富有感情、深入人心的音樂總是二者相結合的。悲傷的情緒狀態(tài)大多旋律低沉,基本上是一個相對緩慢的節(jié)奏,而激昂的情緒旋律往往短促有力。例如,著名的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就是這樣,使用高昂、有力的語氣表達情感,通過唱歌的方式表現黃河的雄壯。這種情感的表達就是通過聲音來傳遞的,通過每個表演者富有個性特征的聲音表現出來,如女高音和女低音都有自己的聲音變化點和范圍,都需要經過聲音訓練形成自己的風格,或圓潤成熟,或清新飽滿。
由于人類的情感需要通過聲樂來表現,如何更好地將情感表現出來,這就是“技”,也是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教授給學生的部分。在聲樂出現后,人們有意識地進行訓練,以獲得更好的聲樂體驗。聲樂最早出現的目的是表達情感,以聲傳情才是聲樂表演的核心。
聲樂是表達人類情感的藝術,歌唱就是通過聲音和韻律的結合來表達情感的。聲樂藝術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一經作者創(chuàng)作完成即可供人們欣賞。聲樂作品必須通過歌唱表演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才能呈現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聲樂藝術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演唱者進一步二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通過演唱者的歌唱,聲樂作品中的“聲”變?yōu)槲枧_上現實的聲音,聲樂作品內涵的情變?yōu)橛^眾能夠感知的現實的情,聲樂作品中的聲與情不僅得到現實的表現和傳達,還可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深化。從聲樂作品“客體”的聲與情到歌唱表演“主體”的聲與情的轉化和強化考量著演唱者對客體內容和主體條件的雙重把握能力,考量著演唱者的演繹功力和藝術修養(yǎng)。聲樂藝術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悅和傷感,是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和特定的言辭表述來描繪真實世界的民間音樂。
情感與聲音息息相關,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的語氣語音語調中讀懂他的情緒變化,表現在聲樂中就是依靠表演者的聲音技法來傳達。在進行聲樂表演時,聲音的優(yōu)劣適度直接關系著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的傾訴。例如,唱悲傷的歌曲,就不能用一種明亮高亢的聲音,否則就不能唱出悲傷的情緒。如果一個表演者有多種聲樂技巧,那就可以更自由全面地表達歌曲的內容。但如果只是一味炫技,沒有情感的聲音聽多了只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聲樂藝術的原始意圖。如果聲樂表演讓人感覺不到任何情感,它就不能被稱為聲樂藝術。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聲樂表演藝術家都在強調必須把感情和聲音結合起來,聲為情動,以情帶聲。
為了完整清晰地表達出聲樂作品的情感,表演者在演唱歌曲之前必須對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特別注意對歌曲的旋律與內在故事的分析,將自己置于作詞者、作曲者的創(chuàng)造性意圖和歌曲的風格中。這樣,表演者就可以根據歌曲的情感來安排歌曲的唱法與情緒狀態(tài)。聲樂表演是一種完整的藝術表達形式,它融合了情感、聲音、歌唱技巧和表達方法。所以,如果一個表演者想表達作品的內核,他必須使用正確的聲音和正確的演唱風格。例如,在表達悲傷時,可以選擇以下兩種唱法。第一種方法是壓抑自己的聲音,用少量的氣息去表達壓抑,用加大的聲音力度去抒發(fā)苦悶,仿佛無法逃脫這一切,訴說的同時也在壓抑自己,在聽感上營造一種壓抑和傷心的感覺。另一種方法是宣泄到極致,使用大量氣息,增大音量,將自身所有的不滿與力氣都釋放出來,這樣就會有一種情緒無法控制的感覺,也是悲傷得難以自已。在歌劇中,這兩種表達悲傷的方式是最常見的技巧。相反,聲音在表達快樂的感情時就不能這樣。聲音的位置要高,氣息要少,保持聲音明亮輕靈,給人以躍動舞蹈的感覺。例如,歌劇《達芙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整首歌并沒有使用低沉的氣息,都是短促有力的律動,配上新疆舞蹈更是相得益彰。當唱情歌的時候,需要注意氣息的變化,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情緒變化。愛情的特點是多變,時喜時憂,時悅時悲,或清新明快,或輾轉反側,這些都是需要在表演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當唱軍旅歌曲的時候,必須盡力展示出偉大的軍事精神,表現出軍人的精神風貌,因此,在表演的時候,喉嚨里不能松懈,必須保持緊張。聲音需要高昂嘹亮,合唱需要整齊明快。在進行表演時,記住善于使用氣息并貼合歌曲風格,在表演時不能簡單,不能一概而論。歌曲的主題是不相同的,因此,表演者需要先閱讀歌曲的內容,領會核心思想,然后決定使用什么情緒和方法進行表演。
