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敏
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我國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包括文化、科技和藝術等,音樂是文化層面的一部分,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受到沖擊。尤其是新生代小學生對傳統(tǒng)禮樂文化認識不足。對此,小學音樂教師還需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禮樂文化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禮樂文化,積極主動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使其能夠得到繼承與發(fā)揚。本文對小學音樂中的禮樂文化教學展開探究,以期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提供實踐幫助。
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內涵較為豐富,自商周開始,我國便出現了禮樂文化,漢朝建立后,推崇儒家文化,這也為中國禮樂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儒家思想中以仁愛思想為主,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禮樂文化內容不斷豐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容,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民間禮樂文化、宮廷禮樂文化、宗教禮樂文化等,在表現形式上包括歌曲、曲藝、演奏等。中國璀璨的禮樂文化博大精深、獨一無二,是我國歷史遺留的瑰寶。為弘揚我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在小學教育中適當滲透我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知識,讓學生學習傳統(tǒng)樂曲十分必要。小學音樂教師需對禮樂文化的開展進行探索,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我國禮樂文化的精髓。
禮樂文化作為先祖為我們留下的重要寶藏文化之一,不僅可以為當下的傳統(tǒng)文化注入更多活力,還能夠促使傳統(tǒng)音樂得以更好的發(fā)展。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禮樂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禮樂文化知識,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于當下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并不具備成熟的邏輯與思維,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會存在諸多阻礙,將禮樂文化引入小學音樂課程,可以打破傳統(tǒng)音樂課堂的限制,并賦予小學音樂課堂更多的活力,讓小學生在頭腦風暴中感受音樂知識欣賞音樂,做到取其精華,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為進一步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堅實基礎,這也是禮樂文化在當下社會發(fā)展中所具備的現實功能,旨在借助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來實現育人的作用[2]。
中國禮樂文化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音樂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其在幫助學生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能夠協(xié)助學校順利開展德育工作,所以利用多元的禮樂文化能夠更加全面地彰顯禮樂文化所蘊含的教育價值,特別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樹人理念深度落實,所以對學校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3]。然而利用中國禮樂文化中所蘊含的教育功能,不僅能夠進一步地拓展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還能夠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禮樂文化的重要價值,特別是在學生的日常交往與成長過程中,在禮樂元素的滲透下,能夠提升學生的節(jié)奏辨識度,讓學生了解更多現實的內容,特別是有關父母孝道、夫妻忠誠等方面都能夠有更好的認知,所以這對于發(fā)展現代文明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當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多數學生并沒有深刻地意識到音樂這門學科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價值,特別是對于部分中高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學習主課的壓力下導致他們對音樂并不重視,所以只能將對音樂的認知停留在表面,認為成績才是當下的重點。然而將禮樂文化滲透至音樂課堂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多元化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有利于小學音樂課堂內涵的延展,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知識的學習中,從而形成良性發(fā)展,讓學生在濃厚的音樂氛圍下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所以,將禮樂文化滲透至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僅具備顯著的現實價值,對于學生日后的發(fā)展與成長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為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需要認識到禮樂文化對于音樂教學所產生的積極價值,并合理地將禮樂文化知識與音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
小學生可塑性強,在音樂課堂,教師以禮樂文化構建高效課堂教學,可以展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學生學習禮樂文化知識有利于傳承及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禮樂文化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探索禮樂文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有效吸收知識[4]。例如,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將禮樂文化中的樂器知識代入課堂,讓學生在觸摸樂器時感受樂器魅力,教師教授學生樂器演奏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形成音樂鑒賞能力及音色辨析能力。央視經典文化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通過多種文化經典作品完成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演繹。小學音樂教師也可根據這種節(jié)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傳播禮樂文化知識。例如,學習《勇敢的鄂倫春》時,該歌曲雖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歌曲,但演唱方式貼合古典音樂內容,在歡快的曲調中,展現鄂倫春族人民的精神風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滲透草原音樂文化知識,也可對歌曲以現代演唱方式進行改變,通過該方式加深學生記憶,讓學生掌握禮樂文化的內涵。
