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寧 835000)
Jespersen 最早提出分裂的概念,指出分裂是由句式It be...that...為突出句子的某一成分,把句子分裂成兩部分,以達到強調(diào)或使人特別注意該成分的目的。[1]“是……的”句式在功能上與英語分裂句相似,因此,“是……的”句式也被認為是漢語分裂句,有時其中“的”字可以省略。 英漢分裂句是表達強調(diào)、凸顯焦點的典型結構,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話題。 英語分裂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從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進行研究。 漢語分裂句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對結構的性質(zhì)、功能和分類方面的分析研究。
Goldberg 將構式稱作“form-meaning pair”,其基本觀點為:“假如說,C 是一個獨立的構式,當且僅當C 是一個形式(Fi)和意義(Si)的對應體,而無論是形式還是意義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從C 這個構式的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構式推知?!盵2]有時又稱作“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3]還有“form and meaning pairing, 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 pairing of form with semantic or discourse function”等說法。[4]構式語法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背景,堅持基于用法(usage-based)的語言體驗觀,注重構式義,注重用法。 因此,從意義角度上,比較分析英漢分裂句是切實可行的。
關于分裂構式的語義,可用圖形/背景理論和距離/順序象似性來進行解讀。
提及圖形/背景理論時,首先要了解“突顯觀”。丹麥心理學家Rubin 首次將其引入心理學,其指的是:當人們觀看周圍環(huán)境中某一物體時,一般會把這個物體看作知覺上突顯的圖形,把周圍環(huán)境看作背景。 隨后,圖形/背景理論被應用到格式塔心理學。 認知語言學家Talmy 最先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于語言研究,來解釋自然語言表達對空間關系的注意力分布。 圖形和背景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與在視覺場中的表現(xiàn)并不完全相同。 圖形和背景在視覺場中一般以具體的形式出現(xiàn),但在語言中,可以是空間中運動的事件或方位事件中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實體,也可以是時間、因果或其他情況中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事件。[5]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主要描述的對象是圖形,在認知上比較突顯;非主要描述的對象為背景,認知表現(xiàn)不突顯,這也就是“焦點”的意義。例如:
在認知語言學中,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世界的反映,從客觀世界到語言表達的過程稱為認知。 語言是由認知決定的。 認知與語言之間的關系為象似性研究提供了基礎。 象似性作為符號學概念,是指符號形式與對象或概念之間的一種自然語言相似性。 符號形式可以指字母或聲音、單獨詞、詞塊、詞群。
語言結構的距離象似性是指,語言成分之間的形式距離與它們之間的概念距離或語義距離相對應。 Givon 標明兩個原則:①兩個在語義上或功能上聯(lián)系越緊密的概念,它們之間在詞匯、語素或句法上的距離就越緊密;②功能標記詞與概念單位距離最短。[6]69對①,英漢分裂構式中,焦點部分和其他部分分裂開來,并沒有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遠距離表達是因為焦點代表著新信息,需要凸顯;而其他部分是共識,與新信息在認知上聯(lián)系松散。 對②,英漢分裂構式中,功能標記詞即焦點標記詞(be和shi)必須緊鄰焦點成分。 例如:
順序象似性是指語言符號順序與認知之間的對應聯(lián)系。 Givon 也指出兩個原則:①越重要、越迫切的信息往往置于句首;②難以獲得、難以預測信息往往置于句首。[6]78對聽話者來說,“焦點”代表新信息,是重要和緊迫的,因此位于句首;同時,因為焦點是新信息,構式的其他部分是共識,新信息是難以獲得和預測的,因此位于句首。
構式意義既包括不依賴語境的詞匯意義或語法意義,也包括規(guī)約化的人際交互功能、篇章功能或語用推理義等。[7]因此,分析分裂構式的語用意義是十分有必要的。
預設是指雙方(說話人和說話人)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預設可通過特定的詞語或結構來表達。根據(jù)Saeed,英漢分裂結構是一種預設—激活表達,可激活多種預設。[8]分裂構式可前景化部分信息,作為整個句子的焦點或中心;因此,構式其他部分自然是被背景化的,稱為預設(presupposition)。
Grice 在“合作原則”中提到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 如果雙方想要進行順利流暢的談話,必須合作遵守上述原則。 若違反了其中之一,便會出現(xiàn)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即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含義。 事實上,分裂構式本身就有暗含義,因為焦點在語境中被認為是突出的部分,這將觸發(fā)特定的含義。 例如:
(5)Teacher: Who broke the window?
John: It was Tom who broke the window.
(6)媽媽:是誰打破了杯子?
女兒1:是姐姐打破的。
表面上看,例句里的分裂結構是事實的陳述。但比起這兩句,Tom broke the window 和姐姐打破了杯子事實陳述,上述例句卻暗含:Tom 和姐姐才是事件或錯誤的根本原因,應當受到責備和懲罰。
Halliday 認為分裂構式屬于標記主位結構:焦點部分靠近句首的位置,成為該句的標記主位獲得特別注意,從而產(chǎn)生語境對比含義。[9]例如:
(7)“Do you want green or black tea?”“It is black tea that I want.”