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有自己的音樂形象,這需要表演者運用理解和感受的能力,將歌曲內在的情感表達出來,以聲敘事,以情帶聲,讓觀眾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事實上,聲樂作品中的情感總是高于生活的藝術加工,喜者更喜,悲者更悲。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美的展現,通過夸張的藝術表達感情。
聲樂是情感的媒介,情感是聲樂的導向,缺少任何一方面都難以達到完美的聲樂表演效果。觀眾通過歌聲來理解歌曲中的情緒,因此,表演者必須熟悉作品才能更好地表達作品中的情緒。在表演時,表演者必須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體驗故事背景和創(chuàng)作風格,然后通過自己的聲音將之表現出來。此外,在表演過程中,還必須注意對情緒的把握,起伏有度,一味地宣泄情感也是不可取的。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讓聲樂表演變得立體而生動,真正做到聲情合一。只有這樣,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才是最具感染力的。
聲樂表演中有很多要素,包括節(jié)奏、旋律、表情等,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總離不開精心琢磨與字字斟酌。在表演前,表演者應該先對作品有整體的了解,熟悉旋律與節(jié)奏的起伏,并形成自身的理解。之后,表演者需要逐漸理解體會作品的情感氛圍與故事背景,感受作品的情感變化。而最后一步,就是在對作品的韻律與情感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使情感與聲樂和諧統(tǒng)一,相輔相成,揮灑自如。
當聲樂和情感交織在一起時,這樣的表演才能被稱為藝術。情感是歌曲的氛圍和環(huán)境,表演者必須能夠讓歌曲的情緒交織在一起,營造一種身臨其境、娓娓道來的感覺,從而引發(fā)觀眾的共鳴。這就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積累來適應多變的風格。當然不排除某些學生的聲音特別適合某種情感的表達,我們支持聲樂表演的多樣性,但也鼓勵學生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發(fā)展。例如,我們熟知的安德烈·波切利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美聲的學習,聲音柔和,仿佛親近的人在你耳邊低語。曾經有人這樣描述安德烈·波切利,“帕瓦羅蒂的聲音要是像金子的話,則會發(fā)出燦爛的光澤,波切利的演唱就如純銀,溫暖而細膩。他和帕瓦羅蒂的感覺總是相反,但是卻是最至美的兩種聲音”。
聲樂表演的最佳效果應該是聲音與感情和諧。著名聲樂表演藝術家的成功不只是因為他們有唱歌的經驗和表演的技巧,更多的是他們能夠將歌曲中的情感唱“活”,能夠把歌曲的情感放在聲樂之中。
每個表演者在演唱前必須考慮三個方面: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調是什么?用什么樣的聲音更好地表達情感?用什么樣的技巧來加強效果?如果為聲樂規(guī)定評判標準,筆者認為肯定是基于聲與情來進行。聲情并茂,技藝高超為優(yōu);有聲無情,空有技巧為良;有情無聲,難以共鳴為中;無情無聲,蒼白無力為差。聲樂的目的是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給人以美的感受,情聲相合才能擁有最好的藝術表現力。
音由心而生,情動之處,聲文伴之,便有了聲樂藝術。聲是工具,是我們言情達意的手段,以聲傳情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寄托。由思緒翻涌,跟隨著韻律波動是情,情是源泉,是聲樂藝術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生命所在,以情帶聲,是聲樂藝術表演者前進的階梯。聲是技巧,情是靈魂,情聲相合才是聲樂藝術表演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