現階段,信息技術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在科技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今天,禮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應上一個平臺[5]。小學音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一些經典的音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動畫及視頻,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禮樂文化進行賞析。目前,電視熒幕上的一些古裝劇也對傳統(tǒng)禮樂文化內容進行還原,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精彩的畫面,從而展現傳統(tǒng)禮樂文化魅力,為學生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環(huán)境,調動學生的感官,提升禮樂文化的藝術感染力。例如,教師在多媒體工具上播放一段《紅樓夢》片段,在該電視劇中應用了大量的古典禮樂文化內容,電視劇在編制過程中對原著作品高度還原,在人物服飾及動作、配樂上均能滿足小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在觀看畫面過程中視覺與聽覺被充分調動,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禮樂文化知識的直觀認識,提升學生自我修養(yǎng),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保持優(yōu)雅的姿態(tài),與傳統(tǒng)禮樂文化相貼合。
傳統(tǒng)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本知識傳授內容,學生單純學習課本知識容易感到枯燥,加之人們對音樂課程重視度不高,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被其他科目占用的情況,對此,人們應當認識到音樂課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及傳承音樂文化的意義,在學生可塑性強的時期,音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在禮樂文化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體現民族精神的同時,結合地區(qū)特色文化,讓學生樹立文化傳播意識,將學習到的禮樂文化知識傳遞給周圍的人,推動禮樂文化進入更加廣闊的平臺。例如,學習《唱山歌》《快樂的潑水節(jié)》《牧童》等歌曲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與其他學校進行音樂比賽,比賽的主題便是禮樂文化友誼賽,通過比賽的方式,也能調動各個小學傳授禮樂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比賽內容包括禮樂文化、演講、曲目演唱、樂器比拼等內容,在多樣性的形式下,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對禮樂文化知識進行學習,從而使我國優(yōu)秀的禮樂文化內容在更多、更大的平臺上得以展示,最終走向更大的舞臺[6]。
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教育功能最大化為前提,小學音樂教師需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造型美、協(xié)調美等進行賞析,在教育過程中以禮樂文化作為載體,將各種音樂文化有機結合,設計形式多樣的音樂美育活動[7]。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活動主題,布置音樂場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美、鑒賞美。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曲目大多是優(yōu)雅曲風,例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音樂教師可在校園中播放這些歌曲,讓學生接受音樂文化熏陶,在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中體悟禮樂文化精髓。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一改沉悶、死板的課堂氣氛,會令學生感到興奮和有趣,從而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禮樂文化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以趣生情。音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魅力。第二,以思引探。當學生對學習禮樂文化產生探究之心時,就是其學習的最佳時段和最佳狀態(tài),音樂教師要抓住這一關鍵點,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尋找可以讓學生了解和產生興趣的教學內容。第三,知趣交融。音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禮樂文化知識,最終將學生的興趣轉化為持續(xù)性的求知欲。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創(chuàng)建趣味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感受和體會學習禮樂文化的樂趣和魅力。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禮樂文化其實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禮樂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強化了學生的認知。此外,禮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不僅要能夠引進來,還要鼓勵學生們走出去,向一些優(yōu)秀文化人學習優(yōu)秀的禮樂文化。
禮樂文化不僅是能聆聽的藝術,而且對學生的思維和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岸Y”的文化源遠流長,“樂”則是禮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小學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融入禮樂文化,有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文化意識,使其在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將禮樂文化融入學生的骨子里,進而達到守規(guī)矩講文明懂禮貌的教學目的[8]。例如,教師在對《義勇軍進行曲》進行教學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禮樂文化滲透進去,不僅要傳授學生理解國歌的激昂旋律和學會如何演唱,而且要教學生學會儀式禮儀,讓其在演唱國歌的過程中保持舉止莊重、筆直肅立、表情嚴肅的狀態(tài),然后面向國旗行注目禮,激發(fā)學生的禮儀意識、愛國情懷以及強烈的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可采取多種形式滲透禮樂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將古典作品和禮樂文化進行融合,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中國的禮樂文化進行掌握和了解。
中華禮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瑰寶,教師應當肩負起傳播禮樂文化知識的重擔,在小學階段不斷學習及鉆研傳統(tǒng)音樂文化精髓,從而不斷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與認知禮樂文化,繼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禮樂文化的學習中。