(8)My father always helps me finish my tasks.But today, it was my mother who did.
(9)“你從哪里來的? 河南還是河北?”“我是從河南來的?!?/p>
be和是其后的焦點成分在整個結構內(nèi)或上下文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語氣在表達中可以說明說話人的態(tài)度。 語氣可以通過語調(diào)來傳達以外,特定的詞或者結構也傳達語氣。 分裂結構的語氣可分為三種:
1. 肯定語氣,例如:
(10)It was Einstein that/who put forwardTheory of Relativity.
(11)孕婦是不能抽煙的。
分裂構式用肯定語氣表達現(xiàn)實,讓讀者或觀眾明白其中的事實性、正確性。
2. 委婉語氣,例如:
(12)It is the condition and task facing us that determine this.
(13)這不是我決定的,是由現(xiàn)實情況抉擇的。
分裂構式用委婉語氣表達現(xiàn)實。 這種表達不僅包含了合理的分析,而且讓讀者或觀眾容易適應接受決策。
3. 解釋語氣,例如:
(14)Teacher: Who were you absent yesterday?
John: It was because I had a fever that I didn't go to school.
(15)媽媽:你為什么上學遲到了?
孩子:是因為公交車來晚了。
以上例句都帶有解釋語氣,既回答了問題,又說明了自己的立場。
英漢分裂構式可用來糾正話語,包括語篇糾正和消除歧義,通過語義對比來修正錯誤信息。例如:
(16)“Did you go out with Mary?”
“No, it is Emmy not Mary that I went out with.”
(17)I didn't come here yesterday because I had a heavy cold.
It was because I had a heavy cold that I didn't come here yesterday.
(18)你是昨天到的嗎? 我是前天來的。
分裂構式在文學作品起到一定的修辭作用。例如:
(19)The angels, 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Went envying her and me.
Yes! That was for the reason as all men knew,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the wind came out of the cloud, chilling
And killing my Annabel Lee.(Edgar Allan Poe,Annabel Lee)
(20)奴才做了主人,是絕不肯廢去老爺?shù)姆Q呼的,他的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魯迅《二心集》)
分裂構式在文學作品中不僅能加強話語表現(xiàn)力,而且豐富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
分裂構式的話題功能大致可分為四類:話題引入、話題繼續(xù)、話題總結和話題修正。
1. 話題引入
在言語交際行為中,分裂可引入話題,開啟一個新的對話。 引入的話題是新的信息,分裂構式的其他部分起到情境預設的作用。 例如:
(21)It is the proj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at I want to discuss with all of you.
(22)我們是第一次討論環(huán)境污染問題,希望大家能夠暢所欲言。
the proj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和第一次討論環(huán)境污染問題是新引入的話題。
構式的其他部分都預設了這樣一種情境:發(fā)言者,在會議中想通過討論引入一個新話題。
2. 話題繼續(xù)
在連貫的語篇中,要想清楚闡釋一個主題,每個語句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因此需要顯性結構來標記語篇的連貫。 在分裂構式中,不僅呼應舊焦點,且可引入新焦點。 具體有以下三種方式:
A. 句1 中的主位可充當句2 中的主位(T1→T2),例如:
(23)There are too many questions to solve (T1).It was the question (T2) that we need to solve firstly.
(24)李華是個乖學生(T1)。 但這學期,是他第二次(T2)逃課了。
B. 句1 的述位可充當句2 中的主位(R1 →T2),例如:
(25) Most people care about pollution (R1).Hence, it is the pollution issue (T2) that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26)你不能這么做(R1)。 這樣(T2)是很危險的。
C. 句1 的述位可充當句2 中的述位(R1 →R2),例如:
(27)Who (T1) is laughing (R1)?
It is Tom (T2) who is laughing (R2).
(28)你是什么時候來的(R1)?
我是昨天晚上來的(R2)。
3. 話題總結
在會話結束時,參與者會采用分裂構式來總結會話內(nèi)容。 話題總結和話題引入過程相似,不同的是情境預設。 例如:
(29)It is the proj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at we have discussed.
(30)已經(jīng)是第三次討論這個話題,希望你們有新的感悟。
例(21)和(22)預設了討論開始的情境,例(29)和(30)則預設了討論結束的情境。 因此,不難看出,英漢分裂構式在話題功能上可以創(chuàng)建連貫語篇。
文章結合相關語料,從語義和語用層面上對英漢分裂構式的意義進行了考察與分析,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通過圖形—背景理論和象似性理論分析,英漢分裂構式的意義表達遵循認知規(guī)律和經(jīng)驗。 ②通過從七個維度上分析英漢分裂構式語用意義,發(fā)現(xiàn)兩構式用法一致,從而進一步佐證了具身經(jīng)驗的相似性和人腦結構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