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堅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坪中心學校
無論是思維方法,還是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的數學能力,都需要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思維邏輯,應用于實踐。知識以教材為物質載體,如果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能否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關鍵在于學生能否理解數學以及運用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使用思維邏輯引導的形式進行教學,小學教師還應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師授課,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轉變“一言以蔽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在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下,一些教師開始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創(chuàng)新。與預想不同的是,一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因素影響較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阻礙了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入推進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新課改背景下,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傳統(tǒng)教學法的弊端,也對課堂教學選型制度進行了改革。大多數小學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旨在借助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改變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從目前數學課堂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還沒有落實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阻礙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在“填鴨式”教育模式下,考試成績大多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好壞的唯一標準。在這種理念下,小學教師盲目地運用“題海戰(zhàn)術”向學生傳授知識,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不到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重難點,為學生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數學的教學當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學課程標準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描述為“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A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終極培養(yǎng)目標是: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
小學數學具備數字化、智能化、概念抽象化、探究式學習等外在特征。一般來說,小學數學素養(yǎng)的核心是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程度、數學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充分滲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小組探究、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數學課的趣味性,也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點、難點知識。小學一年級的數學不同于其他課程,需要背的知識點比較少,大部分知識點要求學生靈活運用,這無疑是對學生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三是有利于為學生今后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數學初級階段,教師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能簡單地回答數學問題。一旦遇到相對困難的題目,學生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成績就會下滑。而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便能減少這一現象的發(fā)生。
上述在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示小學數學教師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采取先進的教學措施,充分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感是學生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時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計算過程,培養(yǎng)數感,養(yǎng)成借助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學生數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訓練,需要教師調動學生身體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在多種身體感官高度協(xié)調的具體過程中理解數字和基本公式,從而幫助學生把抽象概念的數字和圖形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手表、數字手表、圖片或動畫,引導學生在查看這些數字的具體過程中收集與數字有關聯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整理。此外,還要借助數字所代表的特殊含義,初步提高學生的數感。之后,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認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能表現出的‘年、月、日’的關系”,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邏輯,初步培養(yǎng)他們在數感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為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營造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
在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價值為導向的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體驗感受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通過研究數學發(fā)展史,挖掘知識的發(fā)展過程,讓學生深刻體驗數學發(fā)展中的曲折變化和巨大力量。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具體的情境,展示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數學中的具體規(guī)律,并解決數學問題。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態(tài)度,體驗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以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在教學“小數點的由來”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整數部分的發(fā)展歷程。例如,學生可以了解1 600 年前中國物理學家劉徽開始應用十進分數的情境,了解歷史上人們是如何用特定方法表示小數、如何用數字表示整數部分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告訴學生大約在400 年前出現了用小圓點分隔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表示方法,最終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整數和小數的表示方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了解數學發(fā)展的足跡,領略偉大數學家的杰出貢獻,體會前人經驗的不斷傳承,同時感受在數學發(fā)展的具體過程中所要求的嚴謹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數學史,將充滿人情味的數學故事引入看似枯燥的數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家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
如何進一步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的評價。如果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一定要不斷完善過程評價的具體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然,教師不能直接批評學生,而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鼓勵的語言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首先,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作業(yè)的評價,還要對學生的整體水平做出綜合評價,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評價。教師應該用敏銳的眼光審視每一名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合理的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水平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合作教學,即在課堂上基于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已經在各個學科中得到廣泛使用。在合作教學中,學生的各項核心素養(yǎng)都能夠有效提升,如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也要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科學分組,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進行分組,然后讓他們在組內探究平行四邊形與之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差別和聯系。在小組內部,每位學生都會從認識平行四邊形的角度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集中智慧,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在推導面積公式時,學生也會將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并利用之前學過的三角形及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將三個部分的面積相加,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推導出其面積公式。在整個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數學不能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教學,還要充分利用一批有效的、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對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重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教學,沒有進行拓展思維邏輯訓練,使得學生接觸到的知識受限,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要借助更有效的資源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學科素養(yǎng)核心是當前新課程理念下做好小學數學教育實踐教學的核心價值,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具體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體系的建構,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提倡運用多種方法推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
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從生活的角度思考如何解決數學問題,熟練運用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問題,這就是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首先,運用體驗式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應用數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以教學“100 以內相乘相加”試題為例?!按笮统械谋仄?7元,電熱水壺比保溫瓶貴39元,電熱水壺多少錢?”這一題目旨在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從這個問題中我們明白,電熱水壺的一般價格應該是保溫瓶的價格加上39 元,因此電熱水壺的價格是:27+39=66 元。列舉與生活有密切關聯的試題,能夠進一步增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學生的個人數學素養(yǎng)。
當然,小學教師在開展探究式教學前,應先引導學生尋找自己喜歡的數學知識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實踐中,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借助相互合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借助與生活相聯系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教師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tài)度和教學模式至關重要。例如,在教授圓的面積時,小學教師可以運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首先呈現一個圓環(huán)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圓環(huán)的特點,并推測可以用什么圖形組成一個圓環(huán)。接下來,學生可以通過使用直尺、圓規(guī)等工具親手制作一個圓環(huán)。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能夠發(fā)現圓環(huán)是從一個大圓中間剪出一個小圓獲得的。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何計算圓環(huán)的面積,而學生主動回答應該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最后,教師基于圓環(huán)的特點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如“是否能夠用其他圖形來推導圓環(huán)的面積”。小學教師采取特定的輔導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就能用數學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綜合以上分析,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黃金期。教師從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推進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數學知識的傳授。教師應在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科素質的提升